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职场英语认证’(TOEIC)满足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KJD201354025。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隐性课程的创设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职场英语认证’(TOEIC)满足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KJD201354025。
严嘉,蒋拓新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培养目标应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全方位培养跨文化素养,仅靠有限的显性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学校、教师、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创设隐性课程,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隐性课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途径;意义
一、隐性课程的起源、定义及与显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隐性课程的概念在西方国家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种说法是杰克逊(P.Jackson)于1968年在其书《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有所提及,另有一种说法是1970年由奥弗利(N.V.Overly)在其所编的《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The Unstudied Curriculum:Its Impact on Children)一书中提出。[1](P265-272)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说法,主张经验、环境等在儿童学习和发展中潜在的、间接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情感和价值等。[2](P374)其学生威廉·克伯屈(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也提出了“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和“副学习”(associate learning)概念。从这三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同样地,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的教育思想自古代就有,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词句都暗含了隐性课程的思想。我国对隐性课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了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为潜在课程、遮蔽课程或无形课程等,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1](P265)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具体地说,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渗透于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文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里,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而显性课程是指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试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包括开设年级和教学时间等。在众多课程分类中,显性课程及隐性课程两种课程成为了大学校园背景下主要的培养方式。通过显性课程,学生能从中直接获取知识;而通过隐性课程,学生能在学校氛围和情境中无意识地、间接地获得有关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
隐性和显性两种课程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渗透的交叉关系,在一定的条件和意义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两种课程互动互补、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某些课程由显性不断向隐性深层发展,学校课程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内容和不断丰富。[3](P46)二者的区别在于课程的呈现方式和作用,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隐性课程主要是获得非学术性知识,而显性课程主要是获得学术知识;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无意识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知识传递的。[1](P272)从课程目标方面来说,显性课程的目标十分明确,而隐性课程的目标则往往比较模糊。
二、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行为,[4](P23)这种交流表面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事实上是两种或多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而跨文化交际素养,则是指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素质和涵养。[5](P64)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精神、跨文化行为。其中,跨文化知识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前提,跨文化精神是跨文化素养的核心;跨文化知识一旦得以内化,即成为跨文化精神,而跨文化精神的外化便是跨文化行为。在长期的外语学习中,文化学习所占的比重很低,教师和学习者都更多地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学习者在实际交往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使用习惯及“汉语式”的思维带入跨文化语境,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及过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通过语言加以表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语言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要学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习者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要增强对异族文化的敏感性。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学生才会意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才有利于培养一种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的跨文化心态。[6](P217)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了解语言文化内涵前提下懂得语言表达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交际表达能力,能够让他们感悟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交融。要具备跨文化素养,就要求学习者自身谙熟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蕴藏着的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创设隐性课程与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该计划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印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该培养标准在本科层次第11条、硕士和博士层次第13条均明确提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7]由此可以看出,要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通过外语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和认同多元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意识。
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8](P4)除了强调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8](P5)该《要求》目标上提出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强调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精髓。而采取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极大地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卓越计划”提及的“开阔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也是综合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课程要求》的指导思想和举措恰好是和隐性课程的主张不谋而合的,因为隐性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通过隐性课程,学生得以扩大知识面,综合文化素养能够得以提升。因此,站在新世纪,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调动一切教育因素,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为依据和目标,大力发展大学英语隐性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能配合显性课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隐性课程的发展不仅是构成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卓越计划”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创设隐性课程培养跨文化素养的途径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理工科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与制约科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达到对多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包容。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英语课明显比中学减少了很多,加上经历了长时间的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及紧张的高考,很多学生变得懒惰、涣散,仅满足于完成教材内容,很难再体会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更不会去关注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因此,除了有限的显性课程,要培养具备跨文化素养的卓越工程师,还得大力发展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如何发展隐性课程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简单来说,要建设有利的隐性课程,就要采取“因地制宜,因科制宜”的原则。具体来说,不妨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
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至关重要。硬件环境指的是文化设施、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学校应适当更新教学设施,努力创设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中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各学院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开辟一个“专业与文化天地”,介绍该专业领域的前沿国家、人物及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使学生既了解专业动态、又接触异国文化。此外,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西方文化周”活动。在这一周内,可举行主题为中西方文化的英语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舞台剧表演晚会、类似“开心辞典”节目的有奖知识抢答赛、西方美食大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或学校相关部门建立各种社团并举行活动,例如主题英语角、英语演讲协会、读书会、西方影视剧爱好者协会等,提前布置主题,参与者事先准备,讨论主题的同时分享主题涉及到的相关文化现象。除娱乐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适当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开设具有商业性质的英语沙龙、茶吧、书吧等实践基地,英语爱好者可以在这里用英语进行交流,还可以建立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校广播台专设英文广播时间,电子阅读平台也可以定期展示英文新闻、歌曲等。凡此一切举措,均意在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英语文化氛围里。
通过中外联合办学、校际交流或互换交流生等多种形式让一部分尖子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开阔视野,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以我校为例,可从“卓越班”的学生挑选一部分专业底子强、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送出去”,与对方进行交换。这部分学生通过交换到国外高校,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异域文化,回国后可通过总结、班级活动、院系报告等形式将异族文化交流传播给其他学生。另一方面,也可将外国专家“请进来”,以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的同时也进行一定的异域文化传播。
学校还可以创设一个“国际氛围”。现在很多高校都招收外国留学生,不妨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住在一栋宿舍楼里,或把他们的教室穿插到中国学生的教室中间,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不仅是大学英语显性课程的直接传播者,而且是隐性课程中物质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对隐性课程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语言素材质量能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其创设物质文化环境的方式、投入时间及责任心又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语言信息的利用。因此,教师要对隐性课程安排的时间点做好预设,提供的材料一定要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时代特点,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提高语用质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结对、分组等多种形式,组建第二课堂,将学生组成影视小组,文化小组,词汇、语用小组等兴趣小组,结合显性课程学习内容,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欣赏影视资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从词汇、语用、非言语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期末进行小组展示。例如在准备CET4的中国文化翻译时,可布置兴趣小组收集中国文化如建筑、饮食、文学、京剧等相关词汇,学生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可布置兴趣小组收集及讨论中美两国人们表达时间的词汇及对待时间的方式,进而了解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学习“Marriage Across Nations”时,可推荐喜剧电影Greek Wedding,让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开怀大笑的同时,了解希腊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学习颜色或有关动物的内容,可从词汇的角度对比中西方颜色及动物的象征意义。还可将视听说课的相关内容进行延伸,从语用失误的角度收集中西方语用方面的差异,目的语交流时会发生哪些语用失误等等。这样,通过不同方式将显性课程通过隐性课程得以延伸,两种课程互动互补,相互渗透,形成了完整的跨文化培养体系,学生跨文化知识不断得以补充和丰富。只要输入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又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就必定对其内容感兴趣,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就会起作用。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或现代电子产品的优势,营造一个国际化的环境。由于经费等条件限制,能走出国门学习交流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交流的时间、深度都受限制。因此,营造一个“国际化”的环境,可以一定程度弥补“走出去”的不足。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检查与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更好地通过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教师还应该注意构建隐性课程中和谐的生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克服学生在显性课程学习中的不自信,同时又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责任不仅在学校和教师,社会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厂矿、企业或涉外单位可以向学校提供一些机会,或者学校可与社会各企业或单位联合办学或提供技术指导,争取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如一些外事交往和翻译活动。今年3月15日至17日第十三届亚洲航线发展大会在昆明召开,吸引了全球113家航空公司、283家机场的千余名代表参加,规模大,人数多。为了办好此次大会,承办方招聘志愿者,我校就有“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应聘参与其中。主要负责会务接待工作,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英语培训,内容涉及行为礼仪、西餐礼仪、语言使用规范及风俗文化。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了解异国风俗文化、还要记忆中西方相关文化词汇,能熟练介绍云南及省会城市昆明,还要流利地进行情景对话,学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置身于一个国际氛围的环境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得以增加,语言接触面得以扩大,而且全方位认识了解异国文化,学生在此活动中变成了一座座联系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五、隐性课程对于充分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意义
从实践意义方面而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重要意义。
于学校而言,隐性课程的全面影响是高校难以计量的无形财富,通过各种涉及跨文化隐性课程的创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是隐性课程的最大受益者。首先,通过隐性课程,学生沉浸于一个具有“国际化氛围”的环境中。他们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一种完全渗透的语言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异国文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得以全方位地激发,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跨文化素养。可以说,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利用的力度越大,学生习得的跨文化知识越多,跨文化敏感性越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素质的人才与高分低能的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就在于他们隐性知识的积累方向和积累程度上的差别。[9](P110)其次,通过习得目的语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生在形成跨文化素养的同时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促进自己全面发展,而加强理工院校大学生观念、意识、品格与修养的提升将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再次,通过隐性课程的参与,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同时,学生的综合协调能力、知识结构得以增强与扩大,其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大大得以促进。
因此,隐性课程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召唤下,配合大学英语显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的基础素质得以提升。
作为隐性课程领路人的教师,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又使自身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将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显性课程,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其科研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仅靠有限的显性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更多地结合隐性课程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氛围拓展学生文化知识,把文化渗透到学习及生活的各个环节才能大幅度提高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同时,在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渗透过程中,不仅要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还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相反,将中西文化和异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可有效避免文化干扰或文化休克,能培养文化敏感性,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任丽娟.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济军,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素养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
[6]柳谦.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J].学理论,2010,(25).
[7]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312/160923.html,2015-03-11.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冉力.隐性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责任编辑徐彩玲)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under“the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YAN Jia & JIANG Tuoxin
(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purpos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ust adjus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ETOE), aiming at cultivat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global outlook and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Dominant curriculum alone is far from enough to fully cultivat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ociety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curriculum training system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hidden curriculum;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pproaches;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8 - 0104 - 05
作者简介:严嘉(1972—),女,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蒋拓新:(1980—),女,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
收稿日期:2015 - 06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