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3-19 20:45张晓东闻海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内容课程

刘 宁,张晓东,闻海峰,陶 红,李 云

(上海理工大学 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 200093)

微课程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 宁,张晓东,闻海峰,陶 红,李 云

(上海理工大学 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 200093)

微课程自2008年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一些省市陆续展开了实践和研究.本文在分别对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分析化学》课程性质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微课程的教学优势和《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师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四个方面对微课程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最后依据二者的优势和矛盾,提出了具体的结合原则和要求.

微课程;《分析化学》;应用研究

1 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自2008年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继我国微课程的开辟者,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08年率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后,广州、内蒙、上海等地的各位教育改革的前沿领军者也纷纷开始关注微课程,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同时也陆续开始引入微课程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各地纷纷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微课程教学实践、微课程教学比赛和微课程网站开发,继续推动微课程在我国的广泛影响和深入发展.现如今,随着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BYOD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引入和推动,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实践意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国内各位学者均已提出了很多的见解.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家厚教授在2013年提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同一年,郑小军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三者的定义各有侧重,胡铁生的重在强调微课程的资源结合体,黎家厚集中说明微课程的特点,而郑小军则指出了微课程的运用载体的特殊性及其优势.笔者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将微课程的理论来源、指导思想、运用载体、特点优势等集中起来,定义如下: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主要运用微视频等形式,集中围绕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生动深刻说明的,移动型、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时间短,微课程是一个在10分钟以内的短小的课程,5至8分钟是最好的效果,更有短小的为3分钟,这些都是根据人们的集中精力做了科学的考量和实践检验.内容精,除了时间的限制,微课程本身也有特殊的要求,即要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是简单的几个问题,这就必然会大大压缩课程中冗杂的内容,使其内容更加的精辟和扼要.方式活,微课程主要采用视频等流媒体的形式,这样特殊的载体也就决定了它方式的灵活性.

1.3微课程的教学优势

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其实已经说明了它的优势,但为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出其与《分析化学》结合的必要性,这里将集中阐述微课程的教学优势.微型特点显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微课程,“微”字当头,其最明显的优势便是微型了.而正是由于其时间微、内容微、载体微、也就造就了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教学的课堂集中式管理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强调情境、资源、活动的选择和设计.

2 微课程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教学模式

以往《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于这些相对来说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具体的内容也就会产生排斥情绪.微课程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采用网络课程这样的新模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时尚、自由、便利的空间去选择学习,这样便会达到一个相对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2.2 教学资源

《分析化学》一直没能得到很大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微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所提供的网络在线形式,不仅为教师间、学生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就相对拓宽了《分析化学》学习的途径.

2.3教师发展

微课程在带来教学优势的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作为《分析化学》的教师也要抓住这次机会,在这场改革和革命中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2.4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从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深入应用阶段.《分析化学》除了一般课程存在的问题,课时长、内容繁多、载体相对陈旧外,还有自身分析和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和问题.微课程采用新颖的形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分析化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3 微课程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3.1微课程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原则

结合微课程的教学优势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总结得出微课程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原则如下:

1.情境原则,由于在微课程中只会出现文字、音乐、PPT等元素,因此客观上对于学生来讲就会有些学习距离感的存在.同时,微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是要注重设计,不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的距离感.因此在制作视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情境的设计,这不仅要使学生有学习对话的情境感受,更进一步还要有学习内容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对于微课程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本身的一个教学优势.对于《分析化学》来讲,这是一门基础理论教学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录制前的内容选择设计、课程录制时的语言文字、实验过程等相关视频和内容都应用到微课中去.结合学生的这些感受和要求去具体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程.

3.实用原则,《分析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程的设计,注重内容选择的情境性,即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使得《分析化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2微课程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学习对象需求分析,这是在任何课程前都需要做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微课程应用到《分析化学》中也是一样的.首先,要对微课程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等,并尽量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才能使微课程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学习内容上进行选择设计,前期除了对于学习对象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外,还需要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一个选择和设计.最后,还要考虑到一般的课程学习的要求,还要结合微课程的微型特点和《分析化学》的矛盾,集中筛选一个教学重点、灵活把控教学时间、创设实际教学情境.《分析化学》课程中各个章节中通过章节讲授的重点不同,通过微课教学的方法将不同重点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微课中.例如: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通过试验视频加讲解的方法微课设计.对于其他章节内容如: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可以通过网络上截取相关视频和图片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

学习方式选择设计,在学习内容确定过后就要具体选择一个恰当的学习方式了,微课程主要采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呈现.因此,在利用微课程到《分析化学》中时同样也要采用微视频的形式,使得《分析化学》的内容能够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易于学生接收和接受,为学习者自主选择一个移动化、可视化的学习资源提供便利.学习过后评价分析,这一点学习过后和前面提到的略有不同,这一个学习过后主要讲的是教师之间共同的学习交流.每个教师都把自己的微课程上传到网上,供其他教师浏览观看.这样教师就可以互相点评学习微课程,在讨论中形成有关微课程的学习共识,为以后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基本的经验.这样做也可以为之后微课程的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动力.

〔1〕唐泽.论文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李玉平团队微课程开发项目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可汗课程模式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周洁.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马红芝.教育实习的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梁乐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_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理论前沿, 2013(4):36-42.

〔7〕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讲坛探索,2013(2): 42-44.

〔8〕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19-21.

〔11〕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中):95-127.

〔1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13〕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四川大学工科化学基础学科教学基地编,《分析化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G642.4

A

1673-260X(2015)12-0229-02

上海理工大学2015年度“精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师生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全方位层次递进的环境工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刘宁,(1982-),女,山东淄博人,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高级氧化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内容课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主要内容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