林惠清
(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
林惠清
(泉州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当前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辅导员自身素养有待提升、辅导员职业晋升空间拓展有限、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应严格准入制度、夯实学习能力、完善各种机制.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规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采取强有力举措,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各方面提出要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培训培养等工作.紧接着2006年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辅导员在概念上首次定义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并对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说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再次确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并分别确立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新的时代背景和实际工作中的新需求,对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迫切需要辅导员认清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着力进行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
2000年张立明发表了《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一文,这是国内最早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展开论述的文章,但对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杨学斌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将辅导员岗位从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岗位中分离出来,并让它成为一种职业,从事该岗位的人员应将其视为终身职业的方向.辅导员岗位具有独立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环境,有特定的职业要求、职业资质和职业道德,辅导员职业化由内在、外在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其中职业认同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徐涌金和章珺认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应具备的两个涵义,一是辅导员工作状态应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二是辅导员工作应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终身性,要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来从事.
傅强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发展趋势是专业化、专家化.它包括明确的职业标准、较高的职业素养、完善的管理体制、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良好的工作环境、健全的组织机构等内容.
综合前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认为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职业来从事,并且让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态过程.它在对象上仅限于辅导员中的工作骨干,时间上仅限于辅导员在从事相应工作期间的职业化.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养,这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重点解决的课题,其具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利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命运.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还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通过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鼓励辅导员们积极学习、探索研究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规律与方法,用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道德要求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2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趋势一样,辅导员也不可避免地要往职业化方向发展,但在现实中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专业素质提升等方面仍存在有待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将系统地研究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定位、专业结构、学科研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从而让辅导员尽快拓宽知识面,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角色,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推动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3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助于高校校园的稳定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前线的辅导员们,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掌握学生真正需求,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诉求,有效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真正起到学生与学校沟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确保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辅导员的地位有所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3.1 部分辅导员自身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高等学校处在一个知识爆发、日益更新的社会中,一方面要求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这一职业本身对从业人员要求颇高,要求辅导员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规律.但不可忽略的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在学历、专业、知识素养等结构上仍存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部分辅导员仍不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相关专业知识,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都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
3.2 辅导员职业晋升空间拓展有限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辅导员尚未形成像专业任课教师队伍一样的职业化队伍,影响因素是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让部分辅导员感到在地位、薪酬、晋升、培训等方面无法与专业任课教师相比,无法形成职业认同感.同时一些高校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政策上的配套措施,让辅导员看不到未来晋升发展空间.不少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工作的一个跳板,致使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影响了辅导员本职工作与能力发展.
3.3 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近年来,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上仍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高等学校尚未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尽管教育部在2014年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了辅导员的任职要求,但在现实中仍存在着辅导员选留随意性大,缺乏公信度透明度的问题.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培训机制.部分高等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规划欠缺,配套措施缺乏,使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三是缺乏合理的辅导员激励机制.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不能有效落实,致使出现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空间有限、学术交流机会较少、转岗渠道不畅通、薪酬待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这都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力.四是缺乏公正有效的考评体系.高等学校不能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工作规律等研究不透,无法形成公正、科学、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
4.1 严格准入制度
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专业、学历、个人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认真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关规定,进行科学的设计,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应包含政治面貌、学历条件、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拥有较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从源头上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在具体选拔过程中,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不应以学历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真正把德才兼备、热爱辅导员工作的人聘用到辅导员队伍中.
4.2 夯实学习能力
第一,积极学习,加强知识储备.高等学校辅导员应把学习作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有力武器,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教育学基本理论、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踏踏实实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做一名“学习型”辅导员.
第二,总结经验,掌握工作技巧.要虚心向工作优秀的辅导员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尽快将他们的经验转变成为自己的工作经验,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工作,提高自身工作成效.同时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出新思路,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习惯,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再应用、再总结.
4.3 完善各种机制
第一,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鼓励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在职学习,对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培训,力争培养出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型辅导员.
第二,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辅导员薪酬待遇要打破“干得多,做得少,都一样”的平均主义思想,薪酬结构应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和工龄工资,体现出辅导员工作效果、工作年限等方面的差距,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处在一个合理且不低于相同职务专业任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实行双线晋升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给予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另一方面也可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工作成效等方面内容给予相应的职务待遇.
第二,完善考评机制.应从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效等方面进行公正科学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考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应根据实际的工作进行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还应将考评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相挂钩,真正调动起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打造出一支理论素质高,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型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Z].2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Z].2014.
〔6〕张立明.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7〕杨学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8〕徐涌金,章珺.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
〔9〕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G641
A
1673-260X(2015)12-02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