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海章,仲小瑾,曾远英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相比中向学生而言,虽然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远离了家庭,脱离了父母的近距离监护,但家庭因素依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诚如,教育经济学中的家校联合生产理论所言,“现代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外界‘呼声’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依然是家庭、社会和学校‘联合生产’的结果.”[1]由此可见,家庭互动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中要因素.那么什么是家校互动?顾名思义,家校互动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凭借各种通讯方式取得及时的联系,共同交流、探讨学生的学业表现,最终规避、克服家庭中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利影响,发挥、利用家庭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形成互动格局,实现家校合作1+1﹥2的效应.
综观实际,应然层面,家庭和学校都是大学生教育的实体,且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实然层面双方仍处于相对孤立和割裂的状态,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是1+1=2甚至是1+1<2的状态.客观的说,目前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存在的,只是次数多少、频率高低、手段丰缺不同而已.相比较中小学教育中的家校互动频繁,手段丰富,成效突出而言,高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总体而言,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是单向式的,主要是学校主动联系家庭,比如学校给学生家长寄送致家长的一封信,考试成绩单,学生处分、退学文件等等.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不要求学生家长要作出回复,接收到了学校的信息就可以,甚至家长是否接收到了学校的信息也无关紧要.家庭向学校的逆向信息传递很少,双向信息互动不及时、不全面,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上的合作难以形成.
一般情况下,学校和家庭联系都是报忧不报喜,内容比较单一,以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为主.比如学生在校期间违法了法律法规,需要家长到学校协助处理;比如学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规定,受到了处分,需要把处分信息知会家长;或者学生无故离校,无法取得联系以及学生生病需要入院治疗,学生思想或心理出现问题,学生欠缴学杂费等等.又如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加入了党组织,参加了某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等这些信息一般是不会和家长联系的.
即使是学校与家庭的单向度联系,也往往表现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一些信息交流行为难以固化、定期开展,比如寄送考试成绩单,往往是这个学期寄了,下学期就不寄了;又如,班主任寄给家长的一封信,也往往是时有时无.
目前的家校联系,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进行,比如邮寄信件,打电话,发短信等,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手段,如E-MAIL、QQ、微博、微信等媒介较少,在效率效果方面都受到影响.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全覆盖,比如,给学生家长寄送考试成绩单,往往只选择某个年级的学生,至家长的一封信也往往选择新生家长,联系的范围往往比较狭窄,能够及时收到学校信息的家庭数量有限.
从现状分析,目前高校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够密切的,还没有形成即时、有效、互相支持的互动状态,学校与家庭还处于相对割裂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家校互动,学校和家庭方面都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有关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还不深入,不太了解家庭背景与大学生学业成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通常把与家庭的联系视为锦上添花的工作而不是雪中送炭的工作,因此经常非常机械地去完成任务,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实做好.从家长的角度看,很多家长都比较模糊地认为,小孩读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学业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优劣层次、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学生本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等因素,跟父母无关,跟家庭背景无关;把小孩送到学校,按时缴纳学杂费,就算尽到了家长的责任了.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差距加大,民众普遍感觉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于家校合作,很多家庭除了主观上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外,客观上还在为提升收入水平,丰富物质生活而四处奔忙,无暇无精力与学校进行过多的互动.
由于学校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所以在家校互动问题上一般没有顶层设计,也没有制度化的规定以及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另外,承担与家庭互动职责的一般是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而由于高校学工人员身份的多重性,他们既是学生的思想领航员、学业指导员,又是生活服务员和心理保健员,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考虑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和学生的师生比不达标的现象,导致学生工作人员思想和工作负担非常重,时间精力非常紧张,再加上与家长联系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和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效果还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学生工作人员在推进家校互动工作上往往表现出较大随意性,把它视为可为可不为的事情,主观能动性不高.
由于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很多学生入校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为了享受难得的自由,维持无拘无束的学生生活状态,很多学生并不希望学校与家长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对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保持着一种警惕、反感,甚至激烈反对.
家校互动的本质是基于双方信息的交流和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的合作,信息掌握越全面,交流就越充分,行动则更有针对性,效果越发显著.要解决家校互动的问题,首先要科学全面认识学生的家庭背景,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然后学校和家庭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家庭背景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的概念.有些人把家庭背景理解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一般而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以个人或家庭掌握的有价值的资源为划分依据,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描述其所属的社会经济层次等级.目前得到大家公认的是菲特曼(Featherman)、杜肯(Duncan,0.D.)给出的 SES定义.他们提出以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作为SES的三个主要衡量指标.但SES有一个很不完善的地方就是它主要考虑的是家庭背景的客观方面的因素,而未涵盖家庭背景的主观方面的因素.还有些人把家庭背景理解为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居住地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如果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看,家庭背景还包括价值观念、文化氛围、教养方式等.此外,若延伸家庭的范围,家庭背景还包括更广层次上的亲戚所拥有的这些特征.[9]
其实,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应该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综合组成的,即包括客观变量和主观变量,当然,客观变量和主观变量具体又包含哪些内容,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家庭背景客观性变量指与家长本人身份、社会地位等家庭各种客观条件相联系的因素,如家庭结构、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等等;主观性变量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联系的因素,如教育期望、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交往等等.[10]具体而言,学生家庭背景客观变量包含居住地、家庭结构、出生顺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变故、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性质等若干方面;主观变量包含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气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父母教养态度、父母阅读兴趣、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满意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等若干方面.
现有大量研究显示,家庭背景中的客观变量,诸如居住地、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变故、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程度深浅不一的影响;家庭背景中的主观变量,诸如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气氛、父母与孩子感情、父母教养态度、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满意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等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程度深浅不一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母亲相比,父亲角色对孩子学业成绩具有重大的影响.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教养态度、管教方式和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满意度都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母亲在上述方面则没有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高校有必要通过各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那么,高校应当如何规避学生受到家庭背景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家庭背景的积极影响,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呢?
第一,要全面收集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信息是交流互动的基础,丰富的信息可以提高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查看高中以前的纸质档案,新生入学信息登记,平时交流,同学走访等多种渠道,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收集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为每个同学建立电子档案,实行信息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完善信息,为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要加大对家校互动工作的支持力度.学校与学生家庭进行联系,比如寄信、打电话、发短信、实地家访等都需要产生一定的经费,并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鼓励有关部门和老师与家长的互动,解决有关部门和老师的后顾之忧.
第三,要形成家校互动的制度规范.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应该逐步形成机制,走向规范,在制度中要明确家校互动的责任部门、落实工作的有关人员、经费来源及使用办法、定期互动的事项及家庭范围、不定期互动的事项及家庭范围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对此项工作开展检查和考核,形成约束,也让这项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工作的不作为或随意作为.
第四,要丰富家校互动的手段.目前的家校互动,手段上依然比较单调,还是以传统的写信、发短息、打电话等手段为主.在网络化社会和自媒体时代,传统的交流互动手段依然有效,但耗时耗力成本高.如何丰富家校互动手段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发挥网络的作用和新媒体的优势是大势所趋,网站、飞信、微信、微博等手段都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建立家校QQ交流群,家长与班主任互相关注微博、微信,设立校领导与家长会见日,家校网上对话日,电子校务为家长设立专门账户,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文化活动,老师实地家访等,形成线上线下,键对键、面对面,点对点、点对面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家校互动格局.
第五,要特别关注家庭背景特殊的学生群体.家庭背景中诸多主观和客观变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成长发展,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出现家庭变故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家庭气氛是对抗型的学生等等.针对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和老师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应该加以区别对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如针对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应该多一些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应努力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同时要给予他们和其他同学同等的尊重,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精神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的人生态度;对于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学生,他们不愿意谈家庭、谈父母,非常敏感地忌讳别人问及自己的家庭生活.老师要及时关心、留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适时对学生进行开导以增强学生抗击打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从伤痛中走出来.
家校互动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工作,应该是双向交叉的,光有学校与家庭的单向联系,家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家校互动效应(1+1>2)是不会产生的.本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升学业成绩的角度出发,每位家长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一,重塑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既不是学校的单方行为,也不是家庭的单方行为,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事业.实践证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对学生学业成绩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也在增长,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却在降低.基于以上认识,学生家长应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把业余时间转移到与学校的合作互动上来,转移到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来,从被动接收信息转为主动收集信息,改变过去做甩手掌柜,把业余时间用于个人休闲娱乐的现象.
第二,要努力建设好家庭.一个健全、和谐、相对宽裕的家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努力工作,尽其所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为小孩上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努力维系健全的家庭结构,尽量避免夫妻离异的现象;要多花时间精力,通过开展家庭亲子活动等多元手段,培养并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营造融洽和谐民主向上的家庭氛围.
第三,要增强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影响因素中,父亲的角色差异已显现.父亲对学生的影响比母亲更大一些.应当增加父亲在家庭角色中的回归,防止父亲为了工作等而忽视孩子的教育.当前强调家庭教育要引入“父亲”角色,设计相关的适合父亲参与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如提倡父亲做孩子的伙伴,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社交技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促进孩子认知发展,让“缺位”的父爱走进生活里的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家庭教育质量.
第四,要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氛围越浓,学生的学业成绩越好.如果说父母的文化程度难以改变的话,文化修养是可以提升的.家长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特备是阅读纸质书籍,尽量少通过阅读网站、手机等接受快餐文化,给孩子做出榜样;还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各种问题,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家庭内营造热爱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抵制社会上浮躁风气和庸俗思想的侵袭.
第五,要合理选择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管教方式.家长的民主程度和教育方式等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尽量采取温和、积极的教养态度,做到平等、信任、民主地对待孩子;尽量采取以鼓励、褒奖为主的正面管教方式,少采取训斥、责打为主的负面管教方式.父母要在准确认知孩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合情合理的教育期望,并督促孩子把良好期望转换为具体任务和行动,努力去实现;还要对孩子现有的学业成绩进行客观评价,对于进步的地方给予表扬,不足的地方要提出批评,并共同探讨改善提升的办法.
第六,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互动.一般情况下,孩子上了大学,远离家门,空间上的距离往往会导致感情上的生疏甚至隔阂.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钱够不够用、身体好不好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办法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特别是学业成绩,例如可以主动联系老师,也可以用孩子的账号登陆学校的电子校务系统,查看学校的有关信息以及了解孩的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情况、获奖情况、受资助情况等等.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障碍、金钱不是负担,主要就看有没有责任心.通过主动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一方面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约束,不至于出现风筝断线式的失控状态,在产生压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了动力.
〔1〕高耀,刘志民,方鹏.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调研数据[J].高教探索,2011(1):143.
〔2〕Heyneman,S.&Loxley,W.(1989).The effect of primaiy school guali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cross twenty-nine high and lowincome coun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8:1162-1194.
〔3〕Coleman,J.S., E.Campbell, C.Hobson,J.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 ffice,1966:10-32.
〔4〕汪昌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2):60.
〔5〕谭英.学生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实证研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生硕士学位论文,2012.3.
〔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10.
〔7〕郭俊,李凯,张璐帆,马颖.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8):34.
〔8〕高耀,刘志民,方鹏.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3.
〔9〕谢西金,杜屏.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11所中学调研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9(1):50.
〔10〕吴增强.不同学习等第学生家庭环境变量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