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论中的适宜原则及其对当代养老的启示

2015-03-19 21:02:10陈小陆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居家孔子养老

陈小陆,胡 昂

(1.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安庆246003;2.合肥师范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230601)

适宜是中庸的精髓,是孔子为人处世的灵魂。孔子评价被遗落在民间的贤人时指出:这些贤人言行品德各有千秋,但皆固执于某一种状态,“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186。“无可无不可”乃是适宜的最高境界:随遇而安,不执着于某一种状态,以万变应万变,以适宜应万变,最终止于中庸之道。孟子叹服曰:孔子乃“圣之时者也”。人生的大智慧,其精义在于要人们善于根据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与不同对象,努力做到圆融通达,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2]。那么,具体而微,孔子对待“孝”,又是如何贯彻适宜原则呢?孝是晚辈对长辈赡养、顺从和敬重的适宜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孔子论孝,始终贯彻适宜原则。孔子认为,孝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但孝的核心是适宜,即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偏不倚地处理好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尽孝时时尽孝。“谈孝顺时,并非提示警条,而是要指出一条最适合人性发展所需的途径”[3]。

本文将从行孝内涵、孝情表达及具体问题表达等等而阐释孔子孝论的适宜原则,并就孔子孝论的适宜原则对当代养老的启示进行思考。

1 孝的适宜首先体现在主体不同行孝的内涵应有所区别上

《孝经》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涵:天子应做到“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4]89……庶人应做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4]115。在孔子看来,人分五等,应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孝,不眼高、不手低,崇尚适宜精神,和谐天下一家。如果庶人欲行天子之孝,越位在先,失宜在后,不但显得心余力绌,且动辄得咎,与孝事无补。

当有人问孝,孔子总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出相应的解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1]128。公西华不解地问,同样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8。对于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听到合乎义理的事,马上就行动起来吗?孔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孔子深深了解这两位学生:子路平时大大咧咧,胆量有两个人大,遇事只知进取缺乏稳重,因此要限制他,提醒他凡事回家问问父兄再做决策,“故退之”。这样,他就不至于因莽撞犯错让父母担心。而冉有平时做事畏首畏尾,稳重有余而进取不足。因此要鼓励他促进他,“故进之”。这一退一进,使二人避免“过”或“不及”,皆能与父母保持一种适宜的家庭关系,尽到做子女的孝道。

孔子是教育大家,他的因材施教在这里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孔子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建议(具体而言),达到相同的效果——孝(抽象而言)。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之以曰:“无违。”孟懿子是贵族,手握鲁国重权。对贵族而言,不存在缺衣少食问题;对贵族而言,孝也是忠,做子女的不能有非分之想,做臣子的不能有觊觎之心,在家行孝,在朝廷为忠,尽力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懿子问孝,孔子为何强调“无违”?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有时用诸侯之礼,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时称“僭”,“孔子这几句答语,或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5]。在孔子看来,一个手握重权的贵族,首先要把自己塑造成在家“无违”的孝子,从“无违”的角度适宜地处理好父子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形成君臣之间的适宜关系,为君尽忠为国尽忠。只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才不至于沦落为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乱臣贼子。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5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56。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孝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即打理好父母的生活,营造好父子母子和谐的家庭气氛。子夏和子游位居社会下层,经济拮据生活艰难,这样的处境很容易形成吃饱穿暖即“能养”就是孝的观点。针对这种片面认识,孔子强调,“能养”是孝的物质基础,“敬养”才是孝的核心内容。财富的多寡由许多因素决定,如出身、能力、机遇、社会关系等,这不是一个人想能把握就能把握的;而情绪和心意是可控的。家富奉之以珍馐,呵之以恶声、形之以鬼色,此谓“能养”但不孝;家穷奉之以糟糠,发之以柔声,和之以悦色,此谓“敬养”乃大孝。因此,下层家庭,适宜地处理好“能养”和“敬养”的关系才是行孝的不二法门

2 孝的适宜应更多地体现在孝情表达上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73。过去交通与通信落后,孩子出门在外,若“游而无方”,没有固定明确的方向、去处,分开的时间一长,音信隔绝两不相知,想找个熟人捎个信或递个话也做不到,则父母牵挂和思念的情感无处寄托,进而生起无限担心、忧伤和愁苦。“游必有方”说明孔子不是死板之人,相反,把孔子体贴入微的人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充分显现出来。儿女志在四方也未尝不可,只要做到“游必有方”,让父母的牵挂和思念有一个方向和着落。因此,在父母膝下承欢固然是一种孝;外出求学也好、创业也好,儿女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一定会祝福支持,这也未尝不失为孝。故,“游必有方”一方面体现了父母的爱子心怜子情,另一方面,也适宜地体现了游子身在异乡心系家乡的孝子情怀。

在《论语》里有一个著名的“父子相隐”故事。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146!叶公说他老乡中有个十分正直的人,父亲偷了羊,儿子挺身告发,这确实是遵法守法的典范。孔子听此一说后,没有盲从,也没有批评,甚至没有直接评价。孔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件事做出了全新的回答:我老家如果出现这样的事,父亲偷羊,儿子为他隐瞒;儿子偷羊,父亲替他隐瞒,正直就在这隐瞒中。表面看,孔子似乎是一个只知亲情罔顾法纪的人,这怎么能谈得上“直在其中”呢?儿子揭发父亲的偷窃行为,站在旁人的立场,确实算得上大义灭亲;但站在自家的立场,未免太残忍。父子相互揭发,因法理无情;父子相互揭发,于亲情有损,父子血亲何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信赖依靠的人吗?父亲做错一点小事,儿子应“几谏”,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然后一同帮父亲改正这个过错。为父亲隐小过,从法制的角度看,属隐瞒不报,于其身有害。然为亲情故、为父亲名誉故,做子女的做出牺牲也是应该的,这是对亲情的最直接报答,对孝的最直接诠释,不曲意、不隐忍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明朗态度。叶公乡党的做法让人感慨,孔子的回答令人感动。“父子相证”,如秋风之萧飒;“父子相隐”,如春日之和熙。

从西周始,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才真正形成。“孝的内容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在世父母,即对‘活人’的孝;另一种是对去世的父母、先祖,即对‘死人’的孝”[6]。

宰我认为,为父母守丧,三年太长,一年足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与其父母乎”[1]181!为报答父母三年最辛苦的养育之恩,孔子坚持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他对宰我的批评是相当严厉的。有人认为,死守三年的做法,能尽对死者之情;但脱离客观实际,不能尽对生者之情。如果仅仅从这一句话去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这种评论可能失之偏颇。

“子游问丧之具。子曰:‘称家之有亡焉’”[7]318。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办丧事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看看家里有什么,量力而行。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1]62。孔子认为,就丧事而言,与其仅追求周备的仪式礼节,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仪式礼节周备不是家家都能做到的,但内心哀伤则家家能做到人人能做到。对富贵人家可以要求两者皆备,尤其注重后者;对于贫贱人家,做到后者即可。这样,富贵人家和贫贱人家都能根据自家的条件举办丧事,适宜地守孝。孔子强调的是用心守丧,而不是用形守丧。同理,祭祀祖先重在心祭,诚意正心,仿佛祖先的灵魂就在自己面前一样,“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64。如此看来,孔子坚持守丧三年,主要是守心丧:思念父母容颜、思念父母慈爱、思念父母劳苦……“凯风寒泉”,恍惚重现。

3 孝的适宜还应体现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上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曾参与父亲曾皙一起在地里锄草。曾参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曾皙大怒,举大棍狠狠地敲在曾参的背上,曾参倒地不起。良久苏醒,从地上爬起,非常歉疚地向父亲请罪,然后,还高高兴兴地表示自己身体什么事也没有。孔子听说此事很生气,对曾参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7]133,才不会陷父于不义。若父亲举大杖失手打死儿子,你实际上就是在帮父亲打死了自己,却让父亲背上了杀子恶名,这样杀子恶名,没人能背得起。父亲举大杖,你见势便跑,父亲做出了打人的架势消了气,做儿子的身体也没有受到伤害,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孝,才是处理父子矛盾的适宜方法,遵守了中庸之道。

朱熹这样解读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1]17。中庸的精髓在适宜,适宜的结果是众从、坚持与恒久,最终归位于“平常”。简言之,“中”就是适宜,是“庸”的前提,“庸”是“中”的结果。

曾参坦然受大杖,过了,也就是失“中”了;被杖击倒地,不能成为众人时时效仿的楷模,失“庸”了。既失“中”,又失“庸”,如何谈得上适宜、众从和恒久?又如何称得上是孝?怎么不惹孔子动怒?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73。有人讲这话体现了孔子墨守成规、僵化古板的一面。其实不然,此句中的“三年”,也可译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时期内坚持“父道”是对父亲的敬重,对决策的慎重,对逝者的适宜。一旦条件成熟,在适当时期,如有必要,也可改变“父道”,这是对形势的把握,对发展的顺应,对生者的适宜。因为,即使是“父道”的优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具体条件的改变,也会失去其优越性与合理性,越来越不适合后代的需要,更改“父道”也就自然而然。面对殉葬,孔子毅然决然地反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205?孔子看到这种违背天理人性的做法,不禁发出悲愤和警示:你们这样开了头,难道就不怕后人跟风学坏吗?这里恰恰体现了孔子不拘泥以往、与时俱进地求“中”而守“庸”的精神。

4 孔子孝论中适宜原则对当代养老的启示

过去,我国是农业大国,遵循着几千年来一贯传承的家庭养老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四二一”模式家庭逐渐普遍的前提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把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划分为有机关联的三大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采取不同的养老模式。随着养老的多元化模式逐步形成,子女行孝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正发生着与时俱进地改变,但孝的精神万古不变。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孝在适宜、孝在中庸”仍是我们今天在养老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4.1 居家养老能充分体现适宜原则,是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城乡家庭选择的主要养老模式

《规划》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的重要出路,也是适宜抉择。

《规划》指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接受或购买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以社区服务人员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

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具有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具有社区养老的优点,是两者的有机组合,这种养老模式非常符合我国当前国情。从心理角度看,居家养老保留了家庭养老所具有的熟悉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为老人带来了安全感、踏实感、亲切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这一切适宜老人颐养天年;从儿女角度看,一部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护理由服务人员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负担,缓解了他们压力,缓和了家庭矛盾,促进了家庭和谐;从服务效果看,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和针对性服务明显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从服务手段看,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大大便捷了老人和服务人员之间的有效衔接;从经济角度看,居家养老支出小费用低,多数老人能承受;从价值取向上看,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开放,注重生活独立、自控和自由,加上经济条件优越,更愿意居家养老,也率先成为居家养老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农村虽然发展滞后、经济条件局限,但由于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核心化,加上青壮年又大多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如何养老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很多老人意识到:养儿难以防老。此时,如果国家对落后地区和困难家庭给予适当经济补贴,老人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以上因素,使居家养老注定会发展成为我国主要养老模式。

4.2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能进一步满足老人不同养老需求,也是适宜原则在养老中当代体现

根据我国当前国情,还应在城乡推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以此来满足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使养老服务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社区养老就是以社区养老机构为依托以居家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无力或者日间暂时无人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重点建设托老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养老就是把机构养老某些功能搬进了社区。

机构养老服务关键在于通过对老年养护机构(主要指养老院、护理院和敬老院等机构)的建设,来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紧急救助等三项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不同的是:老人离开原有居住地,在养老机构接受专业集中全面的养老服务。其服务对象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残疾老人、介助老人、病患老人、失能老人等。

这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全覆盖,照顾到每一位老人的需求,让每一位老人真切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宜模式,社会养老也是一种适宜模式。家庭养老涉及到老人和儿女的适宜关系,这种关系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血脉相连。社会养老涉及到老人、儿女和养老服务人员的适宜关系,是后天的。但服务人员只要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养老又增添了家庭养老所缺乏的新内容和新功能。

我国地大人多,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养老文化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故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只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凝心聚力,多管齐下,一定能够为老人安度晚年打造一个适宜环境,把孔子的“孝在适宜、孝在中庸”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家家有老人,你我皆会老。愿普天下的儿女们,手相牵心相连,共建和谐家园。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司马迁.史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傅佩荣.孔子的生活智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4]忠经·孝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沈善洪,等.中国伦理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孔子家语[M].王国轩,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居家孔子养老
《居家》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