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015-03-19 20:45蔡文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蔡文芬

(安徽三联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模式.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出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高校毕业的人才供求关系严重失调,形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同时,许多行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人才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对接,结构性偏差态势,表现出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不对等、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适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选择

努力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体系为经济发展做支撑的战略选择不仅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宏观背景下的愿景,也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特色兴校的必然要求.

1.1 宏观政策的指引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高校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今年2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变,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月25—26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有关方面主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黄淮学院召开,会议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实质性的开创工作.同时,在各方的支持和关心下于2014年4月29日正式成立中国校企合作联盟,这一联盟旨在让学校应社会所需,做到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使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全新理念,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片春天.

1.2 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发展,各行各业都把科技放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对象,高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转换科技为产品输出显得尤为重要.综合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受到冲击影响最小的地区如日本、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一些国家,他们的实体经济很少受到影响,而这很大一方面原因归结为这些国家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贡献,如德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尝试,办学主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学习模式则要求学生同时接受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培训的双重学习.[1]这一培养模式同时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成为了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随着合肥积极融入长三角,正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并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城市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等宏观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各类技术尖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合肥市人社局编制的《合肥市2014年度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目录》显示一线生产加工类人才需求量最大,约占总需求量的65%,其中单个职位中需求人数最多的也是操作工和技工.[2]因此,地方高校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为实现“创新高地”的大合肥发展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学校自身发展要求

我校前身为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的合肥三联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安徽省创办最早的民办高等院校,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为应用型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从办学之初,就定位于“立足安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并形成了以事故预防、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迈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道路.学校密切强化与企业合作,先后与安徽依立腾控股集团、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企业建立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学工交替”式培养类型.这些举措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鲜明特色办学模式的作用不可忽视.

2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变,社会对不同层次、类型及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同样要面临一场深刻的转型发展.而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的民办普通高校更应该认清形势,准确把握,积极应对,促进转型发展.对于转型,即通常所说的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那么就要弄清应用型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什么以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目标.

2.1 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一直以来,在高教领域尚无明确的有关应用型人才的定义,郑晓梅认为“应用科学理论从事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其任务则是将科学原理用来服务社会实践领域”;[4]胡黄卿等人则认为能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于所从事职业的专门人才.[4]综合现有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普遍的区分来看,都把所谓的“理论与应用”之分完全对立起来,而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同样不可缺失,只是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用型高校应该明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同时刘焕阳等人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既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同时有能够转化相应理论知识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师型、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以及传播和保存知识的服务型.[5]

2.2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不是人才的一种层次,而是区别于以往学术型人才的一种类型而已,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都可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总以为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而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持抵触情绪.

应用型人才的首要特点就是这种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是以一线生产实践为导向,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对宏观的学科体系把握.这就需要高校转变办学理念,以地方产业发展为基础,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运用,努力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2.3 校企合作是关键

校企合作是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重要渠道,这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合作,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胜任现代生产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真正做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质要求,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为其培养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企业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平台,可以向高校提出自己所需的人才类型,高校则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并协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使得高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所谓的订单式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与高校在成果转化、孵化、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潜力与核心竞争力.

对于学校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资源软件与硬件实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相关资源,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掌握本专业所应会的实践能力并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硬实力支撑的同时,还可以接受高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从而形成一支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企业直接聘请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并走上讲台,深入教学一线,将企业的运行过程搬进了大学课堂,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企业变成学校之外的实训基地,强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可以有效地进入实习,具体形式可灵活采取.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软硬件的综合基础上为高校的集成特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能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有了保障机制.传统的以教学服务型为办学目标的高校,在大学生毕业时乃至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快速适应该工作岗位的要求,大有“眼高手低”的状况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实践经验的匮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实际脱节、企业错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千篇一律,办学实际与社会现实定位严重不符.学生在对前三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后,集中安排在大四进行短暂的实习,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之外,对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所需技能掌握甚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大的实践舞台,丰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强化转化理论知识的能力.从日常的实践学习到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抓住企业不放松,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让学生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有效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6]

3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3.1 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实践在国内外都有成功可取的经验,虽然各国在具体操作模式上有些许差异,但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美国主要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就是让学生现在学校学习半年左右,接着以两个月为周期交替循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学习,直到最后半年在学校学完最后的理论课程;在英国,主要有“2+1+1”和“1+3+1”两种模式,这是以学年为单位,交替式进行学习;而德国采取“双元制”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在高校,实践在企业,用在社会.从以上国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可看出都很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企业学校深入融合、工厂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等.

我国的校企合作是在大中专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且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企业配合”,即企业按照学校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场所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帮助;“校企联合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两者共同承担相关人才培养任务;此外还有诸如“订单式”、“学工交替式”、“企业主导合作办学式”等等.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展较晚,但是经过探索出这些模式还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格局,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在对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一些企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技术、设备等的情况,而不愿过多的参与校企合作,致使流于形式主义,此外由于大多是民办高校,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合作的开展;运行机制不完善,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机制不完善,一批校企合作在签完字,举行挂牌仪式后便停滞了;高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薄弱,这些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很少能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实地学习.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尚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从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宏观政策等方面加以改善.

3.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3.2.1 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协同机制.高校内部应统一认识,建立协同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充分协调,承担校企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的形成.同时,校企之间也应协同制定相应制度,明确各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真正做到有政策制度的保障,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2 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力.要想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强化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高校需充分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特征.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掌握企业急需的人才,切实为企业及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着实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要主动向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等其他类型服务,并利用人才科研优势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3.2.3 紧扣地方产业发展,形成高校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地方,高校必须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特色专业,我校基本上形成了以道路交通工程为主的特色专业群,并取得瞩目的成就,随着合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事业,我校可适当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设轨道交通事故预防等专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轨道交通产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高校在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还要把师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途径,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工程项目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也可直接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来我校参加教学活动,直接将实践知识融入理论学习之中.[6]

〔1〕夏季亭,帅相志,张威,杨晓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办学模式和启示 [J].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 驻马店),2013.

〔2〕合肥人社局.合肥市2014年度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目录.2014.

〔3〕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4〕胡黄卿,陈菲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硅谷,2008(11).

〔5〕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6〕傅怀梁.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学刊,2013(11).

〔7〕许青云.地方高校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8〕申玉革.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的转型初探[J].学术理论,2014,4.

〔9〕许青云.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特别关注,2006,10.

〔10〕陈新民,周朝成.民办高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浙江树人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