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明
语料库翻译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
陈启明
笔者从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入手,探讨其未来的走向。对于语料库翻译的现状研究,笔者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方面入手,宏观研究包括理论探讨、研究综述,而微观研究则从翻译共性研究、翻译文体研究、翻译教学研究来阐述;同时笔者从本体论和方法论来阐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未来走向。
语料库翻译;翻译教学;翻译文体;翻译共性
自1993年起,Mona Baker发表语料库翻译学开山之作《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到目前才20多年的时间,从发展历程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短暂的过程,而最近的一段时间,语言翻译学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融合迅速成长起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开山鼻祖为杨惠中,同样在1993年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从此这个研究方向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
语料库翻译呈现出两种方向,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一是研究综述,它是一种追本溯源的研究,探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原因;微观研究是翻译共性研究、翻译文体研究与翻译教学研究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虽然它涉及各种主题,但是它主要研究的是翻译的具体现象。
(一)语料库翻译宏观研究现状
1.语料库翻译的理论探讨。在语料库翻译的理论探讨中,众多的学者借评介别人的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罗选民、董娜等人2005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简评Maeve Olohan的<翻译研究语料库入门>》,该文介绍了语料库与语言研究及其翻译的现状,随后的刘敬国等人也发表相关文章,评论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发现和应用》一书,介绍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贡献、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优势等。张莹在2012年的《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一部中国语料库翻译学的教科书:评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
在关于语料库翻译的理论探讨中,还涉及方法论的探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周小玲、王克非和范祥涛。周小玲探讨了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所能够应用的范围、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这种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王克非阐述了语料库翻译研究应有的三大应用和理论研究的课题;范祥涛从语料库翻译与翻译规律的角度进行探究,阐明了这种翻译方法建构所带来的启示以及缺失。
2.语料库翻译理论的研究综述。目前,语料库的翻译理论研究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发展历程研究、功能应用研究、微观展示研究和领域研究。发展历程研究主要是王克非与黄立波,二人总结了到2008年为止15年的发展历程,从翻译的共性、问题、过程与应用研究(含翻译教学),并且根据研究的概况与进展指出了今后的三大趋势;功能应用研究主要是肖忠华和戴光荣,二人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三个方面指出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之中有4个层面的应用:翻译教学、翻译辅助手段、翻译批评以及视听翻译;微观展示研究的主要学者是胡开宝,他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规律等微观研究领域来阐述研究现状;而杨梅和白楠所进行的是领域研究,他们基于对1993到2009年国内所发表的相关论文研究,发现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已经涉及翻译共性、翻译方法、语言研究、翻译规范、翻译批评、译者研究、文体研究、口译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
(二)语料库翻译微观研究现状
1.翻译共性研究。胡显耀认为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取得“最突出成功”的就是翻译共性研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有12人以上。翻译共性研究体现的是翻译产品的共有特点,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外在表现,内容包含众多,如,显化、隐化、简化等9中翻译共性现象。
我国语料库翻译的翻译共性研究相比西方而言,淡化了文化的不同,而比较注重文本的对比(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的对比,探索其各种不同的现象。如胡显耀所关注的是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之间词汇使用特征;武光军等人主要是将英语与语料库进行对比,发现原生英语与汉译英英语之间的特征;戴光荣、肖忠华主要是将汉语母语语料库与汉语译文语料库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征;朱晓敏则将自建语料库与政治文本英译进行对比,发现其不同特征;高博与陈建生则通过语言学检索软件,将《诗经》的英译本与英语原创诗歌进行对比,来发现其不同的特征。总之翻译共性研究进行得极为成功,以对比分析作为主要方法,以翻译共性的显化研究最多。翻译共性的研究,从汉语的视角出发,以英语为参照,对于英译汉来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翻译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翻译的本质。
2.文体研究。翻译文体研究与翻译共性研究不同,它与传统的翻译最为接近,主要是采用对比的方法(单向对比、双向对比和多向对比),以双语的平行语料库为基础,将原语放在最为隐秘的位置,一般通过多个译本的对比,来解释译本的语言特征和问题特征,以及译者翻译处理的心理发生机制。刘泽权建立了《红楼梦》平行语料库,并分析了3种英译习语、叙事标记语等;董娜则建立了林语堂语料库,双向探讨林语堂文体杂糅的文体风格;黄立波以两个英译《骆驼祥子》为例,从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角度等多个方面探讨译入和译出翻译文本特征,同时他以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多向地以5种译文为语料,从翻译文体的视角出发,从译出和译入两个方面以及合译本的语言特征探讨其差距;霍跃红以《荷塘月色》的中译本、英译本和中西合译本3种版本作为语料来对比分析,阐述其文体特征。刘翼斌则建立了《哈姆雷特》平行语库,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个版本进行了比较,阐述英语意合的特质,从共同的人性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必然动因。
3.翻译教学研究。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学界一致认可,到目前为止,全面探讨了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启示,认为其符合教学规律,适合翻译教学。罗选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数据驱动方法;刘泽权则认为语料库因其丰富、真实、可靠,能够用来服务翻译教学;杨晓军根据外国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探讨了利用语料库翻译教学以及今后要研究的翻译教学方法。
语料库翻译因为基于数据而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因而倍受关注,但同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为它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本体论困境和方法论困境。所谓的本体论困境,就是因为语料库翻译基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其主要的证据来源于语料库,因而会导致实证主义、追求客观,而忽视直觉解读;方法论困境是语料库自诞生之日起就强调“科学性”,因而重视量化手段,不可借语料库来故弄玄虚,但是对于翻译研究来说,统计与数据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如何诠释统计的结果,因而陷入了方法论困境。
(一)语料库翻译的本体论走向
Olohan认为语料库翻译并非语言学的理论,不是一个可以套用的模式,因而研究语言必须结合语料库数据与其他语言特征来探讨;而Laviosa则认为翻译共性是静态的、绝对的,而只是一个描述性、概率性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语料库翻译共性研究不是要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而是要揭示这样的一种现象、规律和趋向,因为翻译共性研究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不能排除个人创造的可能,而是在一个丰富、复杂、充满差别与矛盾的动态世界中产生的,应该去探讨语料库翻译的背后认知、伦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结合文本与外部因素进行考察。
(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走向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语内语际相结合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如Chesterman区分了原语共性和目的语共性,前者指翻译文本与原语文本的共性差异,后者则研究翻译文本与原语文本的共性差异;其中还有Per-Ola Nilsson研究英语文章的瑞典语译文中助词加关系代词的现象时,结合了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国内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如胡开宝选取语内对比角度的显化研究,认为以翻译文本为依据来论证显化趋势的存在,研究结论往往不太可靠。在2009与2012年全国语料库翻译学研讨会的议题中,我们发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主题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但是也不乏传统议题的存在。对于翻译共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论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为翻译共性研究的对象过于狭隘,因此应该发现现象,并侧重于对现象的解释;其次,翻译共性特征研究主要以目标语为英语的翻译文本为主,这就要结合现象的发生是否受到了目标语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文化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
[1]秦洪武,李婵等.基于语料库的韩愈翻译语言研究十年回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2]郝玉荣,罗桂宝.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10(7).
[3]魏淑遐,李淑琴.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现状及转向[J].长春大学学报,2013(7).
[4]宋庆伟,匡华等.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J].上海翻译,2013(2).
[5]Mauranen A,Kujamaki p.translation Universals:Do they exist[M].Amsterdanm: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51-218.
[6]Laviosa S.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跨文化理论框架[J].外语教育学理论与实践,2011(1):32-37.
责任编辑:贺春健
H315
A
1671-6531(2015)05-0068-02
陈启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广东广州5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