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再认识

2015-03-20 00:42王晓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素质教育

王晓茹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引言

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能考进神圣的大学这座象牙塔,目前这所神圣的象牙塔正在接受各方面的质疑,指责和挑战.现在无论是大学生自杀事件还是学术论文抄袭造假事件的频频发生,这些都说明我国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薄弱.很有必要加强对我国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再认识.本文并不要批评我国现在高等教育,而是为了维护高等教育本来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弘扬正能量的传播.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推进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起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互相渗透对我国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

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与内化的结果.人文俗素养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终生教育,继续教育.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内容相同,“素质教育”出现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周远清关于文化素质的内容,他认为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代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三个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大学所提倡通才教育被引进中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就有了我国大学教育有关“通”与“专”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再内的教育,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素质”的内涵借鉴了“通”、“专”问题讨论中思想内容,提炼新的教育理念,阐释了大学教育功能在于培养优秀全面素质的人才.“素质”是能力和知识的深化,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发.中国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爱国情操并具有人文科学知识.1936年,竺可桢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会议上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结合.对人文教育的忽略会导致教育的失败.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从文科开始整顿北大,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蔡元培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不愧为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杰出教育家.北大精神先驱洪堡和席勒认为大学的目的在形塑性能造就伦理,培养能够感受到真善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的尊严,人在有限性时间建树的伟大的人.1941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应用渊博知识且会通创造精神,大学生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相等的基础.在大学,社会化,人文化与技术化要相互渗透,这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1995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应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阐明素质是人的信念道德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强调内化性和谐性和创新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000年周远清对素质教育的论述“素质是在先天胜利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里品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相辅相成的.在高等学校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上.

3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西方“通识教育”

人类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的人文教育理念在美国实施较好.英国纽曼(1873)在《大学的理念》中出现了“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liberal”意思是自由的,即广泛的教育.

哈钦斯是倡导通识教育的代表,他说教育的目的是“人之为人的改善”.人具有理性,道德和精神的特征,改善人是指人有发挥理性,道德和精神的能力.通识教育是当代共和文化的基础,每个人通过理智维系正义,和平,自由和秩序,人类才能共同拥有文明.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对“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人界定是:(1)有效思考的能力:能进行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能把有关问题抽象为普遍性的概念(relational thinking),能进行创造性思考((imaginative thinking).(2)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将个人思想整理成系统清晰的思路和观念,并清楚规范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理解.(3)有适当判断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环境或问题中,并做出适当判断.(4)辨别价值的能力:思考或判断时能进行适当的价值判断.学者们认为通过通识教育达到解放思想,“解放的思想”有思考、表达、判断和辨别价值这四种能力.美国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等融合,成为教育体系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通识教育体现了以人性为目的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只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

美国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美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补值得我们参考,我国的教育家结合本国国情,将通识教育与哲学主体性联系,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把素质教育提到理论研究的高度.1995年教育部提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前部长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史哲学课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李岚清(2003)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很有必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大学借鉴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并融会贯通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张岂之(2013)提出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应将道德自觉,理性自觉和文化自觉的精神贯穿进去,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有重要作用.自觉性是人有异于动物的特性.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知识的人不一定有高尚的人格,知识与人格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大学教育关注师生的道德自觉是必要的.尤其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应用,网络安全必须要有健康思想和感情道德伦理的约束.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说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4 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美国耶鲁大学前人校长莱文说“高等教育的模式取决于国家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大学培养教育要落实文化育人的理念.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要以精神和人格培育为基础.从大学生思想感情品位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教育学生做高尚的人,正派的人,有理想的人.我国文化素养教育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素质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学校,还要传播、扩展、延伸至校外,发挥大学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

思维方式上,我们要借鉴西方通识教育,要培养我国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强化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必要性.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培养片判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有效思考,做出明智判断.

教育方式上,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素质教育结合现实问题,社会实践和学校学习相结合,自己寻找答案;运用道德模范进行人格教育;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布置阅读经典书籍.

教学内容上,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将人文名著和道德品质课程融入.包括文史哲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艺术修养以及中西古今人文经典著作的学习.高职院校的课程中要丰富“美”的素材,促进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学习;科学家李政道《科学和艺术》还有杨振宁《美与物理学》都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哈钦斯主张经典巨著课程开设,经典巨著承载着理智思考,是文化的灵魂;北大前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给学生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贺麟、张颐、齐良骥都开设了名著选读和西方哲学的课程.

教学目的上,文化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有高尚品德,高雅情趣,讲文明的人.虽然社会上存在阴暗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以良知、道德为规范;有担当能够传递现代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5 结束

从现实生活中让我们看到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和认识不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代和形势的召唤.让每个学生教化成有健康心态,文明行为,高尚价值观.加强高等教育文化自觉性实现通过文化育人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当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上还有很多挑战,高职院校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不断充电学习.

〔1〕王国清,王玉宝.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5-37

〔2〕顾国星.现代高等教育人文素养缺失探源[J].当代青年研究,2005(04):20-21.

〔3〕李小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80-81.

〔4〕欧阳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N].光明日报,2003-1-6.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