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莲
教育论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优化策略探析
秦秀莲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社会责任感的优化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责任意识;策略
社会责任感是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群体或者成员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使命的自律观念和人格素质。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伦理态度,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思想与行为的相互耦合,是道德、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社会责任感的优化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目标。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主流是好的,基本上都能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奉献祖国;相互帮助、服务社会、热心公益;心系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具有众志成城的民族团结意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国家经济转型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缺乏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甚至以享乐主义自我标榜堕落腐化,严重影响高校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给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一)缺失社会责任
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源于人类需求满足与经济理性,但是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公民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独立、自主、平等、权利和功利等价值理念逐渐盛行,许多高校大学生逐渐将精力倾注于现实利益,更关注个人利益最大化。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显偏向个人或小群体利益,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根据张彬熏的调查,“当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高达70%的同学选择只有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才会去考虑和维护集体、国家利益;仅有15%的受访学生表示强烈渴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部分大学生只考虑自己权利和利益,不尽义务和责任,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甚至对个人偏好和个人利益呈现出过度敏感、情绪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从而造成其严重缺乏生存意义和价值。
(二)忽视社会理想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现代理想教育观念塑造下,当代大学生是富于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有为一代,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改变命运,有所作为。但是,部分大学生却仅仅局限于个人梦想的实现,却使得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隔离。不可否认的是,此种状况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应试性、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恶果。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过于遥不可及和缥缈,而个人理想才是最现实和真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开始忧虑自己的就业和前途,他们更加愿意学习与自己就业和利益相关的技能,而忽略道德素质的培育。“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4]
(三)欠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包括规范与德性品质两层内涵,它与法律法规共同成为维护公共交往协调有序的必要手段”。[5]不管是规范意义的社会公德,还是价值意义的社会公德都是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基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欠缺,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举止粗俗、浪费财物与失信于人等,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周润娟等通过实证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与环境保护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大学生都比较认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但落实到行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很少学生会”。[6]可见,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环境保护方面严重落后,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参与方面需要不断提升。
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探其根源,既有个人的因素,又有社会环境的作用;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教育的欠缺。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首先表现在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高等院校的存在价值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某种谋生工具和手段,目的是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因此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特别强调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锻造,忽略甚至将通识课程弃之如敝屣。尽管毕业生掌握了较多的实用技能,但是由于人文素质的欠缺,导致其缺乏分享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表现在西方思想的侵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各个层面的交流逐渐从经济层面过渡到承载价值理念的文化交流,导致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想观念迅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辨识能力,推崇权利至上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从而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表现在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管理制度运转依旧不完善,团团伙伙、搞权钱交易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导致社会上诸多不良行为和风气严重影响和冲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方式依旧是填鸭式,重知识的灌输而轻思想的引导,忽视学生的核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者。其次,责任教育学科建设滞后。当前高校的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囊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内,缺乏单独的、具有独立体系的责任教育课程体系。另外,当前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普遍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匮乏,导致社会责任教育不能内化和提升教育主体的基本素质。
(三)家庭教育的因素
首先表现在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育儿成本的制约,家庭结构基本成倒金字塔结构。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将情感、希望和金钱等都向子女严重倾斜,视为家庭的运动“轴心”,对子女思维方式缺乏引导,对子女的行为方式过于纵容。在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子女逐渐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毫无条件地直接转嫁给其他家庭成员,最终子女形成强权利感而弱义务感的失衡人。其次表现在双亲恶习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时,有必要提高双亲的社会责任感。
(四)自我认知的限制
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基本以校园为主,他们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处于初期阶段,基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加上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遇到各种社会问题时,不能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和对待,容易走极端,常常陷入缺乏理想和激情的状态,丧失生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其只知道学习与考试,而大学大量的空闲时间促使其无法找到其明确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滋生了严重的空虚感,只好通过网络游戏和小说等方式帮助其打发时间。这都使得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其人生目标和社会使命,没有强大的社会理想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从而导致其缺乏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动力。
(一)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打上社会的印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也必然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由此,形成一种崇尚责任和有责任担当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现实所需。而这一环境形成的根本就是必须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因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要以社会道德环境作支持,积极向上和发展良好社会道德环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及责任能力的培养,又推进国家公民道德体系建设,为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添砖加瓦。为此,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切入点,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规范社会秩序,用法律惩罚社会中因缺失责任而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在责任感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强化社会道德环境建设人人有责的观念,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责任行为。
(二)更新高校责任感教育理念
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将高等院校的责任教育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改变责任教育只重形式而不重效果的基本现状。一方面责任感教育要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全过程。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简单认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思想教育应该由公共思政理论课负责,而其他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不需要承担该任务。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培养是整个高校的教育责任,各个学科都应肩负教育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责任感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要规范,要用价值观对公民个人行为的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责任行为,这样既与当前主流思想保持一致,同时也增强了和大学生沟通的有效性。
(三)积极引导家庭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最密切的环境,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基础场域。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很多父母受传统实用主义的影响,过多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代为所办,较少让孩子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专业技术和学习成绩,而缺少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与感受。这也造成部分大学生毕业走入社会,难以顺利融入社会关系中,无法得到社会的肯定。因此家庭教育一方面要摒弃原有错误认知,注重孩子责任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美满而温馨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爱满于心、情寓于言,散发正能量,对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式关系,与他们真诚沟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意识。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8]可见,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除了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其自身的认知意识和认知水平也尤为重要。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首先要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大学生要正确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及个性特点,才能在自我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力,逐渐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自我认知水平还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认识到主动而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实现的,躲避社会责任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不具备社会价值的,没有社会价值也就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
[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张彬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8-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4]胡云,甘红平.论红色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05):75.
[5]张建英,罗承选.当前中国社会公德:问题与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04):110.
[6]周润娟等.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35.
[7]任凤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01):147.
责任编辑:贺正
G645
:A
:167-6531(2015)24-0103-03
秦秀莲/ 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助教,硕士(河南驻马店4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