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域下的农民信息素养教育*
——以楚雄市为例

2015-03-19 21:17:43刘云九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刘云九

(楚雄市图书馆,云南 楚雄 675000)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域下的农民信息素养教育*
——以楚雄市为例

刘云九

(楚雄市图书馆,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式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民群众应该是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信息最大、最基层的用户群。可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农民群众却游离于信息网络之外,信息素养的缺乏成为农民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严重障碍,探索突破这些障碍的措施和方法,使其能够从丰富信息资源中获益,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 (市)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开展服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民信息素养教育

从2002年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它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型传播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大大增强了基层图书馆、文化站点为群众提供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地位。

2008年,楚雄市被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三批建设单位,在楚雄州召开的“2008年度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上,楚雄市政府与省文化厅签订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协议。2011年楚雄市被定为创建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农民文化素质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全国试点,2013年通过国家验收。截止2014年底,共建设共享工程支中心一个、农文网培学校 (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5个、农文网培学校分校 (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5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9个 (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涵盖了楚雄市所有乡镇、行政村、社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1.楚雄市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抽样调查现状分析

楚雄市辖鹿城、东瓜、吕合、子午、紫溪、东华、子午、苍岭、三街、八角、中山、新村12个镇和大过口、大地基、西舍路3个乡,全市总人口50951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9.5%,2014年初,对楚雄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站点15个农文网培学校、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进行逐一走访抽样调研,发现各基层站点在运行和服务中存在着需求不旺,农村群众参与率不高、资源使用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导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用障碍的较为突出的一个因素是广大农民群众信息素质普遍较低。

在走访楚雄市的10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同时,我们设计了信息需求调查问卷,根据楚雄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你的文化程度是什么”、“你是否会使用电脑”、“你能很方便的使用电脑吗”、“你从什么渠道获得文化信息、农科信息、市场信息”、“你认为获得各种信息重要吗”、“你知道农文网培学校能给你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调查走访发现,有超过80%的农民群众认为他们有对与农业相关的信息需求,希望能及时了解农产品、农科、政府信息等动态信息,但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对信息源获得的手段知道的很少,获得的途径仅仅是当地的农科站推广的非常有限的信息。有超过85%的群众从未使用过电脑,在山区农村网络资源使用率更低。虽然农村实现村村通以后,电视电话有了较大的覆盖,但很多农民除了会打电话和看电视之外,对于如何利用其获得信息的其他功能一无所知。

2.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农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信息化、信息资源共享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同时,培养一定信息素养的新型农民,也是农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

楚雄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5%,农村的经济状况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山区农村的特色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限制了其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丧失了一些很好的发展机会,例如:在“非典”期间,板蓝根等中药材在市场上的价格翻了十几倍,但山区的群众还为销路发愁,最后被中间商廉价收购,获取信息能力的严重滞后,使得很多农民处于“端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和痛苦中,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Paul Zurkowlsi在1974年全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上提出来的,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对个体来说包括的内容是:一是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行为、理论等从信息的角度去感知、理解、解释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合理的答案;二是信息能力,包括人们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对于农民群众而言主要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检索、分析、接收、消费信息和生产信息的能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立足点在农村,广大农村是我国弱势人群最多、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最需要关注和延伸的地方。信息服务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丰富的信息归根结底要用于信息服务,要实现共享工程在农村的“乐民”、“育民”、“富民”,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民信息素养教育,让基层群众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真正参与到“文化信息共享”的群体中来。

3.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

3.1信息素养缺乏。大部分农民群众长期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产品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对信息的需求意识就不那么强烈;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从而限制了其自身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有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则限制了农民的这种能力;主观需求的缺乏,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低下以及对信息资源的理解和利用能力有限,自然导致了农民群众信息素养缺乏。

3.2收入不高。获取信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环境,例如:对网络信息的应用必须要购置上网的必须设备,缴纳上网费用等,昂贵的费用是收入偏低的农民群众不堪重负的。

3.3学习兴趣不高。经济状况及生活现状不如意,又很少直观感受到获取信息带来的实惠,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学习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

3.4学习时间及场所的不固定。因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多样化,整体表现为空闲时间无规律性、居住分散化等特点,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

4.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为开展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4.1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为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信息环境。获取信息需要有一定的信息环境,但信息环境的获得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为广大农民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平台。政府花大力气创造性的构建了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从中央、省、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服务组织机构,云南省在基层图书馆建立县级支中心、在各乡镇文化站设立农文网培学校、在行政村设立农文网培学校分校,配备专人开展文化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并且把广大农村的文化信息服务作为工程的重点服务内容,形成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文化信息进村入户奠定了物质基础,使文化的信息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可能。

4.2文化共享工程本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资源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设施条件、不同服务对象要求。并且共享工程以适应应用范围、服务对象、用户需求、共建共享为特征,在资源建设、网络传输、终端服务、反馈评估、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构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与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相结合,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同步,为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服务夯实了基础。

4.3传输方式不断拓展。考虑农村不同的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共享工程采取不同方式传输资源。在具备网络条件的地方,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在开通城域网、局域网的地区,采用镜像方式传输;在网络不发达的地方,通过卫星传送方式传输;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主要通过光盘、移动存储开展服务。一些地方还通过数字电视或有线电视,传输资源。

4.4免费服务为农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通行证。在基层图书馆和乡镇的农文网培学校统一实现免费开放后,农民群众可以无偿地使用图书馆和农文网培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为低收入的农民群众获取信息开辟了绿色通道。

4.5农文网培学校的建立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固定的学习场地。随着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逐步走向深入,在楚雄市基本实现了15个乡镇乡乡有农文网培学校,100%的行政村有了农文网培学校分校,农文网培学校植根于农村,使农民群众在本乡本土就可以方便地接触使用丰富海量信息。

5.农文网培学校开展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5.1农文网培学校应注重教学环境建设,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广应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各乡镇“农文网培学校”应重视教学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在校内设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展室、培训教室,最好还设有棋牌娱乐室和运动场所,即为农民群众营造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也创造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

5.2农文网培学校要采用适合农民群众的学习方法。学校应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通过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让学习者在这一情境中体会网络信息会对生活造成的影响,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娱乐节目,辅导农民朋友上网玩一些益智游戏,和远方的亲人朋友视频联系,网上购物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5.3农文网培学校要有选择性的培养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懂技术、善管理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增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提高和带动农民群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

5.4农文网培学校要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到农民群众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公益组织、志愿者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农民群众聚集区,或者是劳务输出地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5.5农文网培学校应把对农村孩子的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首位。农村孩子是新农村的未来,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由于在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距限制了信息素养教育,约束了农村孩子的视野,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它可以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服务,从而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文化优质资源”,缩短城乡的差距。如果农文网培学校把对农村孩子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工作议程,长期坚持下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为新农村建设插上一双闪亮的翅膀。

无论是农文网培学校的“导”和农民群众的“学”,都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细致的劳动积累。所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都应制定计划,确立目标,日积月累,终身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驾御信息技术,共同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信息素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曙红.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

(责任编辑刘祖鑫)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5)03-0088-04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刘云九 (1969—),女,楚雄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Education of Farmers'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under the Vis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gram——A Case Study of Chuxiong

LIU Yunjiu
(Library of Chuxiong Municipal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Abstract: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 program,initiated by the government,is one that will benefit million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where farmers 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both the population and information users,the farmers are largely isolated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ternet access.Ways need to be figured out to make sure that the population denied of easy information access of the country be benefited.This is a task for the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responsible as well as other training agencies and schools.

Key words:information sharing program,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rural areas,farm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