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礼芬,吕雪梅
(重庆交通大学1.经济与管理学院;2 审计处,重庆400074)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 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数为338 万人,2006 年达413 万人,2007 年为495 万人,到2010 年 已 超 过600 万 人,2014 年 为727 万 人,2015 年高校毕业生达749 万人, 从2005~2015年,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4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增强信心,特别要打好基础,完善相关机制,全力以赴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现实情况是,本科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大学生进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获得满意的工作。这必然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帮助其获得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就业能力来实现。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职业和促进职业发展的能力,是与各类职业相关的一种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指保持工作的能力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提升的能力。
当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较高,主要为专业应用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而这些大学毕业生还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
各高校设置就业服务体系就是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与数量,而已存在的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总体而言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政策法规咨询、职业岗位信息、就业协议指导、职业生涯和求职技能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就业服务的观念没有到位,许多高校的领导班子没有倡导或成功转换全校教职员工的观念,把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目标来完成,犹如高校的科研目标一样重要,所以相应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管理激励措施均未制定或制定得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其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仅为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普遍的现象,导致多数大学生未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因此,大学毕业生多数未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胜任相关的工作,就业难度增加。
一方面,高校是一所象牙塔,我国高校教师大多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直接上讲台,没有企业从业的经历,对社会上人才需求真实状况不太了解,同时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体验不深刻,所以多数教师对就业服务工作难以胜任。另一方面,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做学问的严谨,做人的品质,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做人风范和拥有的广博知识等,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书本知识,这些会以独特的风格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多数高校基于需要快速组建庞大的教师队伍,这支快速成长起来的队伍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大量的调研表明,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已落后时代的需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学生精英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转换成大众教育思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以前的“等、靠、要”观念相比有了进步,竞争意识也有所增强,但还是难以满足目前激烈竞争需要。(2)据调研,当下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4 年大学学习时认为自己该休息放松一下,努力程度不够,4 年后的结果是其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达不到大学生的标准,可在找工作时期望值高,以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来要求高薪舒适的工作,二者错位显著,导致就业难度大。
现今多数家长在引导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特别慎重,认为填报志愿好比“第二次高考”,选好大学、选对专业,影响到今后就业的难度与质量高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表征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和实现程度,也直接表征高校组织发展水平,同时也是社会各界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从高校长期发展要求来看,在实际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切实抓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以期实现高校毕业生初衷——高质量就业,因此高校要牢牢抓住“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国有相当部分本科院校追求向研究型大学发展,而专科学校努力向本科层次的高校发展,没有把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当做学校重要的目标。但如前面分析,就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把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力作为重要指标衡量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首先需要从校级层面制订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发展战略,并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层层子目标。学校应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战略总目标合理分解到各二级学院当中,并科学转换为各级考核指标,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让全校教职员工清楚地知道,就业工作是学校最根本的工作,而且就业工作完成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学校的发展和效益,关系到每个人的直接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利于快速转换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观念由此产生相应的行动,推动全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上新台阶,切实服务好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在校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对将来职业路径进行规划。这种职业路径的规划服务应当贯穿于大学生四4 年大学学习,比如牛津大学就是这方面的楷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大学生进校第一年主要为其提供市场职业需求的相关信息,帮助其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观念。 在大学生进入二年级,该中心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认识自己与专业。对于三年级的大学生,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雇主的招聘信息和对岗位的具体要求,鼓励三年级大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让学生体验招聘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大学生,重点在辅导应聘技巧,包括如何更好地参与面试,如何写求职信等。
大学各二级学院配合学校的就业战略规划,设立贯穿整个大学4 年的学生学业就业导师制,引导学生职业规划,实现让每个学生明白大学四年各阶段应该做什么并督促其完成,最终实现就业目标。建议每位学业导师所带人数在20 人以下,4 年一周期,给予全程服务,全程指导。大一主要给予学业方面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积极参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大二给予学生具体化专业的特点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专业的就业特点,并进行完整人格培育和引导。进入大三,导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参加企业的招聘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短期就业工作。进入大四,导师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取向,并帮助和培养一些具体的应聘技能,获得满意的工作。具体措施可以通过本科生学业导师完善的管理与激励制度来实现。
高校二级学院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课程设计,参与二级学院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等。高校二级学院可形成制度,有计划地邀请企业界的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但需邀请与专业相关性强的企业界人士,以确保大学生就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保持相对一致。
高校应该建立就业竞争能力培养评价机制,达到每个在校大学生能便捷地利用其进行系统评估,可通过系统进行自我评价,进行职业方向选择,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等方面的指导。该培养评价机制应该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科学全面评价,这是必要环节,这样通过评价学生可知道学校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达到产业界要求。因此,高校应注重建立和有效利用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发展档案,该档案能及时记录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历程,同时将档案中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在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的前提下,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只是社会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所以会有相当部分毕业生需要从事社会基础性的工作。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首先需要参照市场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自己只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以平常的心态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岗位。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过去那种“等、靠、要”工作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要在寻找工作中不断地磨练和提升自己,唯如此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大学生从进大学的那天起必须明白,通过4年大学的系统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毕业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时代的宠儿,一切都得靠自己,从进大学的那天起需要树立天道酬勤的价值观,因此从大一开始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愿望和社会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勇于发现自己的短处,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积极地为获得理想职业做好准备。其次,科学进行系统自我评估和职业全面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了解相应职业的特点、现状及未来发展空间,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职业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再次,大学生需要根据市场需要优化知识结构、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掌握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实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最后,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职业需要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谈判技巧与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应聘者参加面试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面试者的沟通能力甚至谈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求职的结果。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谈判意识和谈判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现实激烈竞争的求职现状。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谈判能力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大一到大四各阶段,可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谈判意识和谈判技能。理论性谈判技巧的培养可以参与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谈判技巧或沟通技巧课程的系统学习,或是去图书馆借阅有关谈判技巧的书籍自己学习等形式;实践性的谈判技能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假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周末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各种求职应聘等都是特别好的锻炼谈判技能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谈判技巧、技能学习与实践,经过四年的磨砺,大学生在毕业季可期望获得必备的谈判意识,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达成良好的谈判技巧和技能。通过长期积累一旦拥有上述这些基本的谈判技巧与技能,正是大学生通往成功求职的不二法则。
综上所述,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为了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其首次就业的含金量,促使其具备获得职业发展的职业规划能力、良好的个人品质,相应的专业能力、通用技能、高超的谈判技能,最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职业人,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1]刘桂华.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65-67
[2]王树岩.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9(6):92~95.
[3]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葛莉.就业竟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