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特色的延续与再生

2015-03-19 14:54吴义曲
关键词:景观特色

吴义曲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面对当代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乡村景观已经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和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研究课题。

研究乡村景观,首先要弄清楚“乡村”这一概念。“乡村”泛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具有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类同等特点。而“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聚居为核心形成的自然、生产和人文环境。乡村景观的具体内容是以田地为基础,展现生产、耕种、收割、劳作等农业生产景象[1]。乡村景观作为人类生存智慧和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它的保护、延续与再生,对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乡村景观的独到特色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在城乡建设浪潮中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如何避免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在乡村环境建设中的重演?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解析乡村景观的特色与价值入手,着重探讨如何实现乡村景观的延续与再生。

一、乡村景观的特色与价值

(一)乡村景观的特色

相比于城市的拥塞与嘈杂,在大自然背景映衬下的广大乡村,仿佛是一首首田园诗,总能勾起人们美好的想象。那么,乡村之美究竟美在哪里?有何特色?这里,我们以景观设计为视角,从形态、意境、尺度、资源、文化等方面予以分析探讨。

1.乡村形态特色——活。广大乡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结构,生产中最核心的事件就是农作物种植。在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限定的情况之下,土地的肥沃与贫瘠、水资源、光热环境的丰歉都直接制约乡村的发展。因此,“逐地而居”和“逐水而居”就形成了乡村环境分布最为显著的结构特征[2]。乡村聚落随地势、地形或流水、道路方向,顺势延伸或环绕成线布局,形成带状空间、组团式空间、散点式空间等形态。建筑以祖先的居地为基准,自然向村落两翼延伸,布局多南北朝向,偶尔也有东西方向,有前后院、套院、侧院或无场院等形式,既以血缘为纽带,子孙繁衍、分家另户,又多比邻而居、彼此驰援,这样的差异和相互牵制使得建筑布局“自由散漫”。村内的道路多是由沿河滨水和建筑农田布置后留下的空间选择而成,显得“自由自在”。房屋、山峦、动植物、农田网络和水渠格局都顺应自然法则,实质上自由形态的背后,往往映射着一种复杂的秩序,包含风水观等等,这种和谐秩序是村民经历岁月风霜与自然抗衡、磨合的结果,乡村景观环境形态有着迥异于城市形态的活泼开阔之美。

2.乡村意境特色——幽。传统村落选址大都依山傍水,建筑精美,且外部空间开阔,阡陌纵横,农田形态随地形而丰富。单个村庄规模都不大,便于融入自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现的便是田园山水村落幽然生活的画卷。清晨,村庄上空缭绕的炊烟,日出、鸡鸣,锅瓢碗筷的撞击声,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干活的说话声,开阔的视野,放慢的生活节奏,心情得到彻底的放松,所有一切无不显现出农家生活的恬淡、幽静之美。

3.乡村尺度特色——小。传统乡村的营建多是人工为主,没有或者少有机械化的规模性营建,因此,一切都是以人的基本尺度为参照模式。乡村干道的小街,居住区的小巷,村边的小河、小桥,家里的小屋、小院,都被冠以“小”字,这种小是针对大城市街道、马路、高楼的小,是相对广阔无垠天空的小,是亲切怡人的小。“遇人侧身让,隔路拉家常”、“树下有屋,檐下栽竹”,这种交往空间的小,建筑尺度的小,使空间质感更突出,声音传递更有效,肢体语言更直接,少了机器科技等物质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状态更加亲密、质朴[3]。一切以人为标尺,道路宽度设置,房屋体量控制,生产、生活物件的大小尺寸都极有章法,没有城市里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一切空间也不会失度失真,造物理念蕴含大智慧。

4.乡村环境特色——野。乡村环境的形成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山花烂漫、金色田野,没有强烈的人工雕饰,往往野趣十足。乡土建筑选材都是采用自然材料和朴实的制作工艺,建筑基础用自然石材有机拼贴,屋梁是自然木材的榫卯结构,墙壁根据环境可以是生土、木材、竹子、泥灰、石灰等等,场地、街道地面用泥土、沙砾、自然石铺装。绿化则是就地取材,种植乡土树种,多种乔木,少用灌木,草坪都是泥土里的种子天然生长,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山墙等地进行绿化。河边不做人工驳岸,而是挺水植物、滨水植物和亲水植物自然形成群落。总体来说,种植种类有“生产化”的倾向,果实可以食用,树木用来做器具,绿化就是生活用品制作的材料和经济果林,本身就是最佳景观。与城市相比,朴实乡野的自然色彩更加贴近人性,自然色更显清爽、纯净,这就是乡村环境美的本质。

5.乡村资源特色——省。仇保兴在谈新农村建设时认为:“从消费方式来看,农村、农业是低成本、循环式的。在农村,废物大都能够得到利用。……在农村,过剩的食品和残渣都可以喂猪、喂牛,粪便又用来肥田,从而实现了循环经济。”[4]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按照循环农业的方式,80%都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处理。其中,农作物秸秆42%用于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30%用作燃料,8%用于加工原料,禽畜粪便用作肥料和新能源。随着当代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资源的利用率持续上升,正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6.乡村文化特色——纯。乡村之美,美在文化特色。乡村聚落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洗礼,打上了特有的文化烙印。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5]。乡村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无论是土墙茅草房,还是竹楼、木屋、土楼、碉楼,都包含了当地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安徽皖南西递宏村从选址上的风水理论到建筑上的营造工艺,以白墙黛瓦为素雅特色的民居建筑与自然恬淡的田园风光相映衬,更显淳朴的民俗风情。江西婺源乡村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砖雕、木雕、石雕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雕像记载了许多的历史故事,这些民间流传的吉祥图案与形式,记录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歌颂和热爱,承载的都是当地的传统文化[6]。保留完好的古老村落,一般都是以血缘家族形式为基本单位的聚族而居的群体,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方式使古老的村落凝聚了家族生活气息,宗族祭祀、祠堂、书院、牌坊,充满了宗族文化色彩。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这些宝贵的文化景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它的保护与再利用,对人类的进步和教育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乡村景观的价值

乡村因独有的特色魅力成为人们感受怀旧心情、释放生活情结、实现遗产留存、体验自然与文化的理想之地。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乡村生产的比较优势已然不在,务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村落的生长环境已经在大幅度的改变中,百姓向往追求现代秩序化的生活。面对此种状况,传统村落有必要保留吗?保留下来还有使用价值吗?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立体挖掘乡村景观的独特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人类文明起源于乡村,乡村历经沧桑演变,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丰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受重视的程度不足,其价值难以得到平等的认同。也许正因如此,乡村的建筑、民居、村庄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才得以完整保留。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乡土建筑满足为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功能实用,形式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文化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是生态文明的极高体现,是美丽中国、美好家园的智慧表达。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乡村自发形成了各地特有的传统习俗、乡规民约和宗教文化遗产,传递了传统生活的历史和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许多联想和新的启示。历史不再回流,新时代的构建都能在旧事物与文化传承中找到新的价值基因与符号,乡村环境在有形资产和无形文化的价值层面都值得保护和利用。

2.宜居生活价值。乡村生活是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典范。乡村生产劳作的亲身体验、新鲜健康的食品供应链以及舒适静谧的环境、自然朴实的气息等,所有这些正是乡村有别于都市之所在,乡村生活也因此才显得弥足珍贵。当前乡村生活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要想提升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里外共建”。所谓“里外共建”,即对“里”要改善房屋内部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做好地下综合网管建设;对“外”要保障路网便捷,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乡村图书馆、运动中心、民俗博物馆等等。通过“里外共建”,达到乡村宜居生活目标。在欧美,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后,城市乡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在乡村实施了大胆的人居模式探索,通过有序的整治,美丽的梯田、稻田、果园等优美的景观大大推动了乡村旅游和生态的发展,取得良性的循环。我国现实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远没有其他发达国家成熟,但人们有田园式的居住思想,加上有成熟的国际经验可供参照,只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完全有可能探索创造出既有乡村特色又符合当代人需要的新的理想居住模式。

3.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来说,乡村景观的美是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活美和文化艺术美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生态美是乡村中自然山川、河流、栽植、动物等自然物的美,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体现乡村环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既可以带来生活必需品,也可以使身在其中的人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和人生感悟。社会生活美是人居聚落生产生活所呈现的美,具体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也凝结在建筑、环境设施等物质产品中。物质文化是社会美的深层结构,构成了社会的本体存在,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文化艺术美则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和审美概括,是人们塑造环境美的实践和成果[7]。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活美和文化艺术美三者的融合,形成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乡村环境真善美的统一。

二、乡村景观特色的延续与再生

(一)乡村景观特色的延续重在引导

由于乡村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价值,怎么样延续它便成为不能不思考的课题。我们认为,乡村景观特色的延续重在引导。从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着手:

1.第一层面——统筹先导。统筹规划、思想先行,首先在统筹全局的战略上,规划村庄布点,统筹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建设,有计划地实行一镇一品,包括种植养殖特色村、旅游休闲特色村、文化保护村等。在建设整治方式上,多采用就地整治型,少数用扩建型,以最大程度地延续乡村景观的原生特色。空间的塑造上,采用抓点、线、面等结构性空间塑造为主的策略,以人文历史和乡土习俗为素材,有效组织节点、场地和街道布局。其次挖掘乡土特色文化符号,并与产业结构上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形象对应,形成每个自然村落独有的、有序的、规模化的视觉体验。最后充分考虑乡村快速发展的需要,预留休闲经济发展空间。乡村景观改造是一项持续性工作,需站在全面规划统筹的基础上,建章立制,形成长效。

2.第二层面——过程督导。过程督导是分段有步骤的监控。一是主要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以村民利益为根本,充分发挥村民自身的能动性。二是结合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特色,切实做好事件的过程督导。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有四个,即地形地势、生态环境、农业植物、传统建筑。乡村地势地形复杂,主导着整体的景观印象,不论传统耕作方式还是现代农业生产,都不能破坏整体格局。乡村的山水格局、巷道院落、沟渠护堤、果蔬野花都与乡村自然生态维持着一个非常和谐的平衡关系。在改造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应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不同生态模式,保护、协调、循环、再生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乡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以林、牧、副、渔业为辅。生产景观作为农村景观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化自然的第二自然。其中农作物是生产景观中起决定作用的审美元素,不可随意替换。景观植物设计在满足生产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设计,围绕田野、鱼塘、果林等边角空地进行合理化的种植和套种,利用自然的花草或花木装饰与大片的农作物形成对比,使农田色彩既和谐统一又有变化,让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乡村传统建筑,凸显地域风格和环境美学价值。著名环境美学专家、美国学者阿诺德·伯林特博士认为:“某些提出环境伦理和美学之间有内在关系的学者认为,环境中有关伦理价值基础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美学问题。”[8]1乡村景观的价值来源于亘古不变的审美,一旦失去乡村这最后的坚守,意味着一种美的消亡。三是材料和施工工艺的保持与传承。正确对待已拆建的材料,采用原材原做、原材新做的方式,就地回收,避免为赶进度大刀阔斧地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有利于节约成本,保持地方传统工艺,尊重场所的历史记忆,还能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3.第三层面——政策引导。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形成乡村产业的规模优势,最终使优秀的成果辐射到最大的乡村地区,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形成良效循环机制。对我国有较强借鉴意义的韩国“新村运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发展初期(一、二阶段),主要采用政府为农村修建基础设施之后,提出农民、渔民增加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使产业均有较快发展;在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主要由政府提出“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规划,将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要内容;第五阶段,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提供财政和技术,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从韩国“新村运动”的过程不难看出,国家政策引导在乡村环境改造的前、中期的支持力度。

4.第四层面——内力倡导。这里的“内力”是农村和农民的组织以及农民自身参与建设的自发动力。充分利用乡村贤能,采用“乡贤治乡”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农村发展初期在基础建设和后期管理方面的细节问题。日本的“町村改造战略”和“全综规划”经验可知:在环境改造之初,强调村民实际运作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村民自己组建的农业合作社构建发达而完善的乡村建设服务体系,能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韩国的“新村运动”也经历了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这样一个过程。德国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中,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组织,强化“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赋予村民更多的责任。综观各国实践,乡村环境整治要注重农村和农民的组织,激发村民自身参与,从前期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民间自发型”,更加注重建设活动的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从而形成“村民治村”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对乡村景观特色再生的设计

思考怎么样延续乡村景观特色,就必须同时思考怎么样实现乡村景观特色的再生,这是实现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必做的功课。乡村景观再生的设计需要运用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美学的综合观点,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后采用乡村原生态的语境特点和相关建设经验,总结提炼出具有乡村特点的朴实而有内涵的设计方法。

1.生态设计为前提。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与平衡是前提,积极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进行保护。乡村建设过程中,典型的手法是先修路,在决策开发道路规划项目时,可达性应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要产生大量交通的开发项目,应在靠近城镇或其他中心小城镇布置,并且能够提供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筑路的过程中免不了对沿线地形、植被的破坏,从而造成局部山体裸露、土石堆放滚落的现象,不同程度上会破坏沿线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植被固坡、岩体壁画等形式进行补救,在山谷溪流流经的地区以及野生动物栖息觅食经过的主要路线上,采取立体交叉的方式,设涵洞,保持生态走廊的延续[9]。在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所在区域和管理用地上,开发建设应强调低强度的土地开发和低密度的旅游活动,尽量减少对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情趣的人文景观,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规划布局设计节能型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引进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检测设备,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及时调整开发进程。

2.减法设计为原则。在美丽乡村前期改造中,有部分地方出现了延续城市景观改造中“推倒重来”的思路,热衷于各种工程与项目的堆砌,喜欢“穿衣带帽”的做法,美其名曰“锦上添花”,多数设计在做加法。不但村落都统一地“穿衣戴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现代建筑,而且在河流湖边建起不中不西的别墅洋房,视觉污染和环境生态破坏已经对乡村净土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根据美丽乡村内涵和概念的新方向,在具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无需移植其他地域的自然人文景点,也不一定必须引入高科技的、代表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项目,而应根据现有的资源特征,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创造时空差异、文化差异的感受[10]。只要强化地方的内涵特色,并做好各类必要的旅游接待服务软硬设施,顺其自然就能达到返璞归真的高品位体验与享受。

3.以退为进的开发策略。所谓以退为进,一是指在土地利用中不盲目扩张,保持乡村生态风景的纯净特性不受破坏;二是指在乡村及邻近区域内,去掉画蛇添足的人工建造物。这种以退为进的乡村开发战略是积极的储备,只有痛下决心大踏步“后退”,才能既维护乡村生态的原始风貌,又有利于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主题突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增加旅游容量,这就是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4.原生态的设计方法。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本来就是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原生态设计的概念是尽可能地利用大自然的风貌,减少人工的痕迹。这里的原生态设计主要是指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两个方面。物质类的原生态设计主要是依据乡村建设经验、建设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材料。非物质类的原生态设计则是要把乡村语境的宏观格局、中观要素最终落实到微观的材料中来实现。在乡村道路与河流廊道、聚落节点景观的设计中,采用自然的手法,无论空间高低、曲直、收放,都力求与环境协调。以就地取材为主,运用竹、木、枝、陶、古井、农具等为创作素材,在使用方法上进行创新。植物以乡土性、生态性、功能性、生产性为原则作为搭配选择的依据。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方法,用在此处恰如其分。乡村的借景是全方位的环绕式的,除了村庄背面的山水自然美景,还可以借前面的景,借田园风光、起伏的山岗、蜿蜒的溪流、葱郁的林木、绚烂的落日、袅袅的炊烟,借一切传统的带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农村聚落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

三、结语

在乡村整合与重构的关键时期,乡村景观特色保护与延续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乡村居民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各界对城乡协调发展意义认识的提高,再加上政府意志的引导,都指明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应善于因村而异挖掘乡村特色,认识到这些特色的价值,并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形成长效的运行模式,实现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1]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

[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高世华,陈清錾.村庄环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为例[M]//乡村规划建设: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模式?——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新农村建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10/content_6509369.htm.

[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6]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5.

[8]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闫晓春.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

[10]刘滨谊.自然原始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新疆喀纳斯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