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的整体考察与区域互动研究(专题讨论)

2015-03-19 19:22韩传喜
关键词: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特约主持人 韩传喜

(东北财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主持人语: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区域被强制性地划分为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表面看来,这三个政治区域分别有着独立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也有着各自的文学艺术表征。但事实却是,三个政治区域的文学生产是在各种政治和文学成分综合作用下完成的,因此,这三个政治区域间的文学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历史存在。随着战争的推进,三个政治区域的范围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政治区域,抗战文学的繁荣程度和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考察抗战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的关系,既是对文学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对时代很好的观照,从中亦可窥见动荡的战争年代人们灵魂的真实跃动。

既往的抗战文学研究多为特定区域文学研究,少有整体考察和区域互动研究。即使是同一政治区域的抗战文学研究,也少有整体论述的。因此,宏观地整体性地研究抗战文学意义深远。参与这组讨论的都是长期从事抗战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他们的关注点涉及解放区、沦陷区和国统区,目光敏锐、见解独到,从战争政治和域外语境角度对抗战文学进行整体研究和互动研究,可以更为清晰地呈现抗战文学的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对抗战文学的整体风貌、个性差异与多元构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政治如何对文学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又可看到文学如何参与战争,如何反映政治,从而呈现出抗战文学与政治环境和文学地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通过对抗战文学的整体考察,对寻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长期以来,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抗战文学研究多一些、深入一些,沦陷区的抗战文学研究相对少一些、薄弱一些,甚至有些沦陷区的抗战文学研究还是空白。即使同是沦陷区的抗战文学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上海“孤岛”的抗战文学研究成果较多,而其他沦陷区域的抗战文学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至于系统梳理与整体反思的沦陷区抗战文学研究成果则更是寥若晨星。考察战后沦陷区作家的生存环境及其创作、生存策略,可以透视在政治运动中作家的“坦白”之真相,对于呈示人性的弱点与殖民留下的伤痕以及重返历史现场、反观抗战文学本身都意义深远。而伪蒙疆沦陷区与绥远国统区文坛对民族主义话语的争夺,则是学界鲜有涉及的新内容,对其进行历史还原与细部考察,既丰富了整体研究的内容,也为区域互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几位学者的关注点有所区别,但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希望能够为抗战文学研究开拓出一片新的“疆域”。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的研究无疑还具有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解放区的天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