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莉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高校的办学质量问题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一所高等学校可以有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的质量追求。在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着相同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而是需要把握基础、彰显特色,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层次、类别人才的需要为基本,大力培养高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观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具有发展性、多样化、特色化等诸多特点。唯有以科学的发展质量观为指导,才能正确对待与合理解决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和经济形势变化发展所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系列问题。
(一)发展的质量观。发展是硬道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发展的质量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高等教育发展来谈高等教育质量,更不能机械遵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而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是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高等教育。随着不同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主题的变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动并且不断完善和充实。也就是说,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都应该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质量观。社会的多层次多维度发展,对不同规格、类型、层次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多样化的质量观。所谓多样化的质量观不仅是指对质量的基本定义,还包含了对教育质量的政策以及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等等,每一个层面都蕴含着多样性特点。一是它强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应执行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是以一个普遍的质量标准或者以某一项质量标准来代替自己实际的质量标准,即质量标准定义的多样性;二是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承担着为高等教育制定基本质量政策的义务。也就是说,政府在制定具体的质量标准时,必须要考虑到高等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点,不能“一刀切”,重视质量政策多样性;三是在质量实施的具体路径上,由于质量标准的不同,实现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方法就必然存在差异。
(三)特色化的质量观。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也是我们把握一所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竞争力。高等学校培育的办学特色,是面对社会面对时代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追求生存和开拓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等学校不得不走出象牙塔,依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放弃“全能冠军”,追求特色发展。
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方能更加凸显特色。特色与高水平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特殊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的办学思想,独到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
1.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所谓先进的办学思想,主要是指学校能够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前提,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形成的能够有效指导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与办学方向,科学合理定位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人才培养体系等等。
2.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就是其精神的结晶,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更是一所大学培育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办学理念一直是一所大学中较为稳定的因素,指引着大学发展的方向。所谓“办学理念”,或“教育观念”,也就是人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或所持有的信念。追求“高水平特色大学”意味着在办学理念上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以及社会服务者四大职能的发挥上都别具风格。
3.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具有准确的办学定位。高等学校在如何培育办学特色这一问题上,不仅要高度予以重视,还要准确地进行定位。所谓准确定位,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在区域、在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等因素中的实际地位,尤其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要求,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进而在四大职能上都能形成与自身相匹配的特征明显的体制与机制,在办学成果上取得明显成效,即为办学特色。
(二)优势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1.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培养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十分重要且十分集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学科专业来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学科特色,一是具有一批能够继续保持与不断完善的优势学科;二是培育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新学科;三是为适应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建设;四是改造传统学科,形成强弱兼顾的学科发展新格局;五是在学科的内涵发展上,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坚持用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所取得的成果有效转化为科学生产力。
2.特色优势学科基础研究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知识的贡献率。高水平特色大学,依靠学科专业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高,在开发新产品、完成老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科研团队是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以副教授、硕士等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同时鼓励优秀讲师积极参与。不断完善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的管理体系与评价制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激发师生创新积极性,以基础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全面提升科研的水平与层次。开发学科科研潜力,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有高度应用价值的学科体系。把科研创新的成果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尤其善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适当转化,并有效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真正履行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服务地方的大学职能。
3.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引领地方产业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职能之一,更是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重要责任之一,要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引领地方的产业创新:一是积极发挥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主动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应用研究的研究比重,为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团队,将科研实力与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动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积极搭建学科平台,以特色学科为中心,加大对地方企业的公共服务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积极发挥学科专业特长,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实况,合理增色新办专业,优化高校的学科布局与专业结构,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借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与专业,在履行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上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程度引领地方的产业创新。
(三)校园特色文化浓郁,人文精神引导性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但深厚的精神力量,它时时刻刻影响着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次举止言行甚至是每一思想火花的跳动,它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慢慢走进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四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大学生活在他们身上打上鲜明而深刻的精神烙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就是以一种人文精神为核心,一方面是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扩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的意义就是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的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会阻碍不同意见的表达,不会阻碍学术自由精神的彰显,更不会阻碍学术繁荣。可以说,没有哪一所高校不是依靠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来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甚至任何一所学校所追求的办学特色都是蕴含在大学文化之中。
一般情况下,高水平特色大学在文化特色上的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充分调动学校管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术机构的治校作用,形成体制合理、制度完善、决策科学、治校民主的管理文化,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开展学术争鸣,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刻将学校管理置于最佳的方案之上。二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深刻浓郁。以优势明显或者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为基础,与本校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际相结合,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将学校在办学定位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有着长期积淀的学校校园文化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迅速、自然、轻松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并在这种特色浓厚的精神世界里成长、成人、成才。三是育人环境融洽和谐。在校园文化引领下,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与成才的喜悦与快乐,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特色型人才。四是人文精神引导性强。人文精神是每一所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人文精神,这又与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等等的优势与特色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大学人文精神对大学的根本作用,是在于对生活在这所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进行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指引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1]柏昌利.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视角解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9
[2]王海涛.关于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3]张彦通,赵世奎.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多元价值分析[J].教育研究,2008
[4]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山红红.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