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思考与探索

2015-03-19 20:16吴小莉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革命

吴小莉

(四川旅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成都 610100)

论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思考与探索

吴小莉*

(四川旅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成都 610100)

毛泽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一系列基础性和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在理论上初步勾勒了“中国梦”的轮廓,规划了“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与具体路径。在实践上,毛泽东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为中国梦作出不同程度的探索,分为“少年寻梦”“青年筑梦”“中年追梦”“晚年圆梦”四个阶段,为继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继续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论与实践

一、毛泽东对“中国梦”的理论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基人毛泽东虽然未直接使用过“中国梦”这一概念,但毋庸置疑,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他首倡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已经初步勾勒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位一体的“中国梦”的轮廓,而且在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路径方面做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科学规划。

(一)初步勾勒“中国梦”的轮廓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新思潮纷纷涌现。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比较、尝试和慎重思考后,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他远大抱负的思想武器。自觉运用这一“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复兴道路进行了客观分析和务实探索,“中国梦”的轮廓渐趋成型。

毛泽东始终坚信:要想使中华民族获得自救和新生,除了引领走社会主义道路外别无他途,“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329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这一宏伟而远大的目标呢?经过客观分析和艰辛探索,毛泽东科学地论断: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毛泽东逐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担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架构,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首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然后转入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科学认知后来以“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表述被广泛传播。这“两大历史任务”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责任。其中,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清除绊脚石,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继续和目的,同时也是完成前一任务的动力来源。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正是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不断前进的。实际上,就“中国梦”的内涵而言,无论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或“人民幸福梦”都可以在 “两大历史任务”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坐标和对象所指。“中国梦”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梦”与“两大历史任务”的本质并无差异,只是在不同语境下文字表述和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当然,从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来看,他心中的“中国梦”,就是要在维护领土主权、捍卫国家尊严和保护好祖宗留下的遗产的基础上,完成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整体转型,使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化文明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在科技、文化、价值观上引领全球,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二)规划“中国梦”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路径

为了完成心中的“中国梦”,即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高瞻远瞩,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对“圆梦”战略和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证,作出了一系列周详的规划与安排。

1.“两步走”革命方略

毛泽东的成功之处在于 “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进步人类的梦想’与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中国梦历史地、真实地、具体地统一起来”[3]。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走“两次革命”之路,而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4]666这就是被称之为“历史必由之路”的“两步走”革命方略。他把“两步走”革命方略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其中,上篇是无产阶级联合资产阶级一道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下篇则是指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4]243-244。二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复兴蓝图。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对中国革命进行正确领导,也才能找到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2.“两个百年”的战略构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个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之后,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成了毛泽东的主要目标。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他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提出了“两个百年”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早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讲到了“第一个百年”,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阶段。100年内,中华民族上下求索,最终成功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即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人民的真正解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第二阶段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前提。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共产党励精图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社会主义伟业。面对要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与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毛泽东清醒地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们必须打破常规”[5]340-341,另辟蹊径。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战略规划。起初毛泽东觉得,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要实现“超英赶美”起码要五六十年,“也许七十五年”或者更长[2]500。这一构想和规划还是较为合理的,是基于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而做出的理性判断。“大跃进”失败之后,毛泽东加深了对中国复兴道路的认识。虽然我们不缺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情怀,但现代化自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和轨迹,不顾现实条件的赶超只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对此,毛泽东也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中国的发展规划。1961年,他在武昌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Montgomery)时说道:“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5]301这是目前有文献可查的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两个百年”的概念。此后,在多个场合重申并充实了这一提法。1962 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所以“要使生产力很大的发展起来......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6]31由此可见,“第二个百年”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在这100年内,中国人民团结进取,励精图治,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如果说“第一个百年”的构想是毛泽东对近代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不屈抗争和英勇革命的历史进行科学总结而得出的合理结论的话,那么关于“第二个百年”的构想则是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和特点规律进行准确把握而做出的理性设计。

3.“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与“两步走”发展战略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便将这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954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要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2]329。此后,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愈益深化。1957年,他开始使用“现代化”一词,并明确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概念,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268。1959年12月—1960年2月间,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思想首次做出较为完整的表述。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提出:要在早前所提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新的内容,即国防现代化,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全面[5]116。1963年8月,毛泽东正式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8]346,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发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9]483。毛泽东所确定的“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从此被党和人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主要标志,并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

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骤和路径,毛泽东也进行了充分思考,做出了具体规划。1963年秋,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首次提出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三年过渡阶段之后,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8]347。这一构想随后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上升为国家意志。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9]483。在11年后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重申并明确了通过“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0]439

二、毛泽东对“中国梦”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开创性探索。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寻梦”“筑梦”“追梦”和“圆梦”历史的缩影。

(一)少年寻梦:摆脱一味向西方学习的“迷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愿景和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如 “天国梦”“洋务梦”“维新梦”和“共和梦”接踵而至。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在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下,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前途是“向西方学习”,提出的种种救国救民设想都是以西方列强为参照来设计的。自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也影响到了关心时局的少年毛泽东,不管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经世救国思潮,还是力图变法维新的社会改良思潮,及至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革命思潮都曾一度令毛泽东痴迷。但现实却异常残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相继破产。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而备受摧残、国家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挣扎。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无数中国人也包括少年毛泽东走西方道路的美梦。由此,毛泽东认为:一味“向西方学习”的“西洋梦”,乃是一种“迷梦”,不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梦”。

(二)青年筑梦:用科学的思想武器照亮前行的路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乱局,在宣告向西方学习“迷梦”破产的同时,也预示着时代在召唤新的历史人物、新的理论和新的道路。从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影响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感召下,中国思想界群体拥护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青年毛泽东自然也受到这股思潮的洗礼,完成了由“西化”到“师俄”的转变。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获得“社会行动的最初经验”[11]61。尤其是到北京后,毛泽东被各种新思潮所吸引,基于无政府主义理念,他甚而主张中国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曾在报纸上连续发表十余篇文章,系统阐述他的湖南自治设想[12]66。不久之后,毛泽东又被工读互助主义和新村主义等新思潮所描绘的半工半读、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共同劳动的乌托邦图景所吸引,并进行了小范围的尝试,但很快以失败告终。正当青年毛泽东感到迷茫与困惑之际,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送到中国来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他的视野。在阅读了《社会主义史》《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书后,毛泽东便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及其所蕴涵的真理所折服,为自己找到扭转中国命运、改变中国现状的思想武器,从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清醒认识到:对中国国情的全面深入了解,乃是分析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基于对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和早期革命实践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经验的深刻总结,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必然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这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第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更难得的是,毛泽东具有强烈的社会和理论敏锐性,他认为虽然中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13]77,但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全新的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中年追梦:搭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虽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崭新的思想武器,但党内仍然曾多次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中国革命要胜利前行,亟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系列有关革命生死攸关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这一直接关系到中国工农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即应当将其放在中心城市还是农村。毛泽东和大多数共产党领导人一样,最初追随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道路,即城市中心论。事实上,毛泽东走上井冈山是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以后迫不得已的选择。正是这一偶然又必然的历史事件,孕育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模式——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革命路径。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农村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历经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和不断总结,毛泽东对此的答案日渐明朗,那就是“思想上建党”的建党纲领和“党指挥枪”的建军纲领,从而保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性和党领导下的军队的人民性与革命性。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避免来自“左”和“右”的错误对革命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和破坏。早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与前途问题。对此,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走了不少弯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及时克服和纠正“左”和“右”的错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为新中国的诞生绘制了完整的蓝图,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架起了一座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四)晚年圆梦:构筑中国梦的基础,规划中国梦的路径

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追逐伟大复兴梦的历史进程和步伐。但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对于包括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未知数。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思考和反复权衡,毛泽东于1953年12月正式提出了“一化三改造”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548从此,在这一中国特色的过渡时期理论指导下,我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到1956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毋庸置疑,“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初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大改造完成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这个崭新课题被提上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确立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战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人在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开了好头。随后,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正确解决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毛泽东既理性地预设了我国工业化的基本目标,又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此思想为指导,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

三、结语

毛泽东的一生,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休戚与共的一生。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奏响的最高亢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乐章。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第一次使这一梦想变为现实。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5]10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500.

[3] 李君如.毛泽东与中国梦[J].党的文献,2013(增刊):8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6,243-244.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301,340-341.

[6]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1.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8.

[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6,347.

[9] 毛泽东.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10]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9.

[11]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口述传[M].翟象俊,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8.

[15]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China Dream by Mao Zedong

WUXiaoli*

Mao Zedong made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and explorative contributions to realize China dream. In theory, he initially sketched the outline of China dream and made the strategic plan of China dream with specific paths. Different degrees of exploration werre made during Mao Zedong’s time. These progressive explor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cluding, “ Seeking for the dream”“building the dream”“Pursuing the dream” and “realizing the drea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laid a deep and sold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to continue to weave and deepen the China dream.

Mao Zedong;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China dream; theory and practic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5.03.013

2015-04-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项目“毛泽东的‘中国梦’:从理论到实践”(SC13A018)

吴小莉(1966— ),女(汉族),四川荣县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邮箱:458856488@qq.com。

A841.1

A

2095-5383(2015)03-0044-04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革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