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政
(1.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7;2.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5)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虽然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应当看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选择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唯一的少数民族数量占压倒优势的民族自治地区,是祖国大陆解放最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最迟的一个地区,也是典型的政治、军事、生态敏感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西藏的发展道路必然有着与内地不同的特殊性。
西藏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社会,现代工业在和平解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即使到现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是最低的,相比于内地,西藏的工业体系远不完善,从工业文明的角度看,西藏无疑是落后的。但工业化是西藏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西藏现代工业仍需要大发展。鉴于西藏生态的重要性与脆弱性,其工业发展方式和理念需要体现自身的生态特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西藏日益增大的生态保护压力,需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西藏工业发展,这样更加符合当地民众利益,社会融合度更大,发展前景也更为明朗。
因此,西藏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工业化,而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工业化。怎样走出一条既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新型生态化工业发展道路,是学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的命题。
国外学术界对于西藏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其研究重点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如Oliver Coales 1919; Pedro Carrasco 1959;Reza Hasmath;Jennifer Hsu 2007;Emily Y.Ting(2003—2007);Melvyn C.Goldstein (1989,2003);Andrew M.Fischer(2002—2011)等。受某种意识形态的限制,加之缺乏实地考察西藏的机会,除个别学者能够较为客观地描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如梅·戈尔斯坦),多数国外学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央的援助政策与西藏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寻找西藏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否定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他们当中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发展支持并没有使当地藏族人受益,反而使其逐渐边缘化,更多的发展红利被汉族人获取,A.M.Fischer(2002)在《设计的贫困:西藏的经济歧视》一文中,甚至认为西藏的贫困是中央政府蓄意制造的。
鉴于西藏生态的脆弱性,国内很多文献围绕着西藏生态保护与产业选择的问题展开。牛亚菲(1999)提出了适合青藏高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优先发展产业。次顿、倪邦贵(2003)从总体上阐述了西藏生态建设的战略,其中也涉及到了工矿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钟正昌、普琼(2004)探讨了西藏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安玉琴(2005)指出了发展生态产业对于西藏牧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郑亚玲(2005)分析了环境保护与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指出西藏适宜发展特色工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李芳利(2010)分析了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选择及保障措施。徐爱燕等(2010)指出了西藏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和发展重点。罗华(2010)以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加工为例,分析了西藏生态工业的经营模式,并提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战略。也有学者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审视西藏的工业化问题,例如刘弘、刘雨林(2008)分析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指出前者是后者的发展方向,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认为新型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并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鉴于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少学者对矿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良琨(1997)、王丽颖(2007)、李明礼(2010)、陈爱东和陈春霞(2011)等,其共同观点就是,西藏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好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也触发了西藏要不要走内地式工业化道路的争论。孙勇(1991)、吕鸣伦(1996)、宁世群(1997)、曹宗杰(1996)、李玲艳(1995)、王代远(2003)、王树华(2005)、毛阳海(2009)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西藏走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胡鞍钢和温军(2001)表示质疑,认为西藏应采取以农牧业发展为先导,兼顾其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对大规模工业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表示了担忧。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涉足西藏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更多的是从整体上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发展援助,但其无视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民生显著改善的事实,对西藏的发展带有某种偏见,因而也难以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国内学者虽然较多地关注了西藏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等问题,但多是宽泛地论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产业选择与结构调整。本文则重点探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西藏现代工业的发展道路问题,借以求教于学界。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除了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作坊和数个效率低下的官办厂矿外,几乎没有工业经济可言,西藏的现代工业主要是从和平解放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1951—1958年,是西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在中央政府扶持下,西藏的汽车修理业、水电业、森林工业、制毯业、食品加工、矿产品开采等工业门类开始陆续创办,西藏现代工业开始创立。
Third is viability,since Zhuang drama emerge in the folk,most of its contents we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folk artists’oral teaching and demonstration.
1959—1965年,是西藏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民主改革后,西藏开始效仿内地,建立了一批以煤炭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但1961年后西藏工业总产值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下滑,影响到经济效益。1962年,西藏贯彻执行了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业出现了稳定发展趋势。
1966—1978年,是西藏工业的巩固发展阶段。除遭受“文革”的干扰外,西藏工业总体呈显出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轻工企业数量超过重工企业数量,以纺织、冶金、化学、医药等为代表的中型企业开始起步,能源、轻工、建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布局较广泛、门类较齐全,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
1978—2000年,是西藏工业的转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给西藏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转机,西藏大力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市公司大量出现。
可以说,在进入21世纪之前,西藏的工业化道路还是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模仿内地工业发展模式是其发展的主要思想,粗放型增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依然是其主要特征,传统工业文明理念仍旧占有主导地位。
毫无疑问,在工业文明的主导下,西藏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等矛盾的日益加剧,以往的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西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建设生态文明是西藏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西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西藏的工业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
进入21世纪后,西藏现代工业迎来了全面健康发展时期。针对高原环境的特殊性,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品业、水电能源等工业为主的富有西藏特点的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这样一条工业发展道路既符合西藏自身的比较优势,又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一条生态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西藏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推进西藏工业沿着绿色、循环和低碳方向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产业发展路子。
确立高原特色工业化道路,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问题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在发展政策上,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将生态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发展布局上,开展全区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制度建设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1]。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确保西藏高原生态安全。以区域资源为依托、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提高经济质量为中心,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
对于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原特色产业品牌,建设青稞、牦牛、绒山羊等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对于藏医药业,要挖掘传统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完善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加快藏药产业化进程,推动藏药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对于西藏特色产业,要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广泛建立“公司+ 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实现现代工业与农牧业的结合。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针对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制定相应的专项激励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的发展予以重点扶持,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税收、土地、人员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引进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西藏特色产业应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扩展营销渠道。
伴随着指导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转型,经历了60 余年的发展,西藏的现代工业由最初的稚嫩、盲目与薄弱逐渐发展为有西藏特点的特色工业体系,由最初的嵌入式发展演变到内源式发展,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西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特征有两点:第一,注重工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第二,依靠高原特色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原特色产业。这样的产业既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又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框架下形成的西藏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部分的西藏高原是亚洲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上游,是下游几十亿人民赖以生存的“固体水库”。西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和调节器,对涵养水源、调节中国气候均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藏的环境效益不仅超越了本地区,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及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而且超越了中华民族本身,关系到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未来和发展[3]。
西藏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工业化的问题,而是怎样实现工业化和实现怎样的工业化的问题。靠传统工业化道路,追求“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并不是西藏理想的发展模式。作为一个高原生态脆弱区,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统筹下,选择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似乎是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道路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将人类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在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导下,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衍生物。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对该地区经济效益形成的约束,客观上强化了西藏生态效益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西藏现代工业只有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才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之,如果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那么这种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也很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应。
经过十余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西藏逐步建立起了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基于特色资源建立的西藏生态工业,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达到了三大效益的统一。以高原特色饮品产业为例,2008—2012年,西藏5100 公司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成功从输血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造血式经济发展模式,扭转了过去“等、靠、要”被动帮扶的落后观念。作为当雄县的第一纳税大户,西藏5100 公司为当地贡献了80%的工业产值。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它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水厂投产之前,当地牧民年收入只有1 000 多元,现在员工平均月工资超过3 000 元,加上奖金和补助,年均现金收入可达四五万元[4]。
再以啤酒为例,2004—2007年,拉萨啤酒厂产销以年均15%的速度发展。2009年4月,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及西藏青稞啤酒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西藏天地绿色饮品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大规模以青稞为原料酿造啤酒的企业。目前西藏青稞啤酒已经在全国20 多个省市建立了销售渠道,并大量海外出口。青稞啤酒的成功,是西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
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注重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它不单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是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这样的生态产业更加符合当地民众利益,社会融合度更大,能够更好地实现本地化,也更有发展前途。从国家战略上来看,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西藏现代工业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最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5]。
[1]侯霞.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2013-06-03].http://www.chinatibetnews.com/pinglun/2013-01/12/content_1152794_3.htm.
[2]刘弘,刘雨林.建设生态文明是共创西藏可持续未来的根本保障[J].经济问题探索,2008(9):36-41.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2009.
[4]王海康.西藏5100:雪域特色产业绽放西藏[EB/OL].[2013-06-01].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03-15/723128.html.
[5]王昕秀.西藏工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十二五”是关键时期[EB/OL].[2013-06-03].http://www.tibet.cn/news/index/xzyw/201101/t20110112_834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