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厚启,蔡云峰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龙口265707)
历史上,徽州地区一直处于一个相对与外隔绝的状态,行政区划上也属于一个孤立的有机整体。在这种状态下,徽州地区所孕育的文化相当独特并且保存完整,遗留下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里面相当一部分都可以转化为优质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中的“文化享受”旅游要求越来越高,徽州地区的文化景观旅游也因此走上了旅游开发的“快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透过一个全局性的视角研究徽州地域内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空间演化特征。
1.1 徽州地域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现状 研究过程选取了63个徽州文化景观景点,其中A级及以上景区共38处,占据了较大比重,并且这些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徽州区域内9个区县均有分布。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合计21处,分布在徽州除黄山区以外的所有区县,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分布数量最多,共计7处。另外,所选取的文化景观中还有1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黟县有5处,婺源4处,歙县3处,黄山区和休宁县各2处,其他区县没有分布。不同产品类型的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景区在各区县的详细分布情况见表1。
1.2 徽州地域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类型测定 地理学研究中集聚度的概念可以反映点状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空间分布态势,但这几种分布状况有可能会同时表现出来。因此,一个相对准确和客观的定量评价集聚度的方法是最近邻分析法。最近邻分析法是由生态学家Clark和Evans(1954)最先提出的,被认为适用于特定空间里大量的点呈不规则分布的情形。Pinder和Ebdon改进了最邻近分析模式,使其能使用于任何形式的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其公式为:
表1 徽州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产品类型统计个
式中,R为最近邻比值,R值大小表示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R<1表明点状事物趋向于集中分布,R=0表示点状事物完全集中分布,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0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理想状况下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的值;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为点状事物的数量。通过测算徽州地域内各区域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的最近
邻指数,研究徽州文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徽州地域内文化景观旅游景点有63个,徽州地域面积约13 880.5 km2,利用Mapinfo软件测算出63处文化景观旅游景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887 km。因此可知 n=52,a=13 923,d0=7.887,所以计算出徽州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的R值为0.388。R值小于1说明徽州文化景观旅游景点总体上属于集聚分布,这有利于区域内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和对区域外形成综合竞争力。但是具体来看,徽州地域内不同区县的文化景观分布形态特征差异明显(表2),如屯溪区R值为0.147,区域内文化景观的分布过于集中,易产生旅游资源集聚屏蔽效应;祁门县R值为0.945,说明祁门县境内文化景观较为分散,很难产生同类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目前,徽州地域内已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景观旅游景点共63个,将它们的地理位置表示在地图上,可看出徽州文化景观景区发展的空间特征如下。
表2 徽州地域内各区县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的最近邻指数
2.1 徽州文化景观旅游景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簇状分布特征 东北部的绩溪县境内的文化景观景区以龙川景区为中心形成一个小型集中区;有“文物之海”美誉的歙县境内形成一个徽文化旅游景区的聚集区;徽州区和屯溪区由于地缘和开发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的片区;江西婺源境内文化景观分布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县行政中心紫阳镇所在的G56景婺黄高速公路沿线,沿“伟人故里”江湾—“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千烟之地”汪口一线呈带状集中分布。
2.2 徽州地域内各区县文化景观数量分布差异明显 婺源县和歙县文化景观数量最多,共计24处,约占总数的38.1%;然而,分别以黄山风景区和牯牛降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开发龙头的黄山区和祁门县在文化景观旅游景点的开发上相对落后,两地合计有4处文化景观景区,约占总数的6.3%。具体徽州各区县文化景观景区开发数量及占徽州文化景观景区总数的比重见图1。
图1 徽州地域各区县文化景观景区所占比例
2.3 核心景区周边出现明显文化景观旅游开发集聚现象 徽州地域文化景观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容易就淹没入徽文化景观的茫茫大海里。所以,徽州地域内文化景观景点在开发过程中趋向于向周围发展成熟的核心景区靠拢,利用大型景区的辐射效应实现连带发展。根据对比分析,徽州地域内各区县都或多或少表现出这一空间布局特征。如黟县的南屏村、关麓村、屏山村和赛金花故居等文化景观景区都是利用西递和宏村的旅游影响力发展起来的;绩溪县的太极湖村、徽杭古道等景区是在龙川景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黄山区的知铭艺术苑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合铜黄公路附近,它的发展就是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婺源县的古村落和古祠堂的分布也是以“伟人故里”江湾—“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千烟之地”汪口为中轴线两侧分布。
2.4 徽州文化景观景点的空间分布与徽州文化物质遗存的分布关联紧密 由于地理空间上的封闭性,徽州地区从南宋以来一直保持着行政区划上的相对稳定。长期以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徽州文化也并不是均质的铁板一块,其内部也有徽文化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之分。比如说,历史上长期作为徽州府府治所在地的歙县及其周边区域就是徽文化的中心区;而以祁门县、休宁县和今天的黄山区为代表的区域则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古徽州的边缘地带,基本上可以认为它们属于徽文化的边缘区。徽州文化景观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和古徽州文化的空间分布是相吻合的。
2.5 徽州文化景观景区的空间分布与徽州境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紧密联系 徽州大部分地区处于皖南山区,地形相对闭塞,铁路运输相对滞后,徽州地区公路交通相对发达。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徽州地区文化景观景区的空间分布图与徽州地区公路交通线路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公路运输延伸到达的地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景观景区的开发;重要的文化景观旅游目的地的布局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公路线路的走势。通过ARCGIS 9.3将徽州境内现有的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绘至徽州文化景观景区分布图上,可以发现徽州文化景观景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公路交通线路附近。具体皖南公路交通线路分布与徽州文化景区分布的空间关系参见图2、3。
图2 皖南公路交通与徽州文化景区空间分布图
图3 徽州文化景观景区空间分布图
徽州文化旅游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在空间上,徽州文化景观景点呈现簇状分布的特征;徽州境内各区县的文化景观旅游发展具有很大差异性,景点数量差异明显;整个徽州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景区的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向周围核心景区聚集的趋势;文化景观景区的分布与徽州境内徽文化物质遗存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此外,徽州文化景观旅游景区分布与徽州的交通线路的布局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
由于该研究所选取的数据样本主要是一批取得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头衔的文化景观景区,此外加入一批尚无重要荣誉头衔,但在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景观景区。因此,一方面该研究的研究样本可以在后继工作开展中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确立徽州文化景观景区的级别的标准,使得研究样本更为完善和有说服力,也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1]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28 -33.
[2]赵日新.徽州民俗与徽州方言[J].民俗研究,1997,43(3):78 -85.
[3]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6):82-88.
[4]黄成林,冯学刚.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1):58-60.
[5]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660 -665.
[6]房艳刚,刘继生.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4):968 -978.
[7]申秀英,刘沛林,邓远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运用价值[J].地理研究,2006,25(3):485 -494.
[8]吴丽蓉.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与对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