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论坛”综述

2015-03-19 11:58
关键词:山地党校区域

姜 锋 李 碧 宏

(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论坛背景及概况

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精神,推进以武陵山片区为试点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及武陵山分中心承办的“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论坛”于2014年10月10-12日在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校区岷山饭店成功举行。论坛旨在集思广益、探讨交流,为山地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发展的新思路,尤其是为地处武陵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参加论坛的代表来自北京、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江西、重庆七省市,参会单位35家,分别来自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基层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会议收到交流论文68篇,涉及山地特色产业、山地生态文明、山地民族文化、山地城镇化、山地扶贫方式等内容。

在论坛开幕式上,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教授致欢迎辞,邓正琦教授代表山地经济研究团队向学校60周年华诞赠书并介绍《中国山地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成书经历,重庆市社科联合学会学术部唐旺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论坛召开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史金波研究员、西南大学戴思锐教授等六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其他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精彩的发言。开幕式上,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从论坛召开背景、筹备及组织情况、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术观点、未来研究展望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内容集中、主题鲜明、研讨深入,是一次务实、高效、成功的论坛。

二、论坛主要学术观点综述

根据会议主题报告、提交的论文和各位代表的发言,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1.山地区域发展相关理论的探讨

中国社科院史金波研究员主题发言的题目是“山地区域发展需要实现‘四个结合’”。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近70%,居住着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但这些地方大多属于贫困地区。我们在开发、扶贫的同时应该注意四方面结合:一是山地区域的研究和规划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二是山地的研究、保护和开发需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三是山地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政府、专家、产业部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四是各山地区域相关省、市、自治区相结合。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从在山地区域经验研究中所领悟出的“山地——山地区域——山地经济——山地经济理论”等基本概念入手,作了“山地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的主题发言。她认为我国山地产业选择方式应该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主导产业群,即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山地农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加工业;加大力度,把山地旅游业培育为特色主导产业。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应采取“双强”即政府与市场共同配置资源,分阶段合理搭配,“双强”中突出“强”政府。她提出我国山地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六方面问题:一是公共产品均等化问题;二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问题;四是跨省交界地区经济联动与整合问题;五是产城融合问题;六是新型城镇化问题。吉首大学冷志明教授、唐珊博士基于中观的视角,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解为产业能力、市场能力、空间能力和软实力四个维度耦合的复杂系统,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测算方法,测算了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武陵山片区2005、2008和2011年各县市的自我发展能力,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2.山地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探讨

西南大学戴思锐教授作了“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以三峡库区为例”的主题发言。他首先界定了特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然后论述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条件和共享条件,分析了三峡库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选择,特别强调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秀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田玲通过分析山地区域的特点,认为山地特色产业应选择具有稀缺性、分散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的经济作物,并以秀山县红香椿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麻智辉所长、高玫副所长从丘陵山地特征出发,分析了江西丘陵山地正在加速推进的“六化”,即布局区域化、种育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品种优质化、装备机械化和产业集群化,及其存在的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科技投入、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推动江西丘陵山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重庆市酉阳县委党校科研科科长杨彦认为,山地区域生态脆弱,应以发展高效生态型农业为主,并结合酉阳县腴地乡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分析。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兰大贤副教授认为,特色效益农业是山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要立足资源特点,遵循市场导向,突出生产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适销对路、质优价高的农产品,培育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集群。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陈学彬老师分析了影响大巴山区腹地——城口县山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因素,并从城口县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出发,提出了“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山地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构想。

3.山地旅游发展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王昕教授作了“当前山地旅游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山地区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山地旅游发展的乱象在于政府政策失范,山地旅游发展的瓶颈在于“独一根”的交通线路,山地旅游发展的出路在于政策、资金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秀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龚亚芬阐述了渝东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并结合渝东南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石柱县委党校讲师黄娅蓉分析了高铁交通对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带来的新机遇,认为高铁会增加石柱县域在同质旅游中的竞争优势、高铁自身具有旅游产品属性、高铁提升“周末游”带动“四季旅游”。长江师范学院余继平教授提出武陵山山地旅游发展的新视野,认为应整合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区域生态旅游平衡发展、加强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吉首大学李峰、丁建军副教授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模拟和仿真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张家界优势旅游业发展及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张家界优势旅游业发展对武陵山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重庆市云阳县委党校工会主席王群英老师对云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应以城区和景区旅游整合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4.山地生态产业发展的探讨

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作了“关于武陵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阐述了武陵山区生态优势及其特点,分析了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武陵山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对策。黔江区委党校科研科科长杨英姿老师阐述了渝东南片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四大优势即主体功能区划优势、资源富集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分析生态产业发展存在缺乏规模支撑、技术支撑、科学认识和生态产业环境政策支持等困境后,提出了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措施。石柱县委党校科研信息科科长向浠濛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视域下石柱县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产业集群程度较低、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并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做大做强特色生态产业的关键。重庆师范大学黄廷义副教授从生态安全角度对渝东南产业选择与发展进行了分析。贵州铜仁学院讲师张忠训在比较山地与平原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异同点后,采用调查法和案例法把贵州大龙开发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定位为以生态产业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侗族风情为特色,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族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山地农业观光园。湖南省湘西州委党校孙仲平老师从主体功能区划下湘西州州情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产业发达、生态屏障坚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想。

5.山地城镇化发展的探讨

重庆秀山县常务副县长、秀山县行政学校校长曹邦兴作了“生态保护发展区山地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关于旧城保护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分析了秀山县旧城保护与改造存在的两难选择,认为对有深厚底蕴的生态文化名城或古镇拆迁,将是对原生活传统、文化、历史的割裂,不拆迁又造成社会、城市形象、生活不便等问题,造成“两难”选择的原因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旧城区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从秀山旧城保护开发的案例,得出两种旧城成功改造的模式,即旧区有机更新——开发商主导的旧区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和旧城街区保护——政府主导的旧区延续和原住民保护模式。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侯春灯教授分析了渝东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二元结构显著、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成正相关的现状,指出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体系存在缺陷、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优化城镇布局及等级体系、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重庆市云阳县委党校副校长余明江分析了重庆山地区域避暑型城镇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生态、环保、土地、规划、金融、生活配套、交通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级讲师孔云峰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认为库区的新型城镇化应该共同推进五个方面协调发展,即以生态涵养为目标,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城市融入,坚持城乡一体化,坚持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贵州省铜仁市委学校科研与校刊编辑处处长黄廷安副教授结合贵州省铜仁市对山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融合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并从产业平台、支撑载体、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山地区域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丁建军副教授以连片特困区的典型区域武陵山片区为对象,探讨了这类特殊区域的产业城镇化路径与对策,认为应走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跨部门产业融合,以共建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的规模化、精品化、高效化和生态化产业发展路径,并分阶段实施不同的发展政策。

6.山地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探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陈穗红研究员作了“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的主题发言,她从五个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对山地区域已经采取的和即将进一步采取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从武陵山片区看我国山区发展的多重目标和困难;二是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三是财政政策在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四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财政政策手段;五是改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师范大学赵天荣副教授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了金融资本作用于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实证分析了金融资本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因素。吉首大学彭耿副教授、李少鹏研究生、刘芳讲师,把湖南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域,运用2003~2013年的数据,首先从金融资源区域分布和金融资源区域结构角度,分析了湖南省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认为湖南省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区域结构不均衡等问题。然后运用Theil指数对划分的五大经济区域进行金融相关比率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湖南省金融资源配置在总体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区域内差异基本处于水平变化,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为此提出了相关的金融政策性措施应该更多的向相对落后地区倾斜等政策建议。

7.山地区域研究方法的探讨

山地区域由于地广、范围宽、区情差距较大,因此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邓正琦教授提出了山地区域研究要遵循一般理论与实地区情相结合的原则,并把社会学的“田园调查法”引入到山地区域研究中来。重庆山地研究中心武陵山分中心秀山党校杨文平副校长提出山地区域研究应该采取高校与地方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华中农业大学萧洪恩教授提出“文化边界”概念,指出山地区域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子,因此应采取多学科、多视角方法来研究山地区域发展。

三、论坛特点及建议

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论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突破了“要项目、要资金”的传统扶贫方式的探讨,更加注重“产业扶贫、参与式扶贫”研究。重视山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更重视山地区域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视山地城镇化发展,更重视山地农村、城镇统筹协调发展。二是高校系统、党校系统、社科院所、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联合进行探讨,有助于倾听不同声音、博采众长、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三是推动了党和政府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关注,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研究。与会学者、专家大多从具体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本县(区)产业选择、县(区)旅游业发展模式、县(区)城镇化等县域经济提出很多对策建议,这有利于推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论坛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共识,专家学者交流了心得、体会,但论坛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方面:一是跨学科交流问题。除了主要邀请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会之外,还可以多邀请一些与山地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实现跨学科的充分交流。二是参会代表广泛性问题。除了邀请专家学者之外,还可以多邀请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参会,使得山地区域发展论坛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性。三是理论性研讨问题。除了对山地区域具体问题探讨,还应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应加强对构建山地区域发展理论框架的研讨。四是协商山地区域定期研讨会问题。研讨会实行年会召开,经费可以多方筹集,以保障会议召开的连续性、固定性。

猜你喜欢
山地党校区域
山地草甸
分割区域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区域发展篇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区域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