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钟琴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童年精神世界的构建者和守护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每一个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努力让儿童习作童趣盎然、妙笔生花。
一、 走进生活,在观察中丰富感知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可以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偶然捡到一只受伤的鹩哥,帮它疗伤后,放进鸟笼,带到教室。我们和它一起交谈,听到鹩哥热情的招呼声:“你好,你好!”同学们兴奋极了;我们喂它吃香瓜,它那贪吃的样子,让大家开怀大笑。同学们在后来写的日记中,把这位“嘉宾”刻画得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丰富情感体验。比如带领学生走进聋哑学校,感受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活动课,到文化广场义务捡垃圾,增强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意识;元旦,组织学生带来旧书、旧玩具,举办“小小交易会”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合作能力。
二、 组织游戏,在活动中展现活力
游戏是儿童的“即时性”生活,它饱含儿童快乐的情感,寄予儿童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
习作课可以拉开“序幕”,搭好“舞台”,让学生的言语自由“舞蹈”。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许多有趣、好玩的游戏,如:“官打捉贼”、吹鸡毛大赛、换位置、贴鼻子、报数、小小侦察兵……尤其是“趣吃薯片”游戏让学生特别兴奋:把小小的一片薯片放在学生的额头上,只能靠五官的运动,挤眉弄眼,把薯片“运送”到嘴里才算胜利。课堂上,夸张的表情,搞笑的动作,机智的手段,欢乐的场景,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 创造契机,在体验中获得真情
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真切感受,倾诉于文字之中。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如:缝沙包、剥柚子、学做凉拌黄瓜、煎鸡蛋、做鞋套……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增长了才干,同时积累了鲜活的习作素材。苏教版四下习作7,要求学生开展一次体验活动,以此写一篇作文。为了使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培养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我让学生蒙上眼睛,在家长的看护下,吃了一顿特殊的午餐。学生蒙上眼睛后的无助,摸索到餐桌前的曲折,找筷子的小插曲,夹菜的滑稽场景,喝汤的那份尴尬,由于亲身体验,感受深刻,写起来极富真情实感。
童心是率性而为、纯真自然的,抓住契机,积极引导,有了体验后的积淀,何愁学生写不出充满童趣、洋溢个性的习作呢?
四、 激发想象,在创新中飞扬个性
写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呵护他们幻想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想象潜力,挖掘灵性,是习作教学的目的和责任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音乐、图画、语言等多种形式描述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让思维穿越时空。
我让学生由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设计了一节想象习作课。课始,出示不完整的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苹果特别在哪里?紧接着追问,它怎么会不完整的呢?少的那一块去哪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激活。有的说可能被虫子咬掉了,有的说可能是孩子想吃苹果,苹果想逃走,不小心摔坏了;甚至还有学生想象这是沙漠旅行者手中的一个苹果,他咬了一口就舍不得吃了……教师启发学生:围绕苹果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确定重点,把经过叙述具体。学生尽情地释放“本真”和个性,尽管面对的是同一只苹果,但故事情节却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习作指导时,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人称来编故事,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 赏识评价,在激励中培植自信
学生每次写完习作,特别希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此时,教师不应该仅仅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来评定习作,而是应该怀着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给习作一个公正的评价。习作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习作动机的过程。教师要俯下身子,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评价习作。
评价习作要基于激励的原则,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请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在学习园地里展示出来,圈画文中的闪光点……在每节习作讲评课上,我总会抽出十分钟时间,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佳句、片段,其余同学评议好在哪儿。每当此时,上台朗读的同学总是特别高兴和自豪,他们有了一种成功的体验。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旦有了一次上台的机会,他们会兴奋很长时间,也会从内心期待下次习作讲评课早些到来,希望自己继续“榜上有名”。学生习作的语言虽然幼稚,却富有情趣,教师要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赏识学生,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拥抱成功。
(作者单位:宜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