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兵,朱永永,廖 益,钱 立,袁柏乔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研究
马正兵,朱永永,廖益,钱立,袁柏乔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走“专业对接产业、学业连接就业、创业衔接职业”的专业集群建设之路。从专业集群建设的层次模式、路径模式和内外动力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专业集群建设的导向、抓手和需要协调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提出了学校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动互促、融合协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业集群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格局深刻变迁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的区域特征、新建期的时间属性、应用型的人才特质和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决定了其必须主动根植和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转型发展之路[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功能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经济服务化、服务市场化、人才专业化等新情况、新趋势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必须扭住专业集群建设这个“牛鼻子”——学校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动互促、融合协同,探索一条符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子。
一、专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一)专业集群的内涵
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按照区域产业集群规模、结构与产业体系的要求,围绕某一支柱产业形成的专业链。从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视角来看,专业集群是指以某一产业核心环节的主干专业为主,结合产业上下游供应发展链条,围绕核心服务和主干专业,集聚具有共同主干课程和相近实训项目,以专业互补和专业互促形式形成的校内或校际若干专业群体。
(二)专业集群的特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生态集约的发展路径选择和根植地方产业的动态调适过程高度契合专业集群建设的区域性、集约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等特征。
1.区域性
所谓专业集群的区域性是指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发展和结构优化要紧紧围绕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具体而言,在服务对象上,要以区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按照“产业相关”与“地缘相聚”的原则构建专业集群;在建设内容上,要按照区域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的需要,着力优化区域内高等院校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建设资源共享机制;在服务目标上,要按照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重点需求,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支撑。
2.集约性
集约性是专业集群的重要属性。专业集群发展,就是通过集约化发展,实现高等院校内部专业建设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整优化,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3.适应性
专业集群的特征还突出体现在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上。具体表现为,专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契合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进程,专业建设的内容适应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专业集群发展模式适应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4.前瞻性
前瞻性是指高等院校专业集群建设不能简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是要在适应过程中动态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创新区域经济、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2]。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专业集群建设的效应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专业集群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学范畴中的集约思想,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角度展示了具有较高相关性专业的发展路径,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集约化思想的体现,又是通过增加要素含量、提升要素质量、集中要素投入和优化要素组合进而增进效益的有效方式,从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上实现学校专业集群建设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二者融合互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需以区域内的某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依托产业集群的不同特点发挥专业特色,充分考虑其转型发展过程中专业集群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专业结构的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集群内的布局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匹配程度等,进而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打造高等院校在主要服务区域内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3]。具体而言,专业集群建设有助于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实现如下效应:
(一)专业内部集聚效应
专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的专业彼此间高度集聚,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凝聚效力的同时,通过集聚效应提升共享资源的效益和效率,从而导致整体的质变和量变过程。
(二)专业横向统一与粘合
由于专业集群存在时空和人员等元素的统一性和粘合性,在各个专业间易形成相互依赖和信赖的关系,这将大大降低投机行为的可能性,使专业集群在内部各专业间保持非正式关系,更有利于在内部各专业间进行有序的横向联系,这相当于垂直关系的一体化,更具竞争力。
(三)学习与创新效应推动
专业集群是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载体。由于各专业间紧密的相关度凝聚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和与其它专业集群所形成的自然压力共同作用,迫使专业集群内部各专业间循环往复式的进行创新,从而推进专业与专业间的良性转换。与此同时,各专业集群间也体现出学习与创新效应,在专业集群建设的过程中,也通过交叉转换和互相渗透不断拓展专业开发的视野。
(四)公共服务结构改善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立足于区域资源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高等院校转型过程的技能型人才输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持。改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推动专业集群发展,专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进而推动公共服务结构改善和区域资源整合。按照公共服务结构发展的要求,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发挥专业集群的集聚、集约、优化和整合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公共服务结构的改善和区域资源的整合。
(五)统筹发展与布局调整
面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非线性问题,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需从综合统筹角度开展顶层设计。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需从统筹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出发,围绕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统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通过加强专业集群内部布局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专业集群。借助合理的平台对接,化专业集聚发展为自主行为,增强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六)集约化发展效益
产业集群通过集约化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其竞争优势表现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4]。由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具有相近性,专业集聚有助于将资金市场、教育资源市场、生源市场、就业市场等区域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5]。
三、专业集群建设的模式分析
专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专业集群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系揭示了高等院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建立与办学规模、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是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专业管理体制、配置和优化机制需要对专业集群建设模式的深入理解。
(一)专业集群建设的层次模式
从专业集群的层次看,地方高校专业集群包括:一是院系基于共同学科基础和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群;二是学校基于学科生态结构优化、服务产业定位和办学基础条件的学科群;三是地方政府(或者院校共同体)基于地方发展战略和高教资源配置优化的专业集群。第一个层次的专业集群是高校二级院系自主发展或者历史形成的结果,是基于共同学科基础的专业集群,更接近于专业群的范畴。第二个层次的专业集群是高校为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定位基础上以产业链和岗位群为构建依据的专业集群,这通常要打破学科专业的限制,其中包含不少交叉学科和复合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主体上体现为多主体联合协同培养。前两个层次的专业集群是高等院校主导的专业集群。第三个层次的专业集群则是政府、高校、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状态,政府在遵循市场需求原则的基础上为更好统筹本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而打造的专业集群[5]。事实上,在德国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专业集群建设的动力模式
从专业集群的范畴看,专业集群是一个被动与主动、外推与内驱、隐性与显性、竞争与协同、适应与引领相结合的静态集合组织和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产业集群发展导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隐性、渐进、被动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从而逐步形成高校专业集群的静态集合组织[6]。另一方面,高校主动适应甚至引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始终将专业集群的动态调整和结构优化作为学校自身生存和贡献社会的价值追求,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以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形成区域内、产业间、院校间的专业集群,此种状态即为主动、内驱、显性、协同、引领式的动态专业集群过程[7]。
从专业集群发展的内外动力模式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处理好自身主动转型发展、院校联合错位发展、政府引导推动发展之间的关系。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实现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深度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办学的政策,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合作、联合和合并重组。其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要求,改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将应用技术型高校明确为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和发展重点。再次,建立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从其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考察应用技术型高校,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均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尤其在初期,适当的财政支持有助于提高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的热情。政府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企业在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捐赠的实验设备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予以税收优惠。地方政府要有专项资金扶持一批高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互动机制后,财政支持可以逐渐退出。
(三)专业集群建设的路径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形成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集群体系,走内涵式转型发展之路;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实现学校集约化转型发展,学校专业集群性、专业方向选择灵活性和学生就业适应性大幅提升;提炼学校各个专业的共同精神内核,构建基于产业链环、相容互促的专业建设机制,实现学校各种类型专业的协同发展。从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路径模式看,专业集群建设内涵体现在集中服务面向、集群专业体系、集成专业链环和集萃专业内核等四个重要方面。
2012年在原重庆教育学院基础上改制建设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从揭牌伊始就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手探索“一点、两线、三转变”的转型发展之路。“一点”,即将服务面向的焦点主要聚集于面向现代服务业。“两线”即在实现路径上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为建设主线,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发展主线。“三转变”即致力于在体制转轨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办学思想上从成人教育向全日制教育转变;在培养主体上从高职专科向普通本科转变;在培养目标上从传统知识传授型向技术技能应用型转变。学校审时度势,以主动对接重庆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专业集群,重构应用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发展之路。
1.集中服务面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实现集约发展。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集约化、生态性、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适度集中服务面向,将学校建成一所集中面向当地某一主要产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本科院校,增强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紧密度。
2.集群专业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走专业对接产业、产教深度融合之路。重庆市正致力于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信息“三大中心”,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国家中心城市,对教育服务、商贸服务、创意服务、信息服务和健康服务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规模、结构、质量上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学校根据已有办学条件和发展面向定位,着力打造教育服务、商贸服务、创意服务、信息服务和健康服务五大专业集群,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和专业方向复合交叉带动学校转型发展。一是变革专业设置和建设的体制机制。改变现有按照学科专业构建的系院结构,在五大专业集群基础上根据现代服务业价值链调整专业建设和管理机构。二是探索专业动态化设置、建设和管理新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灵活设置方向,根据现代服务业产业要素变化自主设置新专业,以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环为基础横向设置复合型专业。三是从专业建设上探索专业与职业衔接互促机制,实现学生与学徒、职员与学员在专业依托上的无缝对接。
3.集成专业链环
根据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需要,学校以做精做优学前、小学教育为目标,与市内高校错位发展。一是充分发挥重庆学前教育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咨询、培养培训功能,培养培训一线幼儿园骨干教师,为“三年行动计划”后重庆市学前教育发展出谋献策,增设幼儿食品营养、幼儿服装设计、幼儿玩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倾力服务幼儿成长。二是小学教育注重全科教师培养,充分发挥重庆市教育创新试验区的作用,既着眼于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缺乏,又着眼于城市教育高度发展后小班化的需求,以“高素质、宽基础、强技能”为理念,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小学教师培养,在重庆乃至西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探索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交互衔接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3年职业高中与2年高等师范专业对接的职教师资专业建设机制。
4.集萃专业内核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集群要集萃各个专业的精神内核。学校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同互促的专业建设模式。一是从专业建设层面探索将师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内核融入所有专业的职业精神培养中,培养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智力密集、高服务质量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是探索非师范专业对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内涵创新和学前教育专业横向延伸的专业支持路径。三是探索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培养与非师范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营销师、会计师、设计师等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专业建设相融互促模式。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专业集群推动转型发展的路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推动转型发展要确立根植地方与服务产业的转型定位、集群发展与交叉复合的专业建设路径、岗位需求与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教研联动与两端并进的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与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多方联动与互惠协同的治理架构。
(一)转型定位:根植地方与服务产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确定根植地方、服务产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基础,并据此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的主导产业、核心产业和先导产业。在此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着力突破思维观念的束缚、资源瓶颈的约束和传统路径的依赖,要对学校的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性甚至颠覆性的调整和变革,具有看准切一刀的决断力、抵抗瞬时阵痛的咬合力和忍受一定时期煎熬的耐受力。
(二)专业建设:集群发展与交叉复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建成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是此类院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要按照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需求构建专业集群。一是从学校与企业、学校、政府之间的关系层面看,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要体现产业集群的需求、实现与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和响应政府的产业发展指引。二是学校内部各院系间、各学科专业之间要着力突出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复合交叉和结构优化。
(三)课程开发:岗位需求与能力导向
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与岗位群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确定的主要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应用为宗旨、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流程化、项目化的职业实践课程体系。应用真实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
(四)教师队伍:教研联动与两端并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转型发展。从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三个层次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多处于传播知识层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沉到企业和行业中,着力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能够为企业和其他合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互动互促、互惠双赢。第三,专业集群中多学科交叉复合对教师在更宽和更深领域的教学与教研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转型发展和专业集群建设都需要教师实现教研联动和两端并进。现实可行的选择是,大部分存量教师向下沉、少部分向上提,对于新进教师则主要考虑高端引进,以提升研发和追踪前沿的能力。
(五)人才培养:工学交替与动态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业集群建设体现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基于岗位能力、任务驱动和真实案例的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通过“干中学”实现工学交替,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学越来越像企业、企业越来越像大学”。二是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互动,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另一方面专业集群内部的复合交叉,有助于学生动态选择和自由发展。
(六)治理结构:多方联动与互惠协同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专业集群必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一是在思想基础上要从公办高校的委托代理选择偏好向利益相关者决策机制转变;二是在治理结构上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三是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改进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四是构建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通道畅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五是形成校企、校政、校际、校会多方联动、互惠协同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3).
[2]徐世浩.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3).
[3]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4]孟韬,孔令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析——以沈阳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为例[J].经济师,2012(4).
[5]许悦.专业共享:美国南部高校学术共同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6]干伯聪.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地方院校专业转型——基于浙江省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
[7]苏志满.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于湘]
Specialty cluster construction mode i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ing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by MA Zheng-bing, ZHU Yong-yong, LIAO Yi, QIAN Li, YUAN Bo-qiao p.85
The core of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local colleges is its abutment with local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taking the specialty cluster construction road “from specialties to industries, from studies to occupations, and from business startups to individual professions”. From the specialty cluster construction’s angles of level mode, path mode, inside and outside power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ty cluster construction guide di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to be well-handled. Thus it puts forward the new thoughts to applie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at college specialty cluster and local industry cluster promote each other, merge and coordinate; industry, study and research develop into integration.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specialty cluster
基金项目:2014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SKS3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重大软科学课题(KJTC201201)
收稿日期:2014-10-1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1-0085-05
作者简介:马正兵(1974-),男,经济学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朱永永,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