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传播的现状与思考——以山东地区高校调查为例

2015-03-20 06:35田钰佳
传媒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人际语境媒介

文/田钰佳

人际传播是一种语境性很强的传播,其传播效果极易受到传播语境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是双方面对面通过有声语言、表情、神态等符号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传播语境更多的是指传播双方的交谈环境、交谈状况等,而近来传播介质不断增多,人际传播语境还需考虑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大环境的变化。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的模式与特点。媒介融合的大语境下,人际传播出现了很多变化,这在积极融入与适应媒介融合语境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为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传播在媒介融合语境中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本文以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期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的形式,试图对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交往与人际表达特点进行探索,并尝试总结出其中的变化与趋势。

一、研究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调查问卷的实施。笔者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在校生作为具体的调查对象。其中,在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有会对性地选择了对人际交往能力需求不同的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版调查问卷共508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92份。在这492份问卷中,本科生460人,专科生32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数是98人,法学专业的人数是82人,教育学专业的人数为62人,计算机专业的人数是90人,化学、物理等专业的人数为48人,32名专科生的专业均为文秘专业,其余专业共计80人。

调查问卷的题型设置除被访人的基本信息外,均为选择题,按照人际传播的传播介质、人际圈子拓展、传播效果、表达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查访问。虽然获取的数据并不全面,也许存在误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2.研究文本的数据分析。笔者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归纳,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传播模式除选择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外,主要依靠手机、QQ和微信等方式进行沟通与联络。

表1 大学生与新、老朋友人际传播联络方式的选择

根据表1分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介质选择会根据交流对象的熟识程度进行区别对待。与认识时间较长的朋友联络时,传统信件和电子邮件的被选择率较小,手机成为最常见的交往方式;但是在与认识时间不长的朋友进行交流时,传统信件和电子邮件这两种传播介质的选择比率出现明显上升,手机的选择比率则出现下滑。令人惊讶的是,在进行人际往来的过程中,无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传统的信件交往竟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后期的深度访谈更多地将这种信件定义为贺卡。

第二,大学生使用新媒介形态进行人际传播的频率很高。调查数据显示,QQ每天在线时长为6小时以上的学生超过60%,每周更新微信朋友圈三次以上的学生比率达到23%,每天浏览微博、QQ空间、朋友圈动态的学生比重更是高达83%。

第三,在校大学生重视人际关系在自媒体中的反映,认为自己在朋友圈、空间、微博等媒介中的动态更新所获得的评论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人际认可度。有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朋友的动态更新应该及时给予评论,超过60%的大学生在意自己所获取的评论。

第四,如表2所示,尽管超过85%的大学生认为在人际传播与表达的过程中,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但是认为自己擅长面对面交流的大学生只有25%,有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更擅长使用文字传播进行人际交流。

第五,有超过60%的大学生接受过通过微博、QQ、微信等自媒体手段发出交友邀请的陌生人进入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超过8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有选择地通过网络等媒介方式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第六,有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使用文字进行人际表达的过程中,会插入各种符号来进行文字的替代或心情传递。

二、对研究文本的深度观察

除了对调查问卷的文本表面数据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外,通过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分析及部分深度访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表达还呈现出以下一些变化与趋势。

1.大学生虽然容易接受类似微信“摇一摇”“扫一扫”、QQ在线查找等新媒体交友方式,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旧会体现出对以这种方式进入人际圈子的对象的疏远性和戒备性。对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象和新结识的人际交往对象,大学生会有意识地区分人际交往的主要模式。对前者,大学生除面对面交流之外,会倾向于用网络视频、手机通话等方式进行人际传播;而对后者,尤其是以新媒体交友方式出现的新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QQ、微信等介质通过文字进行双向交流。而对传播信息比较多的面对面交流、手机通话等方式则会选择回避。

2.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大学生处于一种随时进行人际传播的状态。

QQ每天在线6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超过60%,在这60%中又有87%以上的大学生是24小时在线;微信与手机保持同步开启状态的大学生超过85%。这种人际传播的即时性虽然没有办法与面对面交流相媲美,但是大学生的即时反应已经大大提升了新媒介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互动速度。

3.大学生在借助新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擅长面向朋友圈随时表达和传递信息。调查显示,超过83%的大学生随时关注朋友圈动态,并即时给出评论;69%的大学生在更新朋友圈动态时通过评论内容和数量获取传统人际传播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4.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表达时,习惯把自己隐藏在媒介之后进行。虽然大学生愿意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传播自己的相关信息,但是在涉及人际交往的领域,更害怕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可控性,而愿意通过文字运用微信、QQ等介质进行人际传播。在调查问卷的统计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对教育学、新闻学、法学、文秘等有人际交流和表达需求的专业进行单独统计和分析,发现即便在这些专业,大学生依旧认为自己不擅长面对面交流,更擅长单独使用声音或者文字进行人际交往。问卷共调查新闻传播学、法学、教育学、文秘专业学生共274人,认为擅长面对面交流、声音交流、文字交流的比率分别为45%、12%和43%;对文学类专业90人的调查显示,认为擅长面对面交流、声音交流、文字交流的比率分别为42%、20%和38%;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理工专业的大学生在这三种交流模式上的选择比率分别为42%、10%、48%。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擅长的人际交往模式选择上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并不是很大,同样,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选择差距也并不明显。这就说明媒介融合语境下,大学生擅长使用的人际表达和交流方式并没有因为专业差别和学历层次而出现明显差异。

表2 大学生认为效果最佳及最擅长的人际传播方式

5.大学生的人际传播心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也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72%的大学生认为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超过60%的大学生在意自己的微信圈或QQ空间动态有没有被朋友评论,当动态没有被评论时,59.6%的大学生会感觉有些失落。

三、原因探讨及思考

传统的人际传播更为强调传受双方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媒介融合语境下,QQ、微信、微博、手机等媒介的发展与使用让现在的人际传播出现了网络人际传播、移动人际传播、虚拟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这些人际传播的新形式、新特点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人际传播特点。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传播圈子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大学生使用新媒介的频率、受新媒介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都会比其他社会成员更为巨大。所以,他们的人际传播的方式和人际圈子的拓展都逐渐呈现出了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特点。或者说其实目前大学生都是在运用一些“人际化”的大众传播介质(诸如QQ、微信等)来实现自己的人际传播或自我表达。

“传统人际传播的圈子有些类似社区,比较排斥陌生的对象,有点像社区的咖啡馆。而大众传播就像是闹市的咖啡馆,总是欢迎新的受众的加入,结果就是它的传播圈子比人际传播扩张的速度要快。”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人际传播,是吸纳了大众传播众多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它的人际关系的扩张速度很快。扩展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不再单单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完成,更多借助融合大众传播工具特点的自媒体完成,越来越多的网络朋友进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成为生活中的朋友。

但是在使用微信等介质进行人际传播时,它所营造的语境并不能完全替代话语当面交流所达到的亲密感,所以大学生认可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才是人际传播过程中最具有传播效果的人际传播方式。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惧怕面对面交流可能出现的对抗性和威胁感,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却更愿意使用文字符号来进行交流。他们认为一些非语言符号的表达难以把控,而单纯的文字交流会让双方对交流的节奏、进度等进行有效控制,因为人们可以有时间修饰自己使用的语言符号。

虽然类似“微信生活方式”之类的人际传播方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他们依旧恪守了传统人际传播在扩展新圈子时排他性的特点。大学生对通过网络方式进入自己日常生活的朋友也会有一定的考察期,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具体联系方式或者隐私秘密告诉给网友。对待“新朋”和“旧友”的态度在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方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大学生的人际表达技巧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也出现了和传统人际传播不同的特点。由于不再单纯依靠有声语言和神态传递信息,“表达的童语话、符号化、谐音化、变异等特点出现在人际表达过程中”。人际传播的顺利完成需要大学生及时更新自己使用的语言符号数据库,跟上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

大学生在媒介融合语境下逐渐将自己的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融合,越来越擅长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运用各种媒介来完成自己的人际沟通,提高沟通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和面对面交流的表达技巧会不会在日后的大学生人际传播过程中逐渐弱化甚至丧失,这有待跟进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时代青少年话语模式发展及其德育话语系统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刘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谁改变了谁[J].青年记者,2006(05).

[2]蒋汶倩.语言影响下的大学生表达范式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09).

猜你喜欢
人际语境媒介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搞好人际『弱』关系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