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32)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及启示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3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得以形成和积累,诸如“为学生发展服务”管理理念、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综合化的管理内容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等。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十年有余,但学生工作还没有完全适应大众化的要求,这就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不断推进学生工作的理念变革和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大众化;启示
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可以研究学生工作变迁历史过程中的得失。尽管学生工作受到不同国家意识形态和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门科学,其内在规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西方高等教育强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深刻的教训,我们理应学习借鉴,扬长避短,规避风险。
(一)学生事务理念进一步强调“为学生发展服务”
在大众化初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刺激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学生事务理念的变革。美国高校发现,随着不同年龄,特别是二战退伍军人进入校园,原先“强调替代父母式的训导”和“重视管理的学生人事”的模式不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不少学生进入高校的期望也不仅仅只是学业上的追求,他们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需要,做好服务工作。20世纪60年代后期,生源增速放缓,很多高校迫于生源竞争的压力,逐步接受了“为学生成长服务”理念,并进而提出“学生消费者第一”的观念。他们把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定位为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也逐步从“学生人事”步入“学生服务”阶段。六七十年代,受财政投入不足和学生运动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不仅经费捉襟见肘,而且不断受到社会的质疑,责问高校教育为何会让学生出现信仰危机。美国高等教育界不得不思考“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学生人格的类型、各类环境与学生成长的关系”,认为“学生事务本质上并不是只为了提供服务,而是用服务去帮助学生们完善自我。”[1]59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提出“明日高等教育工程(THE)”,认为学生学习应是学生发展的重点,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教育者。”[2]224THE—Ⅱ则进一步指出,学生发展是大学与学生事务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理念。从“为学生成长服务”到“为学生发展服务”,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再一次实现超越。
(二)学生事务管理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在“学生人事”阶段,受德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术研究,教员们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和研究上,无法顾及本来由他们兼任的非学术性学生事务,高校只得任命相关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学生事务管理者队伍慢慢形成,诸多学生服务、咨询和管理机构及工作岗位相继建立和产生。“学生服务”阶段是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度阶段,为了应对学生数量的激增、身份复杂化、需求多元化,美国高校逐渐达成共识,“学术培养是中心,这部分工作由教师去做,其他方面是次要的,由学生事务管理者去完成”。随着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不断专门化,它与学术事务领域的分化和隔阂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相互独立、缺乏交流的拥有特定组织信念的领域。在“学生发展”阶段,一方面,学生事务管理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学生发展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学生事务管理不再只局限于服务和管理,而是围绕“学生发展”做好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工作内容和方式都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学生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学生的民主要求日趋强烈,高校生源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学生事务管理在学生维持和学生报到率方面作出贡献。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专业化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有:专业训练系统,职业声誉较高;专业标准清晰,专业内容完整;专业协会众多,专业文化丰富等等。
(三)学生事务管理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
在精英教育阶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注重于政治控制和行为规制。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加之期间爆发的肯尼迪遇刺、对越战争等事件引发了学生对政治控制的反感,激发了学生各种政治诉求;又加上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遇刺引发了学生对个人权利的维护,特别是民族学生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单一的行为规制使得学生事务管理走进了死胡同,美国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认真反思学生事务管理的那些特定的内容。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初期,大规模学生运动的爆发,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界对精英教育阶段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反思和大众化阶段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研究,学界逐渐认识到精英教育阶段单纯的政治控制和行为规制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学生多元化的身份和多样化的需求,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必须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在大众化阶段,除了学生活动的日常内容外,学生的政治进步、民族宗教等问题也应该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要注重学生在学校各项管理事务的监督和参与。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分别于1937年和1949年两次发布同名文件《学生人事宣言》,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主要内容包含“招生、注册管理、新生定性指导(入学教育)、住宿生活、学生纪律、经济资助、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健康服务、个人咨询、就业指导”[3]69等。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综合化的重要动力。
(四)学生事务管理方式从专制走向民主
在精英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替代父母制”时期,学校对学生事务的管理,完全依靠决策者的个人好恶、主观价值和情感而定,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发言权,一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高校仍然不允许男女学生同班级上学。学生事务管理者则将纪律约束看作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方法,将纪律惩戒看作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专制色彩很重,造成了校生关系的对立。进入大众化以后,一方面,高校学生数量的剧增使得学生事务管理者很难做到每个学生的“替代父母者”,也很难用比较严格的行为控制和管理,实现有序的“学生人事工作”,学生事务管理者开始怀疑传统的专制化的管理方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二战后一批退伍军人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年长、见过世面的学生无法适用传统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制方式,使得学生事务管理者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必须要对专制化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由此,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逐渐放弃了传统专制化的管理方式,向着减轻处罚、放松控制的民主化方向发展。到20世纪后期,大多数学校已放弃家长式作风及学院式管理方式,一些大学顺应历史潮流,允许学生通过董事会、校务会议和校长办公室等参与学校工作。在美国学生事务专业领域,支持学生参与一般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学生参与符合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培养责任公民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二,学生参与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学生的需要。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更为密切,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校资源的消费者,还是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学生事务更是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有权利参与学生事务。第三,学生参与可以缓和紧张的校生关系,学生参与可以减少学校行政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缓冲学校和学生的对抗,改善学校和学生的关系。第四,学生参与可以改善学生事务管理的效果,如入学教育、学术建议等,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提升活动效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学生工作大发展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意味着放松要求,仍然要按照精英化的标准来培育大学生。这一观点作为教育要求和教育理想无容置疑,但作为培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却显然不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客观实际。其实,大众化不只体现在量的扩张,更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我们因循精英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早就指出,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人格,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而大众化教育应将重心转向教授更加具体和实用的技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社会精英,而是合格公民。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认识到这一差异,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关注于培育合格公民;在教育内容上,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能力训练。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应顺应这一变化。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凸显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国内有的高校存在对学生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过度压缩学生工作人员数量,以提高专职教师的师生比。不少高校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只是应急的需要,没有必要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其实,如果我们考察美国学生工作的历史就会发现,在精英教育阶段,美国高校也不太看重学生事务管理,在“父母替代制”阶段,学生工作者大多承担了保姆职责,工作繁琐,地位不高。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学校在吸收和维持生源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不得不向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美国高校,负责学生学术事务的教务长和负责学生非学术事务的学务长被视为学校两个最重要的岗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必然如当年的美国那样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都渴望从学生事务管理那里获得更多的就业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专业化的训练、完善和提高,而这些方面已经被美国同行认为将和学生的学术能力一样对于未来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学生工作专业化
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最初也和我们一样只是“替代父母”者、“学生管理”者、“学生服务”者,但随着学生和社会对学生事务管理要求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才慢慢发展完善,越来越显得专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者。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没有学科的支撑,就谈不上专业化。当前,我国高校大多认为学生工作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范畴,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但由于较少考虑学生工作的教育属性,学生工作中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职能发挥不够。有关学生工作到底应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还是应该属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国内的争议其实很大。实务工作者通常过度关注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为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以在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学历提升方面都将之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二级学科之下;但理论工作者则关注学生工作的“学生事务管理”,倾向于将之归属于高等教育学二级学科,所以教育学类期刊通常开辟有“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专栏,《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这类CSSCI类来源期刊也概莫能外。由于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生工作缺乏专业化的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很多人在进入这一岗位时很少系统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往往用经验代际传递代替了科学规律探索,使得学生工作专业化从一开始就显得困难重重。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提出了建设方向,但有些方面还稍显不够,比如在职业准入的专业要求方面尚未明确,尚未对辅导员岗位的学科要求做出清晰的界定。
当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呼吁要改善辅导员的待遇,要重视学生工作,但如果不变革学生工作理念,这种呼吁很难变为现实。应该说,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还不够先进,需要主动变革。
(一)坚持学生事务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相结合
没有理论研究,就会缺乏意义引领,就会出现价值迷茫和职业困惑。学生工作可以围绕案例开展理论研究,并及时将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从而在重视学术研究的高校获得更多的尊重。
(二)重视学生事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学生事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学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不能搞两张皮。学生事务中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行为引导和经济资助等均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帮助的同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领,具体的事务管理工作就会更有目标感和归属感。
(三)尝试全面指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
在一些服务项目上,全面指导是必要的,如就业指导,若不采用面向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很多学生就可能因为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不了解,而丧失很多就业权利和机遇。如果用个体咨询代替全面指导,会因为服务对象缺乏主动咨询,而导致个体咨询无人问津。但是仅仅采用全面指导的方式却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必须要妥善处理好全面指导和个体咨询两者之间的关系,方能在全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为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帮助。
(四)坚持满足学生需要、学校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学生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主要看其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需要。人的个体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而满足个体需求的社会资源却相对有限,总会出现社会需求相对滞后或暂时不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情况,这也客观反应出学生、学校和社会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性。但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学生、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没有共同点。学生工作者的智慧就在于发现切入点,寻找共同点,使学生工作对学生更有感召力,对学校更有影响力,对社会更有吸引力。例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开展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就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兴趣,社会失去参与热情。但如果将暑期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实践相结合,赋予能力学分,并允许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科研项目继续研究,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如果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既可以向社会展示学校的专业成果,又可以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就会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
(五)坚持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并重
大众化教育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迅速完成了从“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的过度,但如仅停留在非学术性的服务层面,显然不够。学生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性事务,与学术性事务相剥离的学生工作很难在重视学术研究的高校获得足够尊重,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树立“学生发展”理念,尽快完成“学生服务”向“学生发展”的阶段过度,这样学生工作的发展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Wiliamson E.G. Student Personnel Ser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York:McGraw-Hill,1961.
[2]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M]. March/April, 1996.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于开红)
The Chang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in USA in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XIA Xiaohua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USA saw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in USA: concept of the service of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on team,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items,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etc. Althoug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till needs to be developed. So we shall borrow the experience of USA, and reform the concepts of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and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USA; students’ affairs administration; popularization; insights
G647
A
1009-8135(2015)05-0134-04
2015-05-29
夏小华(1972-),男,安徽庐江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推进高校共青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2013SQRW038ZD)阶段性成果-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