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槐阳中心小学 刘彩霞
普通话是我们的交际语言,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数是最多的,只有说好普通话才可以与人很好的沟通。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说好普通话,在读书期间就要学好语文,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不同年龄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
可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朗读能力普遍很低,朗读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短板,要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除了纠正方言,更需要技巧的指导,以便学生形成语感,去感受汉字的韵律美,体验朗读的快乐。
2013年8月份以来,我和几位语文老师组成了课题组,选取课题——《农村小学朗读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朗读情况进行了研究。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霍姆林斯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阶段学生最少需要大声读200小时,默读2000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形成阅读感知能力。分配到小学的日常的授课中,每节课最少要有效朗读15分钟。
可是在农村的学校学生每天课上朗读时间普遍少于10分钟,回家后朗读的作业就是没有作业,70%的学生不读。
有时候一篇文章,学生(甲)读了学生(乙)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老师读了学生们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齐读时,因为要读齐,读的快的要等读的慢的,就出现了托长音唱书的现象,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对文本不熟,边读边思考,也就会托长音唱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摇头晃脑唱书的朗读法。如果此时老师提醒学生加快语速,学生就会像炒豆似的毫无停顿地读下去。
对于句子的高低、快慢、断连、轻重、虚实把握不好。只要是读文本,不论什么文体,语速不变、轻重不变、高低不变。轻声加上了声调。
有一次,在读《窃读记》时,学生因为把握不准作者情感的变化,还曾闹出了笑话,当读到“啊,原来它在这里。”一句时,孩子们把“啊”读的很尖、很紧张,当我把孩子们读的声音模仿给上高中的女儿时,女儿捧腹地说“好像被谁打了发出的惊叫。”
学生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老师在学生出现情况时没有及时反馈、指导。或者是评价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的。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语文课上的大量时间用来做习题、分析课文,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朗读的好坏与否都无关紧要。因此,朗读这项基本功的训练成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学生朗读能力越来越低。
老师在备课时忽略了朗读,上课对学生朗读技巧指导的少。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再加上朗读的作业不像书面作业易于检查,致使孩子们有70%朗读作业不认真读。好多学生读课文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一节40分钟的课,学生用来朗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甚至有的时候整节课都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啊讲。
积极学习有关朗读的理论知识和朗读技巧,并不时派老师到兄弟学校取经。让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我们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我校相继进行了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活动。多次进行教研,探索门径。
1.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叶圣陶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们要让学生克服不愿读、不敢读的心理上的障碍,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去体验朗读的快乐。
2.加强教师示范引领
我们的言传身教大大胜于说教,虽然我们读的不是很好,但我们的示范作用远远胜于光盘等音频。和学生一起去体验文本中的人物内心。带学生去享受生活、理解生活、看待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变得细腻柔软。
3.给足时间
每天利用好课前15分钟的课前读时间,上课保证每节课不少于15分钟的朗读或默读,每篇课文要求在家大声读3~5遍。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每周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或为朗诵会、或为故事会、或为演讲比赛、或为课本剧表演等。多给学生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5.教师备课中体现朗读指导
老师要吃透教材,在备课时也要备朗读。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朗读,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就会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了新知,个性发展的会越来越充分、自然也就学习劲头十足。
6.掌握基本情感
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愉快、忧愁、高兴……都要把握准,如《窃读记》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惦念→高兴→担忧”,不同的段落要读出情感的变化,才能理解好文章的中心。
7.把握基本语气
对于语调的高低、快慢、断连、轻重、虚实要把握好。重点指导词的断连、重音的读法、变调等朗读技巧。尤其是“重读”,大部分学生理解成重重的读,其实,轻轻地读、拖长音读、也是重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帮学生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会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老师们、同学们:请让琅琅书声传遍校园吧,还语文课堂以“有声有色”的课堂好吗?
杨再隋 呼唤本色语文净化教育理念[z] By: 泡语文 2006-12-6
于永正 语文课堂的“亮点”在哪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