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洁
张洁/沈阳理工大学副教授(辽宁沈阳110015)。
情景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起源于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实践不能脱离学习而存在;意义也无法同实践、情境脉络相互脱离而存在,它正是在实践与情境脉络中相互协商而存在;它还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一件事情或者是一组表征,也不只是事实与规则简单的集合,它是一种动态化的建构和组织。该理论还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情境化的,只有依靠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推着它向前发展。美国学者Brown等人共同组成小组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后表明,人所学的知识同人参与的活动无法分离,活动不是作为人们学习和认知存在的手段,它是人们学习活动中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他们的观点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者进行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就应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情境。
其一,强调知识与活动的联系性。知识是在情景中产生的,所有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活动,其本身进行的就是一场活动。知识的形成不是人们空想就能够产生的,而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它的产生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承载着人们进行活动的经验积累。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和他人的相处、交流和相互影响而获得知识、塑造道德品质与获得技能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长”。
其二,强调学习的参与性。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构建活动的过程,它属于实践性较强的社会活动,学习者不仅需要思考,还要到实际的活动中参与、观察、模仿、操作等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
一是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环境。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能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迁移。它强调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参与,通过在实践中逐步对知识进行社会化构建,就像是手艺学徒制。高校中的教育活动按照该模式实施教学,要求教师以导师或者是师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或者是指导性教学,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实例式教学。该教学模式大多时候是被称作“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际环境中感受与体验问题,而不仅是局限于经验的间接介绍与讲解。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一旦具体确立了一个问题,整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也就被确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它是教师通过创建情境—查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最终评价,让学生在问题的查找与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获得的策略。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准确得当,并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是交互式教学。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也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密切合作,需要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当前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尚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教育的现象,英语翻译教学仍沿用传统式的教学理念。并且有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和设备单一落后,语言训练实际活动的场所建设尚不完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没有明显进步。以教学教材资源为例,教材的内容设置偏重理论学习,不注重从真实生活中吸收案例资源,学生认为实际应用意义不强;在教学的方式上,有的教师沿用以自己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以及翻译英语的能力,通过在高校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引入该理论,将促进传统式教学理念的创新,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构建师生和谐的关系,优化教学课程的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复合型和专业化的英语翻译人才。
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及和应用,教师可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趋近真实的教学场景。在模拟化的场景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主动在活动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在高校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引入该理论,注重发展的是学生的应用英语的能力以及翻译的实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造坚实的基础。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校英语的翻译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英语翻译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构建趋近真实场景的情境,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掌握英语翻译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验,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英语翻译细节,提高其英语语感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将课堂教学同社会实践的距离缩小,为学生融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情景认知理论主张“认识应该是情境化的”,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这种理论,以推进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按照英语翻译教学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努力积极创建趋于真实的情景(如商务洽谈翻译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感受真实的翻译语言的语感和环境,进而使自身的翻译能力得到训练;其二,选择导师的角色,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导师的身份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以传带帮的翻译教学,并注重英语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积极拓宽学生实际训练的领域和范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理论在英语的翻译教学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将情景认知理论真正应用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教师应根据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分配比例,适当增加英语实践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此外,应根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合理设置辅助性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努力让学生形成以英语翻译能力作为学习中心、语言能力作为学习基础,同时以多样化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以及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等综合的知识结构系统。该理论主张将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收集社会上关于英语翻译岗位的信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翻译情境。
为了使情景认知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效果能够得到最大化,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任教老师课前应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方案,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翻译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格局,引导学生适应并投入到所需的角色当中,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语言世界。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交互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情景认知理论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
[1]宋玲玲,高艺玮.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55-58.
[2]应涛.小议英语翻译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25-32.
[3]张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7):121-131.
[4]张靖.浅析有意识和无意识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4):8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