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路径和策略探索
——高校外语教育新方向

2015-03-19 12:44孙渝红舒莉杜玲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国际化

孙渝红 舒莉 杜玲

(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重庆401311)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路径和策略探索
——高校外语教育新方向

孙渝红 舒莉 杜玲

(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重庆401311)

全人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各地中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后高校的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出路,在高校外语教育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人教育;国际化素质;外语教育

近年来各地中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不仅对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带来震动,也对中学后的外语教育带来了冲击,在中高考政策变动的大方向下,历时多年的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或者大学英语教育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高等院校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应该说,经过中学阶段洗礼的学生们已具备较高的外语语言技能,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的外语教育是否继续下去?如何调整外语课程与专业发展、高考以后的大学外语课程何去何从?经过多年语言技能培训的老师们如何适应这一变革?我国的中学后外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了以培养国际化素质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但按照传统的外语教育,“重外语技能训练,轻全球思维培养”“重跨文化交流形式,轻交流质量”“重出国学习,轻校本国际化”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国际化素质培养目标显得狭隘,实际上,国际化素质培育归根到底是为塑造“全”人服务。全人教育的理念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化素质的培养目标和途径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全人教育主张以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出发点,主张任何教育不以一种工具性为目的,而是要塑造并健全人格修养,理性全面思考并观察外部世界。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关照下,以高校外语教育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质,推进教育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其基本主张

全人教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盛行,直接贯穿了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理论背景,更有其充满变迁、叛逆和动荡的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片面追求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重理轻文的思想普遍存在,追求速度和效益使得教育质量滑坡。专业教育在产业社会价值观的支配下,呈现出高度片面化、教育制式化、机械化和割裂化的倾向。教育以有用性和增加生产力为核心价值取向,将人“物化”,忽视人的主体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因此,当以反主流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文化反叛浪潮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无限制扩张提出严峻挑战之时,一些激进的教育家也向工业化时代的“病态”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判。

全人教育的主要倡导者隆·米勒(R.Miller)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过分追求效率、精确和程序化,张扬理性力量,忽视了人的主观兴趣和潜能。“过度专业细分的教育也导致了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窄化,业已失去了终极目标与意义的追寻,导致培养的往往是‘半’人,丧失了其培养‘人’的本真目的”。70年代末,隆·米勒为首的激进教育家们构建了以“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框架,逐步形成“全人教育”的总体脉络。在他们看来,培养全人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1](20)教育不仅是一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现并发展人的潜质,培养学生具备完全健康的人,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企业培养员工,还应注重人的全方位发展,即在德、智、体等方面,尤其在精神、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健全和发展。

全人教育思想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全球眼光和完整人格的人,其核心在于教育目标、学习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根本转变,它充分尊重人发展的潜在可能,充分尊重人全面素质培育的现实性。

二、全人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世界文化在相互冲突和渗透中不断发展。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与外界进行交流、碰撞以寻求出路成为个人发展的诉求,培养会外语、有视野、有理想、有责任的国际化人才迫在眉睫。作为了解世界语言与文化的人文学科,高校外语教育中融入国际化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

就外语教育而言,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入将淡化高校外语教育目标中的工具性、功利性取向,强化其人文性取向,使学习者朝着“全人”的方向发展。长久以来,外语课程目标的设定以社会主体需求为参照,较少考虑学习者个体的兴趣要求。由于现实存在的以就业、留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包括外语专业类院校在内的高校外语教育的目标仍然以学习语言技巧为主要目的。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外语教育目标的设定将主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强调语言、思想、人格、情感并重的培养目标,重视外语课程人文性、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属性,着眼拓宽学习者国际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其次,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入使我们以“整合”的思维,反思外语教育过程中“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课程话语背后隐藏的西方价值体系,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自身的汉语文化意识,积极建构、传播中国本土文化,即培养本土情怀。过去,按照外语习得理论,外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流、表达时,需要刻意以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来主导语言,从目的语的价值观体系来解释外语文本。中国数以亿计的外语学习者在中国的语境中学习外语,既然难以全然地以西方的文化视角来表达目的语的思想,何不以中华文化承载人的身份,学会准确地使用外语来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传达中国的本土文化。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国际化人才之必须。

同时,全人教育理念关照下的高校外语教育将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转变教学内容。超越孤立的词汇、语法知识学习,强调语言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话和体验;创设真实“外语”情境,让学员在参与实实在在的文化项目中,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英语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史、哲、艺、法等人文科学知识的认知,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打破学科界限,紧密结合其他人文学科和专业学科,以外语语言和文化为主线,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构建学生的国际知识结构,拓宽其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传播意识。

全人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它为当前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出路,为促进高校外语课程转型和定位指明了方向,为准确把握外语教育中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国际化素质培育的价值追求

国际化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一个重要方面。解析国际化素质的内涵,明确培育的价值追求,在基础教育面临转型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国际化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开发的意识和情怀,即拓展国际视野,对世界局势和国际问题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对多元世界和异域文化具备包容理解的能力。知识、能力、意识和素养等因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国际化素质的培育目标应该从单纯的素质教育提升到对“人”的培养。

一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理念。培育学生的国际化素质是全球化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存在不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追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2]96让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应具有关注世界发展新动向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具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与职业的挑战,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要确立整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国际化素质是“知识、思维、胸怀和能力”的集合体,因此国际化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各因素的均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具有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素养。

三是要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思维训练替代知识的灌输,历练学生的智慧,引导学习者在新课程学习中,在校内外的各种有形和网络资源中,发现不同知识体系在根基上的差异,审视中西方文化异同,从而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增强中国文化的表达力。

四是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紧紧围绕“人”的理念,让学生到充满挑战、富有趣味的跨文化体验活动中去探究、去思考、去创造、去理解。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开拓意识,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路径和策略

当前,外语教育课程正面临新的战略转型与发展期,全人教育理论可以提供一种路径和方向,这更加契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依循全人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外语教育中的国际化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拓展国际视野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要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轻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不断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富有理解力,以国际的眼光来对待世界。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是一种世界情怀,培养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对人、对事。拓展国际视野可以培养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促进国际合作,这是在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国际性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国际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在国际交往中自主交流,完成使命”[3]58。

培养大学生具备一种世界情怀就是培养他们拥有宽广的国际化知识能力,能够明锐洞察国际敏感问题,加深对本国大政方针的理解,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全人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角的地球公民,关心世界,关爱生命,求同存异。

(二)提高外语语言水平

中国的大学生们经过若干年的外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自2013年以来,各地高考英语改革新政策陆续出台,基本的语言技能在中学阶段已完成。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对于外语应该尤其强调应用性。如果说以前更加注重的是外语的工具性的话,那么今后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应该会着重加强。高考政策改革的初衷并不是要削弱外语的重要性,而是更加强调外语的人文性和有效性。

外语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接收能力和输出能力。高校需更加切合实际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学校开设的语言种类不能单一,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还要较熟练掌握包含法语、俄语、日语、韩语以及阿拉伯语在内的一些关键性语言。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已经把汉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划为“战略性语言”。以英国为例,英国的许多中学与大学近年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不少教育机构都进行大力投资,开设汉语等语言课程。

(三)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全人教育尊重人本身,主张包容与健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对扩大教育开放提出了重要要求,即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不断建立和扩大对外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要能够体验并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对世界文化采取客观的批判、理解和包容态度。

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给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外语不再是单纯学习语言,更要学习语言带来的文化元素,学习和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促进不同国家人们的团结协作,为人类进步做出努力。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力,还要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习俗,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秉承公平、正义、宽容、友爱的原则,寻求共同发展进步的途径。

(四)具备系统的全球化知识结构

按照全人教育的观点,各学科之间划分成相互割裂而孤立的知识会导致人的发展片面而孤立。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增进,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的国际化知识结构。

国际化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国际一流的全球化知识结构体系,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前沿知识,熟悉对外交往的礼节和惯例,掌握全球化知识,精通本土化知识。

全球化知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涉及跨文化的知识内容,学者Yin Cheong Cheng教授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提出的知识分类框架如下图所示[4](1-7):

高中后的外语教育与以前不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甚至较高的外语能力,大学阶段外语教育就必然有别于以往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凸显人文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需要避免以下误区:

一是片面夸大外语学习的作用。我国的高等院校片面地夸大英语语言学习,许多考试都必须过英语考试这一关,即便如此,多数人学到的也只是语言片段和现象,对于语言背后的知识背景知之甚少。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借助外语教育的平台,提高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交流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国际化交流中去,拓展国际视野,具备世界眼光,以达到跨文化有效交流的目的。

二是荒废本土文化。多元的社会要求学生领略多元,国际化素质并不代表要彻底摆脱和荒废本土文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本土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不同的多元文化。理解西方的多元文化和发展本土文化是不相矛盾的。具备国际化素质,首先要求学生熟悉、了解自己的国家,理解优秀的本土文化,树立本土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提高沟通、理解和协作的能力。[5]

三是过分强调知识储备。全人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独立的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追求的不是专门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所培养的人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是否是一个完整健全的“人”。与传统的、或者大学时代前的教育相比,培养学生具备思辨能力,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在学生体验多元文化的同时,培养本土情怀,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力度,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复制。[6]

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有能力的人,即能够学习新知识、拥有新技能,认知、身心、精神、情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完善的人,这就是全人教育的理念。[7]全人教育理念为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他们具备浓厚的国际意识,通过外语教育平台,了解国际知识与文化、熟悉国际惯例与规则,培养具备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已经势在必行。[8]

[1]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2]陈宏武,陈鑫.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

[3]孙渝红,蒲燕等.拓展国际视野,创新外语教育[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3).

[4]张屹,祝智庭.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5]刘悦.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

[6]史金联.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局校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

[7]周秀敏.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

[8]张文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on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Qual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Education Theory——New Orient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Sun YuhongShu LiDu Li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Studies,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11,China)

Holistic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competenc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Therefore,it can serve as a new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fter new policies of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come out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succession,and a practical and significant example in reform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alents.

holistic education;international quality;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64

A

1673—0429(2015)05—0079—05

[责任编辑:陈忻]

2015-08-08

孙渝红(1967—),女,山东莘县人,博士,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舒莉(1981—),女,四川宜宾人,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研究。

杜玲(1980—),女,四川营山人,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