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播放学生作品《姓氏地图》,背景歌曲《百家姓·中华情》。
一、 揭示主题
师: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相声,乐一乐。(播放相声《姓名学》)
师:这个相声好不好玩?看来起名字还是一门学问呢!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宋。
师:我还不认识大家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你贵姓啊?
生:我姓王。
师:大姓。大家可以自己站起来说……
(生争相自我介绍“我姓陈”/“我姓兰”/“我姓李”……)
师:大家知道吗,但凡中国人,终其一生,被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您贵姓?”原因无他,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是华夏文明亘古不变的基因。在这个意义上,由于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因而成为了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而研究、探索和解读姓氏以及依附于姓氏的文化,则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华民族寻根之热潮。今天,你们就和宋老师一起来一场姓氏寻根之旅,好不好?(生:好!)
二、 寻根之旅大挑战
第一关:你问我答《百家姓》
师:下面我们来到了第一站,请读——
生:“你问我答《百家姓》”。
师:这一关是一个游戏,名字叫抢接力棒,看看我们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大家完成的如何。宋老师把第一棒传给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就可以就《百家姓》提问,抢到回答权的同学如果回答正确,你就抢到了接力棒继续提问。看看这个接力棒,能不能够传下去。宋老师把第一根接力棒给这个小伙子。
生:秦桧姓秦,秦始皇也姓秦吗?
生:不是,秦始皇不姓秦,他叫嬴政。康熙姓康对不对?
生:不对。康熙是他的年号,他叫爱新觉罗·玄烨。请问《百家姓》中前五个姓是什么?
生:赵钱孙李周。请判断:《百家姓》中以赵姓打头,是因为“赵”是第一大姓,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赵”姓是宋代皇帝的姓,把“赵”放在第一位,是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尊重。欧阳修姓欧,诸葛亮姓诸葛对不对?
生:不对,欧阳修姓欧阳,诸葛亮姓诸葛。为什么《百家姓》中“钱”排在第二位?
生:因为《百家姓》本来形成于吴钱塘郡,钱本来是第一位。后来因为宋朝皇帝是赵姓,所以排在了第二位。《百家姓》是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的吗?
生:《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哪两本书并称为“三百千”?
生:《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中的“东郭”“南郭”都是复姓?
生:是的。孟郊姓孟,孟姜女也姓孟,对吗?
生:不对,孟姜女不姓孟,姓姜字孟,她是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之妻。李白就是李太白吗?
生:是的。“傅”当姓用,不可以简化成“付”,对不对?
生:对的,不可以简化。“阎”当姓的时候,可不可以简化成“闫”?(师板书)
生:不可以简化,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姓。孔子姓孔,《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姓孔。对不对?
生:孔子姓孔,孔明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姓诸葛。苏东坡、苏轼不是同一个人,对吗?
生:不对。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
……
师:刚才这一关,咱们把《百家姓》里面的小小问题都解决,但实际上同学们搜集的还有很多。同学们不仅参与的多,而且很积极,回答还是非常正确的,这一关——过!
【点评】说起《百家姓》,大家都很熟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两句,但你是否真的了解这本书呢?老师教给学生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时抛出你的问题,请别人解答,你做补充。在课堂交流中,老师采用“抢接力棒”的游戏形式,不仅活跃了气氛,也很有效地进行了汇报交流,很好地检验了学生们的研究效果。
第二关:追根求源《姓氏歌》
师:下面我们来到第二关,齐读——
生:“追根求源——《姓氏歌》”。
师:《姓氏歌》搜集的都是一些难读的、容易读错字音的姓氏。谁愿意在这一关挑战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用不同形式请学生读《姓氏歌》:单个学生读,男女生读,集体读……,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
师:这一关的重点是研究《姓氏歌》,宋老师教了你们一个很厉害的方法,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画出来,这个方法,是什么?
生:思维导图。
师:对,它号称学习上的“瑞士军刀”:用脑图的方式把我们的研究画出来,这就是《姓氏地图》。不知道大家研究的如何,先听听宋老师的好不好?我研究的是《百家姓》里面一些很有趣的姓。
(教师根据《姓氏地图》给学生们进行介绍,其中也穿插关于这些特殊姓氏的小故事。)
师:你们对我的研究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意思呢?那你们研究的是什么姓?
(生纷纷汇报研究的是上官、司马、皇甫、尉迟……)
师:研究相同姓氏的同学聚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小组中汇报自己的研究。然后,教师邀请其中一个小组将《姓氏地图》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将互相补充的内容添加在《姓氏地图》上。)
师:首先邀请研究“司马”姓氏的小组上来,汇报他们都研究了些什么,台下同学有什么补充的,可以举手发言。
(一小组上台汇报)
生:我们研究“司马”这个姓氏是从它的来源,得姓的始祖,以及这个姓氏的名人三方面来研究的。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姓氏的来源。渊源一: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渊源二:源于陈田姓。渊源三:源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你刚才说到的渊源一。程伯休父是“司马”姓氏的得姓始祖。据史籍上记载,追源溯流,司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他屡次征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姓“司马”了。
生:我补充,我知道“司马”这个姓氏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陈田姓是它们的来历,这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
(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帮助大家梳理思维导图。)
生:我研究的是“司马”姓的历史名人。大家都知道的是司马光(生简要介绍了司马光的生平、小故事)。
(又一小组上台汇报)
生:我们研究的是“令狐”姓。为什么会选择研究这个姓氏呢?那是因为我听爸爸提到过“令狐冲”这个人物,很好奇,于是我便去查找了资料,发现并没有“令狐冲”的记载,他只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个虚构的人物罢了,但我却看到了一则小故事,知道了“令狐”姓氏的得姓始祖,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叙述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生:我补充“令狐”这个姓氏的名人,我是从历史名人和当代名人两个方面来介绍的……
生:我补充“令狐”的郡望堂号。首先给大家提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郡望堂号”吗?
(这个小组的同学介绍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和台下同学互动着……)
(又有两小组上台汇报,略)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得非常好,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姓氏的来源,没想到姓氏的背后有这么多知识。
生:我知道了古代关于姓氏的相关文化、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生:我觉得经过这几天的研究,我学会了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就是画思维导图。我觉得对我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生:而且我觉得思维导图很厉害,如果以往一段介绍姓氏的文字,我不一定能记得住,但是根据《姓氏地图》我就能告诉姓氏的来源和名人等等。
生:我觉得研究思维导图使我的兴趣变广了,但是我不知道十八氏中的十七个单姓是什么。
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很好,说明这值得我们反复去研究,深入去研究。同学们,今天宋老师给你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探索。我们的每一次解读,都会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次惊心动魄、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
【点评】寻找资料,研究姓氏,这是大家都会做的,但这一课不一样的是,教给学生用“脑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展示。
人脑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编织机”,千百万织梭往复翻飞,织就的花纹转瞬即逝,几曾又有过驻留的时刻。当人类一旦意识到可以把内心的“思维图谱”外化出来,发展的速度就变得很快了。“一篇十来页的章节,可能花上十来分钟就能画好一张‘思维导图。用心读读这些线条和关键词,是不是就好像一面镜子照下了章节的主要内容?对,记忆,就是这么简单!”学生对姓氏研究的汇报就是依据自己所画的《姓氏地图》而展开,交流学习、获得的知识。学生们不仅讨论得热烈,更是有序。老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研究的方法,则“可解一生之需”啊!
三、 寻根之旅还在继续
第三关:父母给你姓名,自己打造品牌
师:我们炎黄子孙的每一个姓氏都有它的前世今生,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我们到底是谁?你的姓来源于哪里?你的姓在写法上有无古今演变?你的姓出现过哪些名人?你的姓名有何意义,寄托了父母怎样的期望?……我们的寻根之旅依然继续,你愿意迎接第三次挑战吗?
生:愿意!
师:同学们制作了名片,请你们把自己的这张名片交给你的小伙伴,让他读一读你的姓氏的由来,你的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你的名字包含着父母怎样的期望,让小伙伴们来点评点评你的名片,并作为礼物,你们互相换,大家同意我的提议吗?
生:同意!
【总评】这节课让我想到央视的一个文化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取自唐诗《回乡偶记》的题目,节目邀请了易中天等五位嘉宾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在有温度的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同时也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这节课让我想到王开岭在《做个有“祖”的人》这篇文章中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学生的“身世感”。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那么,我们的学生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姓氏来自哪里?得姓的第一位先祖又是谁?于是,就有了这节课的主题“我从哪里来”,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姓氏寻根之旅,在这趟旅途中有一关关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无穷潜力,看到了有趣的《姓氏地图》,尽管这张地图是在二维的纸上,画出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但它可以代表一个多维的现实,包含了空间、时间和色彩;包含了学生们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无限延伸的探索……
(宋非,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