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宏
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其“以就业为最终导向、以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使得其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就促进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给予社会技能培训加大了重视程度。因此,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具有重要的实用性意义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那么,本文中,笔者就以 “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研究”为话题来进行浅谈,希望能够对此起到借鉴性作用并以此与同行之间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根据统计,我国目前缺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拥有中高级技能的人才更是紧缺,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目前就业市场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很多企业在高薪招聘高级技工的同时,许多大学生毕业生受到了冷遇。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大学毕业生又回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能培训学习的原因了。这种就业现象说明社会劳动力市场或是企业对于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巨大,而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正是抓住了这种需求。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等方面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为迅速缓解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其传统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其办学特色,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却有所忽视,这就必须要通过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来进行弥补。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对于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它成功缓解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不适应、就业率低下、创业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注重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把成熟的技能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推广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使学生适应了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适应了目前国家发展需要。
第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办学理念往往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及时应对和解决之策,它不但可以缓解社会对人才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也使得各高职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检验一个高职院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起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而企业最直接的需求就是毕业生对于社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第四,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现今的高职院校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还注意对学生自身素质、劳动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公民意识、职业意识、市场意识的引导和提高。现今学校教育缺乏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技能培训时普遍存在着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混乱、教学实践模式不合理、培训质量不高、师资配给不达标等问题,其实质就是没有真正体现出社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发展存在一定的束缚。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对于学历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定位不准的问题,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支持不够,无法与职业性办学宗旨相适应。高职院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帮助学生去确立学习目标,规范教学;盲目的定位、不切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只能造成高职院校的发展受阻。
第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社会技能培训面过狭的问题,这就使得其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为的是使学生在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培训中都获得认可。然而事实上,学校教育资源不达标、技能培训不过关等问题频出,学生在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方面常常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以就业为最终导向、以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第三,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还一直存在着社会技能培训方式和社会技能培训内容方面与各企业实际要求之间有差距的问题。目前,在与各企业合作开展的社会技能职业培训中,更多的还是将其校内培训资源的使用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对合作企业丰富的培训资源(例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没有很好地利用。这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培训模式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情况,使培养的学生未能完全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要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要,树立人才强校理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高效运转的调研机制、形式灵活的培训机制、渠道畅通的引进机制,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立足实际,采取调动、兼职、聘请、讲学、科研、咨询、顾问和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多种形式,大胆开发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在高校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用人制度改革上,也需要打破传统的“终身制”。用人制度是高校运行和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采用什么样的用人制度和形式,取决于学校发展战略和需要。高校的用人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聘用方式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流动聘任、有限聘期、末位淘汰等措施已经陆续实践,并取得一定效果。破除终身制的聘用制度主要是建立新型的聘用合同制。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高校要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本着“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管理人员职员制、工勤人员合同制,强化岗位聘任和聘后管理。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一次来弥补人事制度改革未能奏效的难题,为高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疏通了人员“出口”。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增强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发散思维,顺应实践中的各种的需求。社会技能的培训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的任务和责任,只有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才能便于实现其教育教学的宗旨;
学校的技能培训针对社会的需求点进行,缩短之间存在的差异,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培养胜任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实际的问题所在,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塑造一个有用的社会的人才。
基于以上对于在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寻找解决之策,以改变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要以规范性和灵活性为原则,真正实现其教育教学宗旨,实现其实践型和实用型的社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
第一,确定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要体现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接受社会技能培训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协调发展。为此,各个高校要成立校内专门的机构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和监督;也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及关联企业合作建立诸如社会实践等培训基地或是校企合作模式等;努力建成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特征。
第二,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高素质教师是保证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中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基础。要保证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就必须要保证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按照规范性和灵活性要求,将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灵活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收获学习成果。此外,还可以积极聘用一些企业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通过与本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打造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管理的专兼职结合的社会技能培训教师队伍,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第三,高职院校要不断鼓励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材开发,落实规范性和灵活性。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组织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材的开发,编写出适合企业需要和本校学生实际的培训教材,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不断更新完善。教师们深入企业来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赢得企业的信任;各高职院校还要指导教师做出周密的教学计划安排,利用资源与品牌优势,重点推出一些技能培训项目并逐步形成影响并扩大培训规模。
第四,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还要体现在管理上。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具有行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需求层次多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就要突破常规,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形式,这样才能确保培训质量。例如,探讨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进行讲授式的转变,其实践操作练习必须要采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社会技能培训课程可以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灵活完成,给他们提供便利性。只有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培训服务,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性发展。订单式培训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的体现,它可以使学校在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着重提高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五,高职院校社会技能培训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还
体现在实训内容的规范化建设,并结合灵活性原则因材施教。在高职院校硬件完备的情况下,要从实训内容的规范化入手来让学生的实训收获最大化,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为此,在实训内容中要增加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标准,做到“有章可循”。为了避免教师教学内容与培训内容不一致等问题(如随意删减实训教学内容等),每个实训教学内容都要参考统一标准,规定统一的目标和流程,对于具体的教学进度做出详细的安排。另一方面,每一个班级或是每一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在统一标准之下就需要教师们结合灵活性原则,对于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以此来保证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弱的学生“吃得好”,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丁如芷。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与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邵春芳,卢军.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杨玉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