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霞
电视时政类新闻的编排技巧与创新发展
——以《滁州新闻联播》为例
吴红霞
随着自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垄断逐渐消失、受众大量流失、影响日趋弱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严峻形势,电视媒体首当其中。电视媒体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节目的竞争上,这是“新闻立台”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内容为王”的现实造就的。本文以市级台“联播”为例,旨在探讨地方台时政类电视新闻编排技巧与创新发展,与基层电视同行共勉。
电视时政;新闻编排;问题解析;创新发展
随着自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垄断逐渐消失、受众大量流失、影响日趋弱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严峻形势,电视媒体首当其冲。你是主打“剧行天下”,我是突出“综艺称霸”,这边“真人秀”轮番上场,那边“智力赛”好戏连台……但不管如何竞争,各台电视新闻无法完全模仿复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电视媒体的竞争将会更多地体现在新闻节目的竞争上,这是“新闻立台”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内容为王”的现实造就的。电视新闻水平的高低除了稿件本身的质量外,电视新闻编排也十分重要,一档编排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电视新闻编排是指节目播出前的一系列具体组稿编辑工作,包括审查筛选新闻稿件,确定当天播发内容,撰写新闻提要、串联词、编后话、栏目结束语,计算稿件字数与节目时长等。电视新闻编排是一个再创作的脑力劳动过程,它不是把单条新闻简单拼接起来,而是根据栏目定位和受众需求,将不同的稿件重新排列组合成完美的一档新闻节目。如果把记者采访比喻去市场挑选新鲜菜肴,那新闻编排就是大厨加工烹饪成一桌美味。作为采编播制过程的重要环节,编排者需要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和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才能通过排列组合二度创作来表达编委会(编辑部)的思想意图和主流媒体的传播目的。
(一)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发展改革稳定大局
央视开办《新闻联播》栏目30多年来,省级卫视和各地方台也陆续开办了类似节目,这些“联播体”的新闻是地方电视新闻的重点栏目和王牌节目。以《滁州新闻联播》为例,该栏目是滁州目前开办时间最长、受众关注度最高的一档以时政类新闻为主的电视新闻综合日播栏目。涵盖的内容包括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等。我们常说“政治家办台”、新闻无小事,这都是电视时政类新闻编排最重要的目标和要求。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发展改革稳定大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喉舌”, 为时代鼓与呼!
(二)围绕普通群众民生期盼,真诚服务大众生产生活
办好电视新闻要吃透“两头”,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地方台时政类新闻不是单纯办给政府官员看的,不能高高在上自说自话,也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电视时政类新闻的编排工作也要接地气。要围绕人民群众民生期盼,舍得拿出新闻时长和发稿空间,多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多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盼,多讲述老百姓的真情故事,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要把党的意志、政府主张和百姓心声结合起来,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润物于无声之中,通过精心编排的电视新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电视时政类新闻编排与新闻价值密切相关,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趣味性等基本属性在内,新闻事实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新闻价值就越大。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对于新闻编排也不例外。在实际操作中,编辑要依据新闻价值来选取稿件、组织内容,决定取舍、修改稿件时长、安排发稿顺序、完善整档节目,不仅要确保编排过的每条新闻有用有益有效,而且确保整档新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清晰、叙事流畅。
(一)重要性编排法
报纸通过版面的位置和大小体现新闻价值,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只能按照播出排序、发稿时长等来体现新闻价值的大小。时政类电视新闻的编排一般都是政治新闻优先。具体来说就是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等放在前面,其他新闻稿件放在后面。报道地方重大党务政务活动,宣传地方党委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等,这些都是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当然,重要性编排法不一定非得把重要时政活动排在头条,像重大的经济报道、突出的改革创新典型、极具正能量的普通人物等都可以适时放在头条。虽然新闻价值显著性要素表明,新闻报道对象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但并非重要领导的活动都是重要新闻。我们在认定何为“重要性”稿件时,衡量的范围是放在整档新闻中去比较。也许单独审视某条新闻很重要,当还有比它更重要的新闻需要突出时,我们就要及时调整稿件的编排顺序,把最能突显新闻价值的稿件放在头条。
(二)贴近性编排法
贴近性编排法体现了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要素。一是地理上的接近,比如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二是利益上的接近,比如地方又出台什么新政新规。三是思想感情上的接近,比如高考季关注家有考生等。贴近性编排法还体现了新闻价值时新性要素。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比如突发事件、节假日纪念日稿件的编排等。
贴近性是编辑在筛选新闻时的重要考量因素。首先要选择受众关注的内容,在确定稿件的编排次序时一般也是由近而远。先市本级稿件、后县市区稿件,先本地新闻、后外埠新闻,先时效性强的新闻、后时效性弱的新闻。除了本台记者采制的新闻之外,地方台一般按照邻近地区新闻、其他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的顺序安排播出内容。
(三)同类项编排法
同类项编排法就是将某一领域的新闻稿件或按新闻内容、或按重要程度、或按内在逻辑适当集中在一起,统一提炼主题、导语和新闻标题,安排播出顺序。同类项编排法有利于充分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某一人物的立体展示,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受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印象。因为同类信息内容集中,易于造声势,形成小气候,缓解收视疲劳,强化传播效果。
在报道重点工作、重大典型时多采用同类项编排法,有时为了突出报道,还在新闻节目里设置固定名称的专栏。如新春伊始,《滁州新闻联播》推出了“冲刺开门红”专栏。在新闻编排中,编辑把各县市区台传送的稿件进行差异化组合,再增添全市相关行业权威数字,这样有点有面突出主题,既避免了稿件同质化倾向,又增加了新闻节目的厚度。再比如“聚焦三夏”等农业生产“四季歌”,都可以用同类的方法来进行编排。
(四)间隔编排法
电视新闻节目是线性传播,为了保证节目持续的吸引力,需要采用间隔的办法分层次分段落。央视《新闻联播》的段落编排,网友戏谑为“前三分之一领导很忙,中间中国很强,后三分之一世界很乱”,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电视新闻编排存在段落间隔。特别是大容量节目,常见的做法就是用广告、节目片花、下节内容预告等将完整的一档新闻节目分成有机联系的几个段落,这种间隔编排使得整档节目保持一定的发稿节奏,如同波峰和波谷交替呈波浪式前进,进而达到收视兴趣高潮迭起的效果。
头条是整档新闻节目的橱窗,能不能抓住受众将直接影响持续关注节目的兴趣,所以电视新闻编排要慎重选好头条。而在节目陷入低谷状态时可通过段落间隔编排法,推出下节新闻的“头条”,使节目重新回到高峰状态。这就好比音乐节拍中的“强、弱、次强、弱”循环往复一样,不仅要安排好整档新闻的头条,还要找出整档新闻的若干个“次头条”(即每个段落的头条),既避免了重要新闻过分集中在节目前部“头重脚轻”现象,又可以改善新闻内容分布,使节目自始至终保持某种张力和持久吸引力。
(五)对比编排法
对比编排法是把两篇或两类内容具有对比性或对立性的稿件紧邻相挨编排在一起的方法。其好处是显示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差异,揭示矛盾或者阐明某种思想观点,达到启发思考、触类旁通、加深印象等效果。对比编排一般采取正反对比,今昔对比,特色对比等方式,使观众在强烈的对比中辨别真伪、善恶、美丑。
《滁州新闻联播》曾经报道了好市民拾金不昧想方设法物归原主的故事,紧随其后编辑又编排了另一条“三无”小作坊制售假药赚取昧心钱的新闻。编辑把这样两条具有道德方面内在关联性的新闻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编排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媒体态度,那就是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和对不法行为的批判。虽然没有任何点评,但通过编排的次序、主持人语气及社会道德甄别评判作用,恰当的弘扬了主旋律,歌颂了真善美,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榜样的力量也会通过电视屏幕在整个社会不断传播放大,从而形成一个正能量的舆论场。
(六)串联编排法
串联词,即把前后两条新闻连接起来的话语。串联编排法就是用自然简洁的串联词把新闻组接起来。提炼导语是新闻编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串联词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导语。新闻导语内容仅与本条稿件相关,而串联词在稿件编排中体现的是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它的作用是使得电视新闻在画面和语言表达的更替上更具有连贯性。
串联编排法关键是要写好一档新闻节目的串联词,而写串联词包括很多方法。如对上一条新闻尚未说尽的内容加以补充,或对上一条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寻找上下两条新闻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以此关系推进下一条导语,或者在上一条新闻的尾句找到一个关键词一句话,顺延到下一条新闻的导语中去产生连接的效果等,串联词的写法这里不一一列举。在日常编排中,面对同样内容,不同的编排者会写出不同的串联词,串联词作为编排的重要内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以领导职位高低排序,忽视了新闻价值的判断
单纯以领导职位排序而忽视了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这是地方台电视时政类新闻编排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编排地方领导开会调研等动态新闻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领导职务的高低安排播出次序。毋庸置疑,相应级别身份和职务赋予官员法定的工作职责,时政动态报道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但不能完全按照领导级别来排序。在新闻编排中,既要做到高屋建瓴,照顾到领导的级别和层次,又要兼顾稿件新闻价值的判断。要把领导个人活动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区别开来,把领导一般常态履职和重点工作部署区别开来。根据稿件内容的不同,有些领导活动可直接“屏蔽”不发,有些稿件适合做简讯处理,还有些稿件需择机播发……总之,领导职位的高低不能完全替代新闻价值的大小,要仔细研判新闻稿件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容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结合领导法定职责和当下行为之间的关系,最终做出编排判断。
(二)新闻编排主题模糊,新闻价值导向缺乏
新闻编排没有主题和明确的编辑思想,如同一盘散沙提不起神,这是地方台时政类新闻节目编排的另一个问题。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新闻编排也是如此。新闻编辑是整档新闻节目的“把关人”,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对报道什么、怎样报道、何时报道、报到什么程度,从什么角度报道、报道形式、报道体裁的选择,报道力量的配置,报道效果的预测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编辑把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节目的质量。编排新闻既要全面又要目的明确有所侧重,既要注重挖掘每条新闻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又要注意各条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新闻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编排工作者要主动地选择、加工稿件,绝对不能“守株待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捡到框里都是菜”。要加大主题策划力度,突出当前报道重点,有计划有目的组织新闻稿件。要通过撰写内容提要、提炼导语和标题、配发编前编后话等进一步提升新闻编排主题思想,从而树立起整档节目鲜明的旗帜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新闻编排手法单一,被动应付缺少创新
新闻编排手法单一,被动应付缺少创新,这是地方台时政类新闻节目编排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新闻编排要讲究新闻体裁的多样性,要根据报道任务和报道重点对新闻进行体裁架构的设计,不同的体裁体现了不同的宣传效果。例如,对于重大火灾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有动态的消息,报道何时何地发生了火灾;也要有灭火或抢救被困人员的现场报道;还要有对火灾原因的分析性报道;为了警示和教育观众,我们可以把近期发生过的典型火灾事故,通过新闻回放的方式集中编辑,以此强化对火灾教训的认识,如果再适时配发评论或编后话,就更进一步强化了报道的效果。如果新闻编排只是采用动态的消息,不仅单调呆板而且报道肤浅。因此,在新闻编排中要十八般武艺各展所长,一般动态消息和深度典型报道相结合,时政活动报道和经济民生类报道相结合,现场报道和简讯快报相结合,演播室口播新闻与字幕新闻、非编新闻相结合,叙述性报道和评论式解析相结合。要控制好整档新闻的内在节奏, 运用立体式的新闻编排手法,让观众觉得有紧有松,不断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和舆论引导入脑入心的效果。
(四)新闻编排宣传味浓,软新闻少亲民化差
新闻编排宣传味浓,软新闻不足亲民化不够,这是地方台时政类新闻编排存在的第四个常见问题。突出表现在编排内容的选择上,报道时政活动的硬新闻多,反映民生民情的软新闻少;宣传味浓的主题报道多,故事化讲述的特色稿件少。久而久之“高大全”式的新闻充斥银屏,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升,时政类电视新闻编排必须走“亲民化”改革创新之路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央视《新闻联播》编排创新有目共睹。首先编排“硬新闻”时打破常规,在报道数量和时长上进行了压缩。其次大胆采用领导人现场讲话同期声,使新闻更加生动直观。第三增加本台短评,引入评论员和直播连线等环节,强化时效提升内涵。在“软新闻”编排上,央视更是不拘一格。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普通百姓故事都陆续上了《新闻联播》的头条,最美基层人物系列报道、百姓话题街头海采语态适时推出,短实新服务类快报简讯成为常规内容。央视各个环节的“亲民化”改革,不仅提升了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也实现了媒体和受众由“信息共享”到“认知共识” 和“愉悦共鸣” 的良性互动。央视的改革对于地方台时政类电视新闻的编排创新非常具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在坚守舆论阵地、突出“喉舌”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新闻规律,始终贯穿以人为本,通过编排内容的创新、编排手段的创新,最终实现编排效果的最大化,确保电视时政类新闻节目拥有持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1] 赵玲.地方台时政类新闻如何挖掘新闻价值[J].记者摇篮,2014(12).
[2] 孙玉千.浅析时政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J].发展,2014(11).
[3] 于涛.立场引领舆情——时政类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实践与探索[J].声屏世界,2014(10).
[4] 王艳.时政类机关刊物如何增强新闻传播力——以《中国政协》杂志为例[J].青年记者,2012(33).
[5] 刘飞.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J].新闻世界,2014(07).
[6] 舒欣; 李岭涛.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亲民化”改革——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J].青年记者,2013(24).
责任编辑:刘海涛
On the Edition Techniques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Politics News
Wu Hongxi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lf-media and mobile internet, traditional media has been facing many challenges lik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monopoly, huge loss of audience, increasingly weakening influence, and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Television media is the first to be affected. The competition of television media mainly reflects in the competition of news programs which are decided by their essence and realit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news broadcasting of Chuzhou City Television St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dition techniques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news for local television stations.
television current politics; news edition; problem analyses; creative development
吴红霞,滁州市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安徽 滁州 239000)。
2015-05-23
G222
A
1673-1794(2015)04-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