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 唐菁
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伴随着不断深化的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化经营诊断分析,挖潜增效,分析市场变化原因,采取针对措施,通过把脉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与企业利益直接挂钩,成本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精益优良,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能否提升。本文将分析电力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在加强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走好成本控制精益化的发展之路等。
打基础、练内功,着力解决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升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众所周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质量、成本、工期”三者存在着辩证关系,并且该课题是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企业对成本控制是否制定有远景战略和长远规划,决定了该企业是否形成了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反之,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短期行为势必造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行业传统性,及电力系统形成的自然垄断性,电力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成本、工期”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未能围绕该课题进行生产管理,而是片面的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质量进行关注,疏于对工程成本的关心,以至于出现“工程进度可观、工程质量可靠”,但工程成本的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局面。传统成本管理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分析不全,重视客观成本动因,轻视主观成本动因。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电力企业弱化了及时跟踪经济走势,未深入的对电力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企业的账户体系动态监控未实现全覆盖。电力施工项目不需要进行招投标,这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固有传统认知模式,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缺失以及对成本预测的空白。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企业在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上愈加严格,不断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考核管理,优化充实评标专家库,强化物资和非物资类计划的集中管控,严惩违规招标、先实施后招标、应招未招等违法违规行为。故而企业必须做好成本预测及竞争报价,否则将出现报价过高流失工程,报价过低失去利润的局面。
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的进程中,需要以“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基础为平台机制,才能权责明确,目标明确、取得成效,如何满足电力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该定律要求,统筹兼顾整体与局部、安全与质量、需求与效益,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优化目标的制定、分解、组织实施、考核等四大步骤,落实技术经济责任制,理清“权、责、利”三者的有机关系,而很多电力企业的部门因多专业协同管控不到位,“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统一,造成工作上的相互推诿,绩效考核的无法实现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制约。
从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角度来看,存在对部分关键要素的管理闭环。在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中,综合管理理念决定了行为的方向和执行的力度。而在具体的实施中,电力企业往往是在施工领域、施工成本、事后成本分析等方面下工夫。
在“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发展目标下,电力企业更加需要准确把握机遇、全力加快建设,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苦练内功,加快转型,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催生新兴价值领域。
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管理模式,运营数字化、业务跨界化,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前台快速响应、后台规范集约处理。在成本管理中,使用好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数据管理平台,是搞好成本项目管理的基础。将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运行、营销、服务等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有机串联,方可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由此可见,运用信息化的成本控制系统是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成功的保障,走好信息化之路,是实现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企业运作中,绩效考核是价值传递的主渠道。贯通企业正常运行的总耗费,将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进行协同能力和联动水平的提升,贯通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各环节,强化绩效考核在人、财、物核心资源上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跨专业、多领域、常态化的成本绩效分析机制,可以为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创效,带动整个企业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发展。
有效的责任成本管理可以促进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以“项目负责制”为总抓手,执行主体责任清单。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二是分解预算管理的目标成本。电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均由多个部门合作完成,实行成本管理的全员、全过程管控,才能高效保证完成既定成本目标。三是加大工程管理质量跟踪监督。通过不定期地进行质量抽查等方式,杜绝工程质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
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找准工作着力点,在固本强基、提升质效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上做文章,全力推进企业基础管理,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将成本观念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在监督和管理有效规范下,形成良好局面,促进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效率,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