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程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24700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理念是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提出的。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再次释放信号;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发布《驻马店共识》,吹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集结号。“转型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势所趋,然而一年多来,“转型发展”越来越成为一场理论狂欢,研究探索与理论争鸣不绝于耳,但实质性的转型动作却鲜有所闻。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逻辑,重新考察地方本科高校当下的现实处境,重新考量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诉求,毕竟“转型”的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准备好了再出发,或许这才恰恰符合“转型”的初衷——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史。189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正式创立,标志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元年。历经百年沧桑,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一大批地方本科高校应运而生、快速崛起,构成中国教育事业大军的中坚力量。然而,改革就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2014年起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转型发展”时刻,地方本科高校首当其冲,正在迎来又一次艰难的改革阵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次战略性抉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1],单从数量和规模看,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若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来看,中国还远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大多面临“起点低、历史短、基础弱”的共性问题。因此,由政府层面引导的转型战略,既符合地方本科高校长远发展利益,更是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转型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同样需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在新时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全面”是基于整体发展考虑,“深化”是为了解决实际性问题,“综合”是达成改革实效的必由之路。
针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说过: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战略来说,思想观念改革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转型发展共识基础业已形成。但转型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变,必定是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不是局限于学校发展中的某些个别问题,而是同时涉及学校的整体形态、功能、定位和内涵等全方位的转变”[2]3,因此,思想观念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涵盖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等方方面面,只有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才能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释放改革动力与活力。教学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主旋律,“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3],转型发展最深、最真、最难、最痛处一定是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核心任务”[4],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召唤高等教育改革升级,转型发展作为升级手段,途径是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规模扩张一度使地方本科高校驶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过境迁,“以量谋大”将难以为继,今后的发展必须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是核心,之所以要“转型”,就是要解决高校办学质量上出现的问题。高校办学四大职能——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牢记四大职能的基础上,还需更加凸显“地方性”定位和“应用型”特征。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与地方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的尴尬处境,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服务地方的能力低下等问题,不得不引起地方高校深思并积极寻求破解之道。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要求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保证办学的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确保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脱节只能使转型发展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认识论层面的“为什么转”和“转什么”相对容易解决,方法论层面的“怎么转”却不那么容易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高等教育界激烈讨论,热烈拥护者有之,抵触反对者有之,不置可否者亦有之。这场认识论交锋最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持有何种立场,各方都能比较客观地看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并充满反思精神。依据事实,真理自然越辩越明,现实情况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存在多重忧患:第一,千校一面,办学雷同化;第二,多而不强,学科专业无特色;第三,学无致用,实践动手能力弱;第四,重道轻术,服务地方能力差。明确转型的原因后,接下来就是转型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总而言之,转型发展认识论虽需深化,但无太大偏差。
方法论层面的“怎么转”虽然也一直在被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同时,高频率出现的诸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名词,看似铺就了转型发展的金光大道,却不能让人内心踏实。“产”与“教”是得融合,但怎么融合?“校”与“企”是得合作,但怎么合作?这些名词只是看上去很美,如若追问下去,却很难给人以信服的解答。另外,方法论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这些方法论尚未提供与之匹配、可资效法的成功案例,以致地方本科高校底气不足,踟蹰不前。
在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直言:“地方高校一夜之间都改成应用技术大学,容易引起误解。”为何误解?在老百姓看来,应用技术大学不就是技校吗?不光是普通老百姓,地方高校内部也不乏更名本身就是贬值、掉价的焦虑声音。
如何克服畏难情绪?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地方高校解决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高校自身拿出锐意改革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需要强调的是,转型发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国外成功经验显示,“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5]。地方本科高校是转型发展的主体,但转型发展必须多方协同,同步发力,全社会共同关注,给力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更名”,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客观上也阻碍了转型发展的全面推进势头。
首先,政府要积极主动为地方高校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要切实扩大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考试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用人自主权和财务管理自主权等,为高校综合改革松绑,为转型发展铺路,让转型发展不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第二,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高校的投入力度。地方本科高校经费投入水平一直较低,能够获取的发展资源有限,转型发展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改造、校地合作战略、学科专业调整、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第三,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改革需要创新,改革允许失败,转型发展并无太多现成经验可借鉴,因此给予地方高校更大的改革空间十分必要。
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保驾护航的制度。第一,教育部应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基本原则、锁定总体目标、分解具体任务、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工作机制。第二,省级政府应积极统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等改革事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构筑“安全盾”。
诚然,社会经济的发展牵动了地方本科高校的敏感神经,也要求高校承担更多更重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走出象牙塔,选择和地方联手共同发展。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能违背“大学之道”,它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诉求,“办学定位上坚持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绝对不等于附庸风雅,让大学变成‘知识超市’;人才培养上秉持实用性、应用性、技能性,绝对不等于急功近利,把大学蜕变成‘手工作坊’”[6]。
地方本科高校既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又需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弗莱克斯纳曾感慨,“美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喧闹”,这无疑也给我们当今的校园敲醒了警钟。大学首先是培养人才,然后才是服务社会。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立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之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大学就是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成人的力量。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护持固有的教育理念,将大学校园构建成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理想国”。试问功利主义和世俗精神轮番侵袭之下,地方本科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大学传统价值还剩几何?莫让功利成主宰,莫使梦想惹尘埃,转型发展“走出象牙塔”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在“走出象牙塔”之后,我们仍要“回归大学之道”。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远,转型发展不能损害更不能剥夺学生的全面发展权。在大学这个“理想国”中,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应不断提升,德行及人文素养能充分生长,批判性思维与反思精神得以确立,大学“应然”的价值操守能很好地传承发扬。
要想解决问题就不能回避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也是因为目前的发展还不太好。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与所学专业存在脱节等情况,市场倒逼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型。但这些改革与转型措施不应该,也不可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矛盾。恰相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今后的求职、适应岗位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伊始,要切忌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正如不能将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高中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我们同样不能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当然,地方本科高校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及时把握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本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与此同时,高校绝不能无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此三者的全面发展往往会成为决定未来高度的“软实力”。
教学改革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胜负手,如何协调“成人”与“成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寻求教学的适度平衡点,将成为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一,立德树人是根本。党和人民赋予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同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顺应转型发展趋势,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二,理论支撑实践。与传统学术型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高校侧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对理论的要求高于前者。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加强调对理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理论支撑实践。其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知识愈博愈好,技能愈专愈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专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也即“T”型人才。
把握教学的适度平衡点,还要兼顾“培养定位体现区域性、专业设置体现应用型、课程设计体现复合性、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性”[2]179等原则,多管齐下,综合改革,真正使教学改革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002).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浩歌.再谈改到痛处是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9(5):1.
[4]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5]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01-06(004).
[6]柳友荣,胡程.人文素养:应用型大学远航的“压舱石”[N].中国教育报,2014-04-0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