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王攘夷”到“合纵连横”——春秋霸政新探

2015-03-19 11:58
关键词:周天子郑国齐桓公

王 博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孔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1]5923文由隐、桓始,王法由隐、桓终。初治陪臣,继治大夫,再治诸侯,以返于天子。天道数终,人事已备,再上难征,故终隐、桓也。[2]2

孟子认为“尊王”是孔子作春秋的重要目的之一。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隐桓时期为天下言,意思就指的是周天子的地位虽然下降,但名义上还能够控制诸侯。庄及昭为一国言,指的是春秋五霸的陆续出现,周天子的地位被霸主架空;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这里的诸侯就是“霸主”。从庄公十五年齐国称霸到定公四年晋失诸侯,中原地区的国际事务一直由霸主来主导。春秋初年霸主与周天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周天子的地位怎样衰落导致“尊王”失去意义;以及在定、哀时期为何再次出现天下无伯的局面,笔者将对此逐一进行分析。

一、尊王的兴起与衰落

春秋初年的周天子还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其实力虽然下降但依旧有着名义上“天下共主”的领导地位。周天子的“兄弟”国家主要指的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国家包括经常参与共同体的互动承担兄弟关系中的责任的国家以及古圣先贤的后代。[3]这些国家团结在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周围,统领着整个黄河流域的“国际”秩序。

春秋最早称霸的是与周平王有着叔侄关系的郑国,郑为畿内方伯西周末年其向东的扩张极大地拓展了周王室的生存空间。郑国是“尊王”口号的最初实践者,周王室也是郑国“尊王”的实际受益者。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一时期的周、郑关系中周天子始终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例如,隐公三年周平王任用虢公担任卿士架空郑庄公出现了“周郑交质”的事件;以及桓公五年,周天子集结虢、陈、蔡、卫四国联合伐郑。由此可以看出此一时期的周天子还能够调动天下诸侯对郑国的霸权加以遏制。郑庄公死后郑国的霸权逐渐衰落,东方的齐国凭借靠海“渔盐之利”的地理优势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一步步提升。齐桓公时期齐国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周天子。周方银先生认为,到齐桓公称霸时,王室与大国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已经发生决定性的、可被公开观察到的逆转。在现实的实力对比下,即使周王室发现自身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受齐桓公行为的侵蚀,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对其进行打压也不再现实。[4]但是我们依旧看见了周天子对齐国的遏制,例如首止之会周天子就唆使郑国朝见楚国,在第二次葵丘之会上周天子派宰孔阻止晋献公朝见齐桓公,从这些举动都可以看出周天子依旧有能力限制霸主的势力,使其不能够威胁到周天子的权威。耐人寻味的是周天子为何独独阻止晋、郑二国参与齐国的会盟呢?笔者以为这与春秋初年的大背景有关,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所谓“贯盟而下葵丘以前,衣裳不歃血,兵车不大战,仲尼称其一匡,孟子歎其为胜”[2]268。但是笔者认为此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周天子与齐桓公两强对峙的局面。根据周方银先生的分析,中原诸侯尊王的原因是因为周王室有着基于“合法性之上的权威”。但究竟什么是基于“合法性之上的权威”周先生并未说明。笔者认为,周天子所谓的“合法性之上的权威”就是周、郑、晋这个铁三角中的领导地位。我们知道:周公曾经对周桓王说过:“我之东迁,晋、郑焉依。”周公认为,从周王室东迁之后其命运就与晋、郑二国联系在了一起。事实证明,周王室一直十分重视对晋、郑二国的控制权。例如:隐公五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5]45对于郑国的不来朝王,周天子更是亲自率领中军讨伐郑国。周、郑、晋三国之间虽然兵戎相见,但与众不同的是,战后周天子依旧与晋、郑二国关系密切,例如: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礼,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又如同年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5]208再如,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5]214最终还是在郑、虢两家的联合下平定了王子頽的叛乱。这一时期,齐桓公已经称霸,而周王室在内政上主要还是依靠的郑、虢、晋三国,其依旧是“尊王”口号的实际履行者。僖公八年春,周襄王担心王子带的威胁,才向齐国告发祸难,八年春齐国联合诸侯在洮地会盟巩固了周襄王的地位,郑伯也前来参加盟会。我们知道僖公五年周天子派周公劝郑国不要参加齐桓公主持的首止之会,当周与齐在洮地会盟时郑国又来参加了会盟。可见此一时期郑国在外交方面是与周王室步调一致的。僖公九年,齐桓公举行葵丘之会,周襄王依旧派宰孔阻止了晋献公的朝齐行为。僖公二十四年因不满郑国攻打滑国,周天子利用狄人攻打郑国,并取狄女为王后,结果导致第二次王子带叛乱。周天子逃亡到郑国,住在氾地。而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氾,而后听其私政,礼也。”[5]428可见周、郑之间虽然发生了战争,但可以发现周天子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郑国,而郑国对待周天子也是十分有礼的。最终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将狄人打败,送周襄王回到了成周。可见齐桓公虽然称霸,但是对于周王室而言晋国与郑国才是其最为信赖的力量。晋、郑二国与周王室之间虽有摩擦,但总的来说二国还是对周天子言听计从,在礼仪上尊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正如“桓王三聘桓,一求一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2]110所以笔者认为,周王室东迁领导晋、郑二国直到晋文公称霸之前是东周王室拥有“合法性之上的权威”的时期,也是“尊王”口号最有实际效果的时期。

晋、楚城濮之战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周天子用册书命令晋侯为诸侯的领袖,晋的实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周王室。笔者以为,从这一时期开始,周天子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基于“合法性之上的权威”。周王室失去了遏制晋国的力量,晋国在此前不断消灭与征服周王室周边可以依靠的国家。例如僖公五年灭虢,僖公二十六年灭原,僖公二十八年与郑国在衡雍结盟。晋国独霸周天子,晋国实际上成为了周、晋、郑这个铁三角的领导者。诸侯可以从“尊王”的口号中获得的效用逐渐降低,尊王的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慢慢的流于形式。有的中原国家已将“尊王”视为“尊霸”,从中获取利益。就拿鲁国来说,“终春秋,鲁不朝周”[2]73,早在郑国小霸的时候鲁就与郑联合攻宋,郑国事后将郜地给了鲁国。城濮之战后鲁倒向晋国一边,以致在战后获得曹国的大片土田,“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分曹地也。”[5]485根据重馆人的建议:“晋新得诸侯,必亲其共。不速行,将无及也。”[5]485《春秋》为鲁史,其对别国历史的记载难免挂一漏万,鲁国仅仅口头上声援了晋国却都获得了如此多的好处。可想而知在第一时间加入晋国行列并与晋国一起打败楚国的国家获得的利益,较鲁国而言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以为参加城濮之战的齐国、秦国从晋国那里必然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在鞌之战时,鲁国与晋国联合打败了齐国,收回了汶阳之田。并在昭公元年、昭公十三年进攻莒、邾二国均得到晋国的庇护,这就是鲁国的“尊霸”政策带来的有利影响。可以看出,晋国实际上已经取代周天子成为中原诸侯尊崇的对象。对于中原的中、小国家而言,“尊王”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尊霸”却可以带来较多的现实利益。

笔者以为,“尊霸”的最早实践者是宋国,早在郑庄公死后,宋国就曾经试图挟持郑厉公进而控制郑国。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又试图拥立齐孝公进而控制齐国,试图继齐称霸,最后都归于失败。很多学者都将宋国的失败归结为实力的弱小。[4]笔者以为宋国实力弱小只是其失败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宋国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权衰落,并不是意味着“尊王”彻底失去意义。宋国过早的摒弃了“尊王”的大旗最终成为了失败者。

二、第二次弭兵之会后霸主地位的下降

晋国参与“尊王”与城濮之战取得的胜利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取了一个高于其他诸侯的地位,在中原诸国中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此之后,晋国为了实现自己对郑国的控制,与楚国发生了无数次争夺,终于在襄公十一年时将郑国彻底降服,消除了隐患。

但是此一时期晋国内部卿族之间的斗争却越发激烈,襄公十六年晋悼公去世,榖梁注:“悼以下伯衰也。”[2]521晋与诸侯会于湨梁。榖梁注:“晋为湨梁之会,天下大夫皆夺君政,独相与盟。”[2]521春秋进入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时代,晋国公室被进一步架空。尤其是在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笔者以为这次弭兵之会是春秋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根据朱凤祥先生的观点,二次弭兵之会所带来的:一是新势力对旧势力的斗争;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6]笔者认为第一点在各诸侯国关系上也表现十分明显,根据晋楚之间达成的协议,之前朝晋、朝楚的国家开始互朝晋楚,晋楚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但这也正是中原再次陷入混乱的根源,众所周知,霸主领导中原诸侯的口号齐桓公时期以“尊王”为主;晋国称霸时期以“攘夷”为主。根据上文的分析,晋文公称霸后使得中原的“尊王”失去了实质性的利益。笔者同样以为,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楚国的北进政策得到了遏制,这使得“攘夷”成为了晋国召集诸侯的政治口号,也逐渐失去了其实际意义。楚国的北进就类似于经济学上的“鲶鱼效应”,中原的中、小国家共同面对来自楚国的威胁,所以紧紧地团结在晋国的周围。楚国的北进一旦停止,加上晋国内部的分裂;中原国家就又一次开始了松散无序的状态,成为定哀时期中原再次无伯的前奏。

随着北方齐国的再次强大与南方吴国的崛起;二次弭兵之会后,春秋时期的竞争态势就变为北方中原地区的齐、晋之争与江淮地区的吴、楚之争。“二十七年以后,再见公如齐、晋之文。中国则齐、晋,夷狄则吴、楚,争盟诸侯,非复二伯之古制也。”[2]564笔者以为定公时期是晋、楚之间实力对比的转折点,此一时期晋国的内部斗争变得更为激化。定公十三年韩、赵、魏、知四家与范氏、中行氏发生火拼;范氏、中行氏逃亡朝歌。哀公二年铁之战,赵氏彻底将范氏、中行氏击败,接着赵軮进围柏人,范吉射、中行寅逃亡齐国,晋国内战至此结束。晋国的内部纷争使得晋国的地位大大下降,“定四年以后,晋失诸侯,齐复伯。”[2]631而楚国却在抗吴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复国后又一次开始北进挑战晋国的权威,例如,哀公四年,楚国包围蛮氏,蛮氏溃散。蛮子逃亡到晋国,楚国命令晋国交出蛮子,赵孟说道:“晋国未宁,安能恶於楚?必速与之。”[5]1627可见此一时期晋国已经处于下风,无力再与楚国争夺霸权了。

三、结 语

总观春秋时期的历史,就中原地区而言,自平王东迁到齐桓公称霸时期是以“尊王”口号号召与领导诸侯,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晋文公称霸之后,周王室基于合法性之上的权威逐渐下降。诸侯可以从“尊王”中获得的效用逐渐降低,使得“尊王”的口号慢慢的流于形式。此一时期的诸侯共同面对楚国北进的威胁,紧密团结在晋国的周围,一致“外楚”。在“外楚”的过程中晋国的威信逐渐盖过周王室,中原中、小国家能够从“尊霸”的过程中得到非常大的实质性利益。所以晋国称霸与领导诸侯的时间也最长。随着晋国内部卿族实力的逐渐壮大,晋国公室的地位却不断降低,实力不断下降。二次弭兵之会后晋主要致力于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随着东方齐国的再次崛起与晋国争夺诸侯,晋国由于国力的衰落不得不对诸侯从原先的强制变为迁就。正如昭公十三年郑国的子产抗贡时所说:“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何暇时?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5]1359此次抗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5]1359子产已经看出了晋国国力的衰落。就在同一年,昭公不参加结盟。晋人逮捕了季孙意如,子服惠伯私下对中行穆子说:“鲁,兄弟也,土地犹大,所命能具。若为夷弃之,使事齐、楚,其何瘳於晋?亲亲、舆大,赏共、罚否,所以为盟主也。子其图之!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5]1362晋国最终只能让季孙回国并礼送子服惠伯出境。从郑国与鲁国的言辞中就可以看出此一时期的晋国其中原霸主地位严重动摇;鲁国甚至利用齐、楚威胁晋国。晋国最终的分裂就基本上标志了春秋时代的结束,国与国之间由于势均力敌难以再次形成持久的同盟与敌对的关系;“合纵连横”代替了“尊王攘夷”,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流。战争所遵循的原则也逐渐由“义”转变为“利”;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预示着秦汉大一统时期的到来。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清)廖平.榖梁古意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冷鸿基.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春秋与时期国际规范退化[J].外交学院,2013,(6).

[4]周方银.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6).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朱凤祥.争霸战争中的和平运动—析春秋时期宋国主持的“弭兵”之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周天子郑国齐桓公
做别人家的父母
如果回到过去当周天子,会比现在吃得更好吗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刘康公的“乌鸦嘴”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