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2015-03-19 20:45刘建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信息

李 洁,刘建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新媒体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李 洁,刘建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通过诠释新媒体与高校就业工作的深刻内涵,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就业工作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探究新媒体时期改进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的策略,从而找到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措施,着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新媒体;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

1 新媒体与高校就业工作的内涵

1.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互动的固体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典型特征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它不仅是技术和形式上的革新,更是思想和理念上的革新.新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24小时接收和发布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进行方便、高效和快捷的交流互动;能够将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开放、自由的平台展现,让有限的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共享;能够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运用微信等搭建的智能手机平台进行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和面对点的即时信息传播.

1.2高校就业工作的内涵

高校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主体在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的双重目标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教育、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它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理论性越来越需要、指导性越来越重要和前瞻性越来越必要等特点.

2 新媒体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影响

2.1新媒体对高校就业工作的积极影响

(1)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学生就业服务网站、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拓展了就业信息发布的渠道,改变了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和交流方式,形成了就业工作主体、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共享信息的“多对多”模式.

(2)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新媒体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的求职信息,使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与直接,满足了其对就业形势的即时掌握,显现出强大的传播效力.学生甚至通过新媒体及时收集所学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标岗位的具体信息等以调整自身已有的知识架构去提升就业能力,适应就业压力.

(3)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以手机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交互性特征提高了就业信息传播和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完成了学生由被动接收就业信息向主动接收就业信息的转变,实现了就业疑问一人提问多方解答的目标.

2.2新媒体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消极影响

(1)不良信息导致大学生消极的就业观念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其中一些负面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的辨别力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就业就是“拼爹”、清华毕业生卖猪肉、大学生修鞋等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从而对“先就业、再择业”、“志愿服务西部”等国家所倡导的就业观产生了排斥情绪,对择业产生了从众心理,使得就业工作主体引导工作难度加大.

(2)虚拟特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被弱化

网络社会带来的虚拟就业行为使大学生没有了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其自由的同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反差即新媒体空间活跃与现实空间沉默;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混淆,如果未能在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进行及时地转化,就会呈现出就业心理危机和就业能力低下的结果.

(3)多样特性导致大学生较强的就业依赖

当前,大学生不论是获取信息还是与人交流,都已经习惯于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新媒体技术,往往对这些新媒体技术形成了偏好和过分的依赖,遇到问题就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寻找答案,从其中获取就业信息,投递求职材料,开展视频面试等,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类校内外招聘会,没有及时走向真实的就业市场,与现实就业环境脱节,从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技巧和求职经验,对成功就业造成了干扰.

3 新媒体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网络基础建设总体水平偏低,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

目前,全国各地的高校网络基础建设水平总体偏低,特别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些西部高校受资金、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观念的限制,网络的基础设施落后,传输速度较慢,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各方面工作的网络化程度较低,未能促使新媒体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3.2就业信息交互渠道不够畅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很多高校在高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用人单位、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交互渠道不够畅通.大部分高校在发布就业信息时将重点放在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信息,而给予招聘情况的后续追踪较少,用人单位也很少给予高校其他方面的支持;大学生通过网络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但用人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对投出的简历未能做出及时的回复,使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积极性造成打击,也是其对网络求职产生质疑;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之间尚未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亲密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使得就业工作凌驾于大量的“信息孤岛”之上,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甚至信息失真的现象,造成高校各种资源的浪费.

3.3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缺乏全程性、系统性指导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往往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季节性课程”,不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传统的思维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动员和调动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招聘会及技巧培训等服务性工作,并未将其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缺乏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3.4就业工作主体队伍人力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新媒体时期下的高校就业工作对其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主体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集中表现在专门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学院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分管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但由于专职人员偏少,使得学生工作人员不得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就业工作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和工作的效率无暇改善,对相关的就业情况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决策,最终导致对就业工作的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

3.5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普遍对自身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存在“有业不就”、“不看薪水看自由”、“求职渠道只靠网络”现象,加之创业毕业生异军突起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偏差,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考虑因素过于现实和利己,坚持要去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去,同时,过于追求初次就业待遇而忽视了最大的基层岗位需求,因而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 新媒体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模式的策略探析

高校就业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思想品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说服教育、客观塑造的过程.因此,新媒体时期的高校就业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好地被大学生主动吸收和不断内化.高校就业工作者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理清新变化,更新教育观念,与大学生在新时期的思维方式同步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创新.

4.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工作新理念

新媒体时期,高校就业工作者需要及时发掘学生主体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工作理念,强化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讲座、报告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2、梳理“新旧结合、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

传统的工作思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延续至今,其存在有一定的科学性,就业工作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回顾与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运用学生易接受的语言,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就业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实现工作内容上的新旧结合,用先进文化或热点话题与就业指导内容相结合,在大学生的“兴趣点”上开展工作,利用新媒体的光、声、画面等元素对就业工作传递的内容进行包装,使原本理论的、枯燥的内容变得立体化、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完成教育形式上的虚实结合,将网上和网下就业工作进行无缝衔接,建立一个高效覆盖、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

3、构建“分层教育、分众教育”的工作新方式

高校就业工作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对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就业工作方案,将就业工作细化、深化,可根据专业领域、年级层次、影响规模进行具体的划分,运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将就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双方的主动性紧密结合.

4.2新媒体时期创新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1、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加速就业信息化传播效力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时代下,新媒体已成为助推高校就业工作的有力抓手,各方力量赋予新媒体较高的期望,其发展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加速就业信息化传播效力,促使新媒体助推高校就业工作更加全面、高效、实用、快捷.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工作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就业工作专业人才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致力于人才队伍建设,将钻技术、精业务、懂市场、爱教育、明责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以适应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制度,吸引热心投入就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队伍中,为就业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3、畅通信息交互渠道,促进多方资源优化配置

在新媒体时期开展高校就业工作,就业网络信息化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将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而是将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工作流程等进行重组和再造,提高供需双方优化配置的效率,促进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逐渐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4、搭建新媒体平台,集中力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在搭建新媒体平台的同时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重点,集中力量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即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则放在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的训练和培养,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合适的工作.

5、培养学生媒体素养,提高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和主动吸收正面的新媒体资源,不断激励自我和完善自我,提高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避免对新媒体的过分依赖,用理性的思考和多方的调查进行最终的选择.然而,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媒体素养的基本前提,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沈敏.试论新媒体时代扩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

〔2〕张卫中,乌力吉,白晓荣,杨逸隆.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工作研究——以微信为例[J].创新教育,2015(04).

G640

A

1673-260X(2015)12-0210-03

1、2014年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蜂巢教室——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研究;2、2014年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蜂巢教室——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大学生信息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