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借教育产业化的东风,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和再分配,一大批中等职业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员。但是时空流转,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正由粗放扩张型向平衡型过渡,经济“新常态”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已经辐射到社会生活各个环节。作为培养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势必也要与时俱进,做出自身的调整和改变。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例,人工成本逐年升高,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更落后的地区转移,野蛮生长的代工期已悄然远去,取而代之并与日俱增的是对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要自省其身,逐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更好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由于人口增长持续放缓,适龄学生总量逐年下降,导致招生形势日趋严峻。《2015 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江苏省考生自2009 年以来正在以每年约两万人的数量递减,这个趋势将持续至2018 年。生源下降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考生争夺战已经鸣锣开始,且将愈演愈烈。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才是确保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必须加速内涵建设,深修内功持续挖潜,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诉求。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常州轻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建于1988 年,前期为产品造型专业,后来衍生出广告设计、环艺等其他专业,形成了一定体量的专业群构架。随着学院升格转为高职,通过专业整合于2009 年建立艺术设计系,下设六个专业,每年招收学生360 人左右,在常州地区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艺术类扩招,常州地区其他几所高职院校也开始招收艺术类学生,并建系设院,凭借所在院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常州轻工原有办学较早的优势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反而成为快速发展的包袱,凸显诸多问题。首先,专业投入少,加速慢。由于常州轻工是老牌工科院校,为强化其本身轻工业特色,资源多向拳头院系和专业倾斜,而对艺术设计专业投入相对较少,硬件水平较为落后。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常州轻工是从中专校升格而来,许多师资都源于老中专衣钵,且近一半教师非对口专业出身,师资整体水平维持基本教学尚可,但是参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以及研发和校企合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其他高职院校是新办艺术专业,大量招兵买马扩充高质量师资队伍,而常州轻工由于师生比和编制的限制,人才的引进只能是小修小补,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素质无法与其他院校同日而语。再次,由于专业成立较早,衍生出很多相关的专业方向,但是专业间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且相互间没有梯度和层次,拳头专业缺少特色,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导致就业压力大,社会美誉度下降进而又反作用于招生,临近非良性循环边缘。因此,必须推出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
针对常州轻工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院的整体部署和规划,借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东风,艺术设计作为创意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机。笔者为实现二次创业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理顺教育管理思路是专业加速发展的保障。首先,争取自主管理。落实并规范二级管理制度,破除隐形大锅饭的捆绑,是增加活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实现“专业化”管理。建设一支高职称、艺术专业出身的专家型管理团队,拒绝外行领导内行。使党政联席会议常态化,减少观念上的歧义和内耗。第三,实行分工管理。确立教学、学工两条主线,管理不是管理文件,不是管理桌椅,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学生中,针对高职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学情,将宏观的设计落实到微观层面。第四,倡导全员管理。从领导到普通教工,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系部的发展,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强化教研室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畅通反馈渠道。最后,实现科技管理。利用网络新媒体、微平台等,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和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2.师资建设是促进专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下,教师亦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若没有开阔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是难于立足的。引进新鲜血液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优秀教师,开展特色公开课、说课、微课、教学技能比赛,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互动。实行末位裁汰转岗制,客观上督促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给“仲永”们以警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每个厮守三尺讲台教师内心的呼唤,适当地走出去开开眼界,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国家级、省级骨干培训基础上,努力争取外出培训机会,送老师出校门、出省门、出国门去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以及专项技能。最后,师德师风建设要常抓不懈,不可有稍许怠慢,培育品德好、能力强的教师精品,拒绝品德低、能力强的教师危险品。
3.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是专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求。当下,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包括艺术设计专业在内的高职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初级实践技能,良好的自身综合素质才是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需要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弱、个人表达欲望强但自律性较差的特点,枯燥的常规宣讲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更多的内容需通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和互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另外,对现代劳动者进行德育是十分必要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长远发展,是当代职场人的基本操守。
4.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是专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常州轻工艺术系的重点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房地产业近一两年出现持续放缓的迹象,但是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来看,环艺设计在脱离家庭装修的小圈后,仍在软装、工装、展会设计等方向上有突破的空间和余地,在今后若干年依然是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品牌专业是促进院系办学出特色的关键,要加强专业的整合度,引入新项目刺激教与学的互动,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方式促进知识点的更新和积累,加强教材建设,以参加各项赛事为推手,提升教学成果量化、固化的水平,进而构建系列的优质教学资源。
5.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职能所在。以往艺术设计的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流于形式、概念性者居多,缺少深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上缺少教育的服务意识。面对社会经济大潮一轮又一轮的洗礼,适时加速教学单位转变身份属性,促进教学平台向服务型平台转型,实现与一线生产单位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吸引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出计献策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确保学有所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核心目的是寻求一个让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的平衡点,以求得更好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可能性。
转型必将有阵痛,革新必然碰到阻力。教育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时俱进是必然要求,故步自封只能被社会所淘汰。适时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方式,以便在经济“新常态”语境下谋求积极融入。
[1]2015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2015.
[2]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N].中国教育报,2015-3-19,第9 版.
[3]2014、2015 麦克斯人才质量调查报告[M].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