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73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东亚区域分工体系探究——评《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效应研究》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100732)
东亚生产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以价值链分工为基础的区域分工体系。湖北大学喻春娇教授的专著《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效应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对这一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该著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背景,系统研究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内涵、形成的驱动因素及其运行的主要特征,并重点解析了中国在该新型分工体系中的分工效应。
该著紧紧结合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东亚生产网络这一新型分工体系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运行特征来展开研究,对中国所获得的分工效应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中间品、最终产品贸易等宏观层面的分析,而且还深入到微观企业层面,研究视角十分新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东亚跨国生产网络这一前沿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
该著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从空间层面、主体维度、交易主体、治理类型以及产业层面等方面解析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内涵。在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一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这种新型分工模式可能导致的分工效应进行理论解析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衡量中国参与东亚生产网络这种新型分工体系的静态分工(贸易)利益指标——净附加值指标,以此衡量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后归属于中国的直接的贸易(分工)利益,即静态分工效应。相对于传统的贸易顺差等指标而言,这种贸易利益指标能够更加客观地体现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分工)利益。此外,中国参与东亚生产网络这种新型分工体系所获得的动态分工效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就业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以及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效应,等等。为了深入论证这些动态效应,该著不仅采用计量模型从宏观角度验证了上述动态效应,还采用特定案例从微观角度进行了验证,这些都体现了其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从论证方法来看,该著根据不同内容的研究目的,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归纳、计量检验、个案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互为补充,总体考察与个案剖析连成一体。首先,本书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国际分工宏观视角和跨国公司微观视角对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分工效应进行理论解析,突破了传统上仅仅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考察这一问题的局限。其次,该著在数据挖掘和整理方面非常注重行业细分数据的挖掘,增强了分析的科学性。由于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流动是构成东亚生产网络运行的基本内容,本书在借鉴前人关于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的界定方法的基础上,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搜集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数据,并按照中国工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行业匹配和集结整理,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关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及分工效应的分析。基于行业细分数据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上仅仅运用总量数据进行分析的局限;最后,基于台湾PC制造业生产网络的个案分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仅从宏观层面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和贸易数据总体考察中国所获得的分工效应的不足。总之,多种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该著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总的来说,该著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体系的运行特征和发展机制,而且有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中国参与此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所在,对于决策部门探讨如何通过外贸战略以及贸易与投资政策的调整,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决策部门制定加强亚太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相关政策,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