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贵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罗素的政治哲学旨在促进人性的充分发展,使人获得自由和幸福,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的图景里,每个人拥有充分的自由,人与人的关系是友善团结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团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以合作、和平为主旨的,整个人类世界充满爱和生机、希望和幸福。为此,他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一系列政治理论主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罗素的政治哲学理论明确以人为目的,从而使他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特色;他的整个政治哲学理论大厦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具有重视本能的非理性主义特色;他的政治理想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自由,使其政治哲学具有显著的自由主义特色;在改造社会的方案上,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倡导基尔特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他的政治理论强调非暴力和消除战争,倡导世界和平,从而具有浓厚的和平主义特色。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对它的解释有多种,比较权威的有两种。《哲学百科全书》中认为人道主义是“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1]73。在《苏联大百科全书》里,认为“它是一种体系,它承认人的价值、自由与权力”[2]125。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把人道主义理解为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倡导关爱人、尊重人的一种世界观。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要突出人的地位、人的目的、人的价值。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反对封建专制,提出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的要求。一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虽然罗素的思想深受资产阶级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痛恨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社会主义社会,因而有学者认为他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者。
其实,严格地说,罗素的人道主义既有资本主义色彩也具有社会主义色彩。他的政治哲学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一系列的主张中都体现了以人为目的的根本原则,始终把人的自由和幸福视为终极价值目标。他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表达了对压制人性自由的权力专横和残酷战争的痛恨,同时表达了对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罗素的政治哲学说到底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世界,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在于鼓励人的创造性潜能,抑制人的独占性欲望,让人性本能获得自由发展。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他认为国家或政府只是保证人自由的手段,只有人才是目的。可见,人的地位在其理论中置于至高的位置。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这一点上,罗素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保持了一致,认为政治理想就是有关个人生活的理想,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点罗素与之不同,他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其人道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他认为私有财产是罪恶的根源,财产私有制会激发人的占有性冲动,而这种占有性冲动是导致人们不幸的根本原因,因而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罗素的人道主义还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他的人道主义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把人看作自然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道主义可以超越时代性和阶级性。因此,他主张温和渐进的制度改良方式,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这使其理论不能切合实际。
非理性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在伦理学中流传也比较广泛,一般指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主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创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他在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建立了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尼采继而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强力意志,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一种贪婪欲望和创造本能,这种强力意志即“权力意志”是估量一切价值和确立新价值的标准,以人的意志取代上帝,从而彻底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突出了非理性主义主张。罗素从人性的欲望出发来确立价值,显然受到叔本华等人的影响。他的非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哲学的基础理论——人性论和价值学说上,他认为,冲动和愿望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而愿望不过是“披着外衣的冲动”,因而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主要来自人的本能冲动。罗素的非理性倾向也与休谟关于激情本能的思想密切相关,他非常赞赏休谟的那句名言“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而且只应该是激情的奴隶”。人的同情、恐惧、爱、欲望等都来源于人天性中的本能,关于事物的价值也是人的本能欲望所赋予的,在罗素看来价值就是人情感的表达。他所指出的政治上的重要欲望比如贪婪、好斗、虚荣、权力欲等都是体现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虽然他也指出冲动包含有破坏性的有害冲动,但是他又认为有冲动比没有冲动要好,缺乏冲动就没有生命活力,意味着死亡,而且破坏性冲动也可以引导到生命和发展的轨道上来,可以把不良冲动变为有益冲动。总之,生命离不开自然的本能冲动,否则生活总是为了理性目的和愿望,而压抑本能冲动,人的生命之树就会枯竭。
罗素的理想政治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促进个人自由、个性的解放。他痛恨所有专制和独裁政治,反对权力的专横,因为权力的专横使大多数人的人性本能受到压制。他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模式是民主政治,民主社会才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的社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和冲动是人们自由和幸福的条件,“社会必须给人以充分自由,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的自由与发展,就是人的欲望和冲动的自由涌动”[3]。一切社会制度对人性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他认为良好政治制度的重要目标就是保持造成个性的本能冲动,充分发挥个人本能的活力和快乐。关于自由的限度,是由人的欲望来决定的,自由的底线要优先满足人对必需品的满足,以法制和教育来改变人性中的占有冲动而防止一个人为满足自己的自由欲望而干预他人的自由。罗素把各种社会问题和制度的各种弊端看作是本能冲动引起的,甚至把战争的产生也归于人本能的冲动。由此想方设法要从改造人性心理着手,消除不良冲动带来的破坏。由上所述,罗素政治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特色。正是这种非理性主义倾向,使他看到现实社会人们的不幸,揭露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严重压抑人性的罪恶,提出必须改变这个制度,建构一个理想社会。
一般认为霍布斯与斯宾若莎是近代自由主义的先驱,他们提出了自由主义的若干理念。而洛克作为第一个自由主义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系统的自由主义理论。19世纪,主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代表有德国的洪堡,法国的贡斯当、托克维尔,英国的约翰·密尔等人。从总体来看,自由主义所具有的特征大致可从我国学者李强的专著《自由主义》中指出的自由主义原则中得到概括。其一,强调自由。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传统的自由概念属于伯林的消极自由含义,也就是霍布斯、密尔等所主张的自由,是个人行为不受外界干预的状态,人们可以不受他人制约的发表言论、信仰自由、婚姻自主等等。政府应保障人们免于他人干涉的自由,同时也要避免政府本身对人们自由的威胁,依据法律限制政府的权限及行为方式,规定个人的行为界限。自由不是绝对自由而是有限度的,必须是法律规定和制约的自由。其二,坚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坚持个人至上的观点,把个人主义作为基础和出发点。霍布斯、洛克、密尔、罗尔斯等人都坚持个人主义原则,强调个体的权利、价值、尊严和利益。自由主义者大都主张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而不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个人的简单的集合体。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4]155。其三,主张平等。自由主义认为所有个体都具有同等的权利、价值、尊严和利益,因而维护平等原则,尤其强调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美国学者萨皮罗指出“平等是自由主义的另一条基本原则。自由主义宣布所有人一律平等。当然,不应忘记,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有同样的能力、同样的道德理解力或同样的个人魅力。它的含义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有同等的权利,有权享受同等的公民自由”[5]10。自由主义注重权利和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承认实质上的平等。其四,倡导民主。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就是民主主义者,认为民主是保障个人自由最有效的制度,因而民主对于自由具有工具性价值。民主制度使人民享有选举权并参与政治生活,让人民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从而确保政府保障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私利。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或独裁,以及权力的滥用。其五,有限政府和法治原则。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个人某些基本权利,主张有限政府,要求国家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认为国家除了保护个人权利还应提供社会性服务,发挥维护一定程度社会正义的职能。法治原则落实到政治上就是宪政,也就是将政治权力置于宪法的制约下,有效抵制绝对权力,采取分权的手段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罗素的政治哲学体现了以上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因而具有显著的自由主义特色。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说明:(1)罗素认为自由是最高的善,是最高的价值目标,他的理想政治目的在于个人的自由。关于自由的定义,他继承了霍布斯、密尔等人的主张,认为自由是免于外界的干预,并指出自由不是任性的,而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2)罗素的个人主义以他的逻辑原子论为基础,认为个人其实就和莱布尼茨的单子一样。他主张理想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是个人的自由发展,理想社会的组织应该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利益。罗素的个人主义还和密尔一样强调个性,重视个人的创造性,尊重个人价值。密尔认为充分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罗素也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如果过于强调社会控制就会窒息人的创造性,导致社会停滞。由此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教育理论中总是争取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解放。(3)平等是罗素自由主义所内含的原则。他认为在现代民主社会里平等意味着公平,但是在现实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谈不上平等的。他所说的“正义”,指的是承认全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他也认为不存在实质的平等,把平等定义为“引起嫉妒最少的安排”[6]226;他认为理想社会的重建,要消除权力和财富上的分配不公,尽可能实现权力和经济上的公正。(4)罗素崇尚民主,认为民主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民主能限制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预,保证多数人的利益和自由。他在《权力论》里阐述了民主相比其他政体的各种好处,极力批判专制或独裁政治,认为现代政治的发展唯有坚持民主的道路,才能使社会趋向文明,确保人们的自由和福祉。(5)罗素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既有必要保留国家,但也要限制国家权力以免伤害自由。他对国家权力存在格外的顾忌,认为必须反对权力集中、防止资本家和官僚大权独揽,他主张加强亚群体的民主自治,可以避免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分权思想,同时也坚持法治原则,表达了其宪政思想。
19世纪晚期的英国,开始出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潮,费边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一种。费边社会主义主张以渐进的改良方式来改造社会,以促进社会公正。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反对暴力革命的激进方式,采取温和的方式改良社会。罗素曾经在“费边社会主义者”工党领袖韦伯夫妇创建的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当教师,因而他受到费边主义的影响,后来他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沿着费边主义道路而发展的。罗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实质,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压迫、对人的个性摧残、自由的压制都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私有制度,尤其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不公,而现有的制度大都建立在财富和权力的基础上,使得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不幸之中。只有改变这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改变广大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他认为改造现实社会、构建理想社会的方案就是实施基尔特社会主义。这一主张使得他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既有基尔特社会主义特征,也含有费边社会主义的特点。然而,他并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阵营,他批判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暴力革命方式,而主张采取渐进主义的温和改良方式,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
罗素不是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而是倾向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他与一般自由主义者相比,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财产的态度。一般自由主义者维护私有财产,而罗素认为财产和权力一样邪恶,财产私人占有是导致罪恶的根源,所以只有消除财产私有制,倡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广大劳动者才可能有自由和幸福的希望。“故欲改造欧美社会,必须将个人所占有之权力财力,交还于公众,社会才有新的希望”[7]3。罗素认为在人追求财产的过程中鼓励了人性中占有性的冲动,而坏的事情大都是从占有性冲动而产生的,占有冲动必然带来争斗。欧美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实业发达,但人们未必幸福。“因为欧美因实业发达而生出种种流弊,其中最忧的,便是使个人的天性,处处受拘束,处处受刺激,这都是产业之不良的结果”[7]3。由此,他还就中国当时的状况认为中国不应步欧美的后尘,而应该由同业工会的组织来自谋发展,也就是无论欧美国家还是中国社会都应该按照他所倡导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方案来改造社会。在政治方面,实行国家的议会与基尔特的代表大会联合治理模式,他指出:“有许多事情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按各行业和各地区去完成。这是工团主义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思想。”[8]43但是工团主义意欲取消国家是罗素不能接受的。罗素要保留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作为仲裁机构,但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尤其是劳动生产者工人的利益。现实证明罗素的想法过于天真,国家不可能是中立的,它只能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经济方面,罗素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限制资本主义的范围,逐渐达到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由整个社会持有土地、资本等所有权,把管理权交给生产者选出来的工人代表,让劳动者来管理产业,让企业工厂等实行自治。罗素希望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所有制的改变,逐步达到取消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工人阶级要取得管理权不经过暴力斗争是不大可能的,而且他又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包容资本主义,在理论上显得不彻底。这些主张虽然过于理想化,也有些模糊性,但还是具有社会主义思潮的特点,只能说罗素还是一个“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如丁子江所指“从理论上说,是‘不清晰精确的’,而不像他自己的哲学方法所追求的那样”[9]138。
和平主义,反对战争或暴力的一切形式,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消除战争或暴力,追求在国家内部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建立持久和平关系的一种思潮。19世纪,近代和平主义开始兴盛。和平主义者谴责一切战争和暴力,认为战争和暴力都是非道德的,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战争。和平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和平主义者提出废除武装,反对暴力革命,维护国内和平。罗素也是如此,响应了这一主张。当然,无产阶级是不会答应放弃暴力革命、解除武装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平主义者对反法西斯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了战后反对核军备竞赛和战争威胁的和平运动。在此期间,罗素作为和平主义者表现尤为突出。
罗素一生的奋斗理想就是要为人类创建一个由知识引导、让爱和希望充实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罗素感到震惊,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非常残酷,而且人们对战争的集体狂热也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为此,他开始分析引起战争的根源,并想办法消除战争,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和平主义的事业中去。在他的政治哲学理论中,他对人与人的冲突,以及国家之间的对抗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并专门阐述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他从人性论的角度揭示了人们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并深入分析了决定战争的人性因素。罗素认为人们之间的矛盾在于欲望的冲突,从而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团利益(国家利益)之间不和谐。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来自于冲动和愿望,罗素将冲动分为占有性冲动和创造性冲动。“占有性冲动表现为追求私人财产,攫取权力,进行武力的掠夺和侵略,扼杀人的创造性以及投入疯狂的竞争等等”[10]。“创造性冲动则表现为诸如知识、艺术、爱、创造一类的东西,它能促进人自身的完善,推动社会的进程”[10]。可见,创造性冲动是有利于社会的,它是爱的源泉,是友善、团结、合作的动力。
要避免暴力和战争,实现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在罗素看来,首先,应该尽力把占有性冲动引导到创造性冲动上来。由此罗素认为关键要通过制度和教育改造人性,社会制度的改造要有利于人们抑制或引导人性的占有性冲动到有利的事情上,鼓励人性中的创造性冲动的发展。教育也必须为激发人类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维持人的创造性冲动而努力。其次,要抑制相互冲突的欲望和冲动,发展可共存的欲望和冲动。冲突的欲望和冲动会导致人们之间的恐惧和残杀,给人类带来痛苦和不幸,很多人的欲望因此反而得不到满足,那就是恶;而可共存的欲望和冲动则会使人们之间相互合作、彼此尊重,造就人类的爱和幸福,人们的欲望大都能得到满足,那就是善,而且是普遍的善。人们的任务就是寻求这种普遍善的出路,依靠外界的权威来协调人们的欲望冲突,方能带来人类和平与社会进步。再次,也就是要使个人的欲望扩展,从而突破个人自我、国家、民族的界限,追求普遍的善就是维护全人类的利益,满足大多数的欲望,才有希望实现世界永久和平。
显而易见,罗素是从人性角度探讨人类的和平之路。由此,针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罗素认为那些导致战争和暴力活动的人性因素作为主要因素需要改造,这主要是通过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良好的教育来实现。罗素认为要进行社会改造:首先,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是关键,“我相信,废除土地和资本私有制是实现世界和平十分必要的一步”[11]198。然而,罗素还是坚持了渐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方案,他倡导的是基尔特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其次,罗素主张协调人们之间的欲望冲突,倡导在法制范围内的自由,强调政府权力的保障作用,其实也就是用政府权力的威慑去防止暴力行为。他并不主张政府使用暴力来制服暴力,而只是希望政府权力停留在发挥威慑力的效力上,万不得已才使用暴力来防止更大的恶。再次,在国际关系上,他强调消除战争的威胁和制止强权霸权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途径。他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提出了创建“世界国家”、建立国际联盟、裁军、缓和东西方紧张局势、放弃核武器等等倡议。在实践上,罗素还身体力行,成为积极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的著名社会活动家,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综上所述,罗素政治哲学理论的特色主要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罗素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其实在他其他理论中都得到了展现,非理性主要是对人性的肯定,自由主义追求的是人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追求是人的福祉,和平主义是为了人的安全和自由,它们都是以“人”为目的;其他理论倾向大都是以非理性的人性为起点和归宿,文中各个特色的论述基本是沿着人性的逻辑而展开;自由主义是罗素政治哲学的主要特色,其他理论特色都离不开围绕追求自由的价值,人道主义、非理性主义、社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无一不是关注人的自由目标;社会主义特色是罗素社会改造的核心部分,其中必然内含人性改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强调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问题;和平主义特色,体现的是罗素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强调人类的自由和安全,因而也包含了其他理论特色的旨意。可见,这些理论特色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内在关联,使得罗素的整个政治哲学理论浑然一体,在逻辑上自洽而能够自圆其说。当然,罗素的政治哲学还具有其他的特色,除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主要方面外,还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方面的特色,可见罗素并不专属一家,他善于吸取各种理论的优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1]瓦尔科夫.哲学百科全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2]普罗霍洛夫.苏联大百科全书[M].莫斯科: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78.
[3]刘卓红,林俊凤.评罗素道德哲学的理论特色[J].广东社会科学,1996,(1).
[4]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J.Salwyn Schapiro.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M].Princeton:DVan Nostrand Co.,1958.
[6]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袁刚,孙家祥,任丙强.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罗素.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丁子江.罗素——所有哲学的哲学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0]肖巍.罗素伦理思想评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5).
[11]罗素.罗素自述[M].黄忠晶,编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