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建构研究

2015-03-19 20:14陈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文素质

陈闯

传统文化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建构研究

陈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出现了减退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大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和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缺陷。青年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重新构建自身人文素质,这需要教育者和青年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迅速推进,处于时代信息前沿的青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自我修养等方面出现了徘徊、犹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尤其是对民族主流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这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确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群体则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构建起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人文素质。

一、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定义,是指体认和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与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一个群体或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或个体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1]。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但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与交锋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接受力强、可塑性强,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异域文化逐渐渗透他们的生活当中,对他们的情感归属、精神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呈现出了减退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审美观的偏差。在不断涌入青年学生视野的异域文化面前,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欣赏并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青年大学生过情人节、圣诞节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春节的热情;吃汉堡、喝可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时尚追求。过什么节、吃什么食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执意的选择,那就不再是简单的过什么节、吃什么食物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内心深处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与此相对应的,与他们表现出的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漠视。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欠缺。优秀文化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传统文化作品堪称世界的瑰宝。但目前,青年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作品阅读量方面是远远不足的。以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思想主要集中在《五经》中,但即使是文科大学生,能通读《五经》的也是极少数。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如囊萤映雪、一诺千金、铁杵成针等,在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冲击下,一些青年已经不能完整地领会其中的含义了。

二、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他们在传统文化认同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学生群体自身的原因,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是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完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个人化到反省的时期,这是信仰形成过程中承前启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认知的冲突很容易引起信仰的动摇。而当代大学生身处的是一个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迅捷发展为他们接触世界各地多样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可能,异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影响着他们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形成。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将一部分原典作为文学作品、史学作品等来选读的,很少有人原原本本通读原典,因此,在异域文化的冲击面前,青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明显不牢,对不良外来文化的抵御力不强。

其次是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偏差。一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教育价值既包括培养既善且美的人的内在价值或理想价值,也包括要造福于社会的外在价值或功利价值。而当前教育往往是从大学生物质满足的需求出发,努力将大学生打造成管理者或技术人才,价值取向偏重于功利价值。二是教育目标定位不准。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存在着的教育结果。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也相应地倾向于片面追求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三是教育内容的“实用主义”。在追求功利价值和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只是与之相关的主干专业课程,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少,在这种现状下是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文素质的。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构建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在努力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而青年大学生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尼克松曾在《1999:不战而胜》一文中指出:“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青年大学生及其教育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的构建。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当前的教育实际,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跳出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广泛接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长人文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夯实文化基础,为提升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可以是多层次的,可以开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选修课,也可以寓教于乐,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

从青年学生的角度来讲,要加强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传统文化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叔孙豹的一段对“不朽”的诠释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了指引:“穆叔曰:……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对他人做出有益的事业,无论是在道德方面、事功方面还是在言论方面,只要有所建树,就能虽死犹生,名垂青史。结合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建构来讲,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包括弘扬爱国主义、倡导“仁爱”精神、提倡“以义统利”、坚守“诚信”美德等内容,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次是要有贡献于社会,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规划自己的人生,康济时艰,忧乐天下。再次就是要在言论学问上有所突破,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精研深思,克难创新。如此以传统文化为指引,青年学生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人文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足以成为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构建的重要指引。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以此为核心全面构建自身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主人公的态度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教育者也要积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结合现代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为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铺路”、“搭桥”。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贺松

G64

A

1671-6531(2015)05-0022-02

陈闯/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江苏扬州225002)。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文素质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