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刍议*

2015-03-19 11:37李秀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李秀寨

(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宗教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刍议*

李秀寨

(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通过文献查证及田野调查,探讨了宗教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的宗教类型及多元的宗教遗存对黑井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经由“物化刺激——制度及行为强化——意识传承”途径体现出来。黑井文化旅游的发展应注重包括盐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发掘利用,具体可在特色宣传、品牌塑造、内涵讲解、线路体验及观念融合方面突出宗教的旅游文化作用。

旅游文化;宗教;影响;黑井古镇

1.引子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有对自然旅游资源的直接感知,而且有对目的地旅游文化的品鉴。而在当今,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受到更为广泛地重视,甚至已成为影响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论上,旅游文化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和人类文明遗产,包含人类群体的传统行为方式和个体心理认同选择的行为模式,并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质态[1];现实生活中,其现象(或称之为物质层面,如仪轨、节庆、婚恋、绘画、建筑等)和本质(包括制度、行为及意识等)也正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对象。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管是西方的朝觐还是东方的取经,也不管是欧美的传教还是泛亚的布道,更不管是达官显贵的探幽寻胜抑或是平民百姓的礼佛敬香,其间无不体现了宗教与旅游颇具渊源又富蕴内涵的关系,表征了其为目的地旅游开发提供着物化艺术或精神食粮的文化属性。据此可知,宗教对目的地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然而,已有的研究或侧重宏观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2、3],或关注一隅宗教文化的某一层面[4],甚少涉及“宗教如何和怎样对一地旅游文化产生影响”这一论题。本研究以域内寺庙庵堂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古镇为例来解析前述命题,期望能为宗教旅游研究及一地旅游内涵的挖掘提供参考。

2.古镇黑井

黑井因名于一个传说。传说中李阿召姑娘养的群牛中有头黑牛长得特别肥壮且毛色光润;某天,这头牛走失,姑娘到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边找到,原来黑牛独自舔食含盐井水来了;于是该井就称为“黑牛井”,后来就以“黑井”简称该地。这个传说道出了黑井名称的由来,也暗示了黑井产盐历史的久远。据考证,自西汉以来,黑井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唐时开通古驿道,黑井盐名闻天下,黑井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富饶的地方;明清及民国时期,黑井盐税几乎占了云南财政税赋的半壁江山,其经济地位及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而且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旧方志记载:“黑井共建造了文笔塔5座(现存3座),碑刻65块(现存26块),石碑坊5座(现存2座),寺庙庵堂56座(清真寺4座)。”[5]弹丸之地而集历史、民族、宗教、建筑及饮食文化于一体,全国罕见。故此,其于199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200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10年被评为“中国旅游文化名镇”、2011年被评为“云南旅游名镇”。

3.宗教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据资料收集及田野调查,佛、道、伊斯兰、基督等宗教类型在黑井都有体现且有遗存,加之黑井居民的原始信仰,这里俨然是一个“宗教大观园”,这种状况的形成对黑井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1宗教对黑井旅游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

虽说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义、教规、戒条、律令等来教化和约束信徒,但其物化形式对信徒和世人的感化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宗教可被感知的物质形态包括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等,一旦其成为旅游者体验的对象,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旅游文化物质层面的质态。

3.1.1宗教建筑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宗教建筑匹配于宗教烘托的神秘庄严气氛而在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独树一帜的宗教情绪,成为富有深意的教化物;又因宗教建筑是时代、民族及造型的凝固艺术,反映了昔往的生活形态,成为颇具价值的观瞻对象。黑井古镇原有寺庙庵堂56座,为佛、道、伊斯兰和基督等四大宗教的建筑荟萃,虽在规制及布局上体现了主流形制(如以宫殿式“伽蓝七堂制式”为主的佛教建筑群飞来寺及诸天寺及松散随意布局的真武观),但因文化交融和地形限制,宗教建筑内的精神寄托对象多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体现了“多教合一”的特色,凸显了信仰的多层面。

黑井正因为量大、种类繁多且密度高,成为名噪一时的“宗教圣地”;后虽毁于兵火者多,但“盛名远播”之下,游客仍纷至沓来,这些残存的寺庙庵堂也就成了黑井宗教旅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受宗教建筑的影响,黑井的民居体现出一种追求与大自然以及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在用料、特色上都透出一种天然、质朴、简约。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容的原则,整个小镇以龙川江为界分成两部分,两部分都依山而建,呈现“抬头一线天,低头一条沟”的布局特色,寺庙点缀在山林民居之间,俨然融为一体。在建筑形式上,因受道家逍遥观的影响,显得自由随意,主要依据居住者的身份、喜好、生活方式等来分类:富家以“走马转角”式的宅院为主,普通人家多为“三坊一照壁”或者小巧的“四合院”,商铺人家则是一楼一底一铺面的务实居所。

基督教的传入也让洋文化在黑井生根发芽。黑井进士院附近有一处建筑就是仿西洋哥特式风格,在当时是非常新潮的。但是由于最初小镇人对外来文化的不理解,认为该建筑不吉利,主人只能在对面民居与大门对应的地方刻上一个白虎印。因为在道教文化中白虎是西方的守护神,有镇邪之用。

除了建筑主体之外,室内的装饰题材上也受到了宗教的渲染。寺庙道观、民居中广泛运用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饰,壁画、门窗的装饰以八卦、太极及仙鹤、鹿、龟、灵芝等含有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之意的图案最为常见。“二十四孝”、“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装饰组图也有迹可寻。

石刻、碑文、题字匾额是宗教建筑文化中较为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部分。飞来寺前的沙石上就刻着教化世人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古诗词。但黑井最有名的石刻当数真觉寺附近的《万春山真觉禅寺记碑》,俗称“天生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六年,记载了元代黑井盐业“取雄一方,以佐国用,以资民用”,以及佛教传入、佛寺兴建的情况。诸天寺内的“流露垂云”,乾隆年间的“慈航普度”,道光年间的“心印苍穹”,既弘扬了佛法,又体现了历史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黑井多元宗教建筑的遗存不仅反映了宗教教义之内涵,而且给旅游者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体验的对象,充盈了旅游文化的物质形态。

3.1.2宗教园林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宗教园林是宗教文化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自然风光和人工山水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姿态万千且体现了宗教精神、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在逐渐成为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因旅游活动主体与客体的文化趋同而彰显其旅游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园林对旅游文化养成、显现有一定的影响。黑井古镇目前保留完好的几大寺庙,如观音寺、大寺、飞来寺、宝莲庵、三元宫、诸天寺、香山寺等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风貌,而且背靠青山、前绕奔流、地势高突,成为风景优美的宗教园林,使得香客游人趋之若鹜。

3.1.3宗教器物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宗教器物是宗教实体的物化标记,是基本的宗教要素之一,囊括宗教场所、神像、圣物、法器等宗教特有的器物。其虽作为信仰载体,但同归为精神文化的形式,故在其为旅游开发所利用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趋同性。黑井之地,寺庙庵堂众多,内里不仅是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有不同类型的器物,如木鱼、金刚杵、磬、碑、石龛等,既有观赏价值又具历史文化价值,引人一探究竟。

3.1.4宗教饮食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宗教徒长期沿袭形成的饮食习俗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而不同饮食文化的体验又是旅游体验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宗教饮食习俗理当是旅游文化的构成部分。黑井集四大宗教于一地,既有各宗教特殊时期普遍意义上的忌荤腥禁饮酒习俗,又有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如基督徒对盐和鱼的钟爱、伊斯兰信徒不吃自死物的信仰、佛徒吃素、道家留意饮食养生和食物选择以及食物搭配等),成为黑井游客乐此不疲的体验对象,其中诸天寺特色“素食”和黑井古镇“四大美食佳肴”受到追捧。

3.1.5宗教服饰对黑井旅游文化的影响

宗教服饰是宗教发展过程中依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陆续形成的宗派标识,是宗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成为旅游者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的特殊情感体验对象。在黑井,四大宗教并存,各有数量不等的信徒,除此之外,居住于此的彝、苗等少数民族也有为数不少的本族或外来宗教信仰者。他们的着装(如佛教法衣、道家道衣、伊斯兰教朝觐服、基督教圣衣及祭衣)体现了宗教服饰的多样性,又保留了民族传统(如大花苗族的麻布衣),折射出强烈而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恰是文化旅游者兴致所在的地方,所以黑井古镇旅游市场上虎头鞋及麻布衣受到游客青睐不足为怪。

3.2宗教对黑井旅游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黑井在历史上因制盐而贵为“富滇”之地,也因盐业贸易而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中心,赋存极为丰富的宗教形态及遗迹即为明证。这种宗教形态的多元性反映了其对时人意识形态和行为的极大影响,其遗存的多寡则对后世包括当下的旅游活动有积极效应,这一切对旅游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养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龙王信仰古已有之,然随佛、道之传而内涵广为拓展,在黑井因洪灾泛滥而俨然成为守土一方的大神,受到各方人士的推崇。李阿召因黑牛际遇发现卤水而名为“盐水女龙王”,受奉之地大龙祠成为黑井祠堂中最宏伟有名的一个,每年都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和戏曲表演;明宣德元年(1426年)及明隆庆四年(1570年)都曾有封黑井龙王庙(祠)的举动;清雍正二年(1724年),包括黑井在内的云南各盐井神被封为“普润龙王之神”,“春秋致祭”。这些祭祀活动及伴生的其他文化展演形式现已成为黑井旅游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典范,受到各方的关注。近些年来,《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黑井镇总体规划》、《黑井镇保护性开发详细规划》、《禄丰县黑井旅游总体规划》、《黑井镇近期建设规划》、《云南省黑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应规划文本和规定对其作了很明确的界定,这对保护和传承黑井宗教旅游文化起到了催化作用。

除此之外,宗教还对黑井地区的节庆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且不说很多老人现在仍保持初一、十五吃斋念佛的习惯,也不论飞来寺香烟缭绕的盛况,只要对黑井的节日(活动)稍作细研,即可发现其中三分之一都与宗教有关系,如元夕赏灯放莲花灯祈求平安、谷日登绝峰山烧香、清明日拜扫、四月八日浴佛、六月塑日至六日祈南斗祈年、七夕中元祭等,宗教对黑井旅游行为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3.3宗教对黑井旅游心态文化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宗教不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成分,而且其形态和变化也在本质上丰富和影响着旅游文化。

具体来看,宗教对黑井旅游心态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环境观、旅游观等方面。在宗教文化中,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常常被称为“天人关系”,各教对此有不同的论述:道教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焉。”应当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佛教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有生命都应加以尊重和珍惜,不可随意杀生。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者多达30000余人,每年煎盐5000吨,煎一斤盐要消耗3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还需要半斤左右,仅煎盐用柴,每年就要1.5万吨,生活用柴又需要5000多吨,经年累月黑井及其周边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山洪频发。这样的后果与前述宗教的主张背道而驰,也直到此时,黑井人才意识到无节制地盐业生产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于是开始接受宗教保护生态的主张,在行动上表现为植树造林和修堤拦洪。前者如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布政司、驿盐道令楚、姚二府劝谕黑、白、琅三井附近之民广植树木,且要求“收效有时,防范野火”;又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云南盐运使署会建设厅拟订盐区《造林区暂行章程》及《办事规划》,定于黑井、白井两盐区成立造林场,从事植树造林工作。后者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时三年、耗银36835两修理龙沟河庆安堤等。这些举措使得黑井盐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盐业损失及危害,还为后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良资源和较为适宜的旅游环境基础。

黑井地处深山峡谷,交通及其环境又多不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良好旅游地,但它古朴、本真、少受干扰,这恰是部分旅游者梦寐以求的,所以黑井的游客在旅游观念深受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逍遥游和雅游的成分居多。逍遥游观以自由和非功利为支点,不爱学说、只爱游学,不爱都市喧嚣、只寻山林幽静,期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黑井的古朴正好迎合了这类游客的需求。雅游观源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言论,表现为对目的地的审美追求,以及对目的地文化蕴涵的探知;黑井多元的宗教形态及其遗存、多彩的文化表现可以满足此类游客的嗜好。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旅游观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旅游观,并直接影响到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宗教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是多质态和多层面的。研究区域在历史上虽以盐业生产名噪一时,但因盐而生的多元文化交融却使得其更有内涵。就宗教类型而言,佛、道、基督、伊斯兰、原始宗教齐聚;就宗教物态遗存而言,各教建筑、园林、器物、饮食、服饰等都有活态留存;就宗教制式与行为而言,共同信仰得到固化和传承;就宗教的心态影响而言,主流生态环境观和旅游观受到重视。由此可知,宗教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对一地的旅游文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经由“物化刺激——制度及行为强化——意识传承”的模式来实现。

4.2建议

宗教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质态的,所以类似于黑井这样的旅游地的开发利用也必须多视野、多内涵,文化旅游应当是其主打,但仅依靠盐文化却远远不够,策略上应形成以盐为主、多种文化共存并进的局面。依托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及宗教的影响遗存,黑井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下述几方面予以思考。

4.2.1宗教建筑的特色宣传

黑井遗存的宗教建筑各有特色,因此旅游营销宣传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飞来寺以地理方位、传说为主,突出其险峻以及登高望远特色,鼓励游客攀爬参观;而道观则应该强调道教“天地感应、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达到游客放松静心的目的;清真寺则突出“道符占伊门”之特有现象,以吸引游客前往体验。

4.2.2宗教活动的品牌塑造

结合黑井现有的节庆文化,对宗教的祭祀活动进行较好地策划,突出最有特色的一项,使其成为黑井除了盐业之外的另一品牌,让前来游玩的游客融入其中,观光与体验并重,加深游客对黑井的旅游感知。如“盐水女龙王”的祭祀活动。

4.2.3宗教景点的内涵讲解

黑井的内涵须通过精彩的导游讲解来传达,对外来游客而言,黑井是陌生的,如果没有导游的跟随,获取信息只能靠景点内的文字介绍。但黑井的景点只有五马桥、武家大院、节孝总坊等几处有标示牌,其他景点散布在各街巷中,分散且不易寻找,宗教景点的信息介绍就更少了。这就导致游客在黑井的旅游体验成为并非需要的观景看色,满意度遭到削弱。有鉴于此,在完善景区解译系统的前提下,还需加强对景点导游进行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培训,以使他们能准确传达黑井多元宗教文化之遗存的内涵,从而扩大黑井旅游形象及声誉的传播。

4.2.4线路产品突出主体内容

黑井导游的讲解实行分时制度,讲解线路固定且集中,除了大龙祠之外不包含任何宗教类景点。这种安排既不能满足游客不同的需要,又不能体现黑井文化的多元性,导致文化体验的旅游动机得不到充分满足。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黑井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特点,建议在原有线路上增加宗教景点或重新设计一条宗教文化体验线路。

4.2.5宗教环境观与科学发展观要充分融合体现

黑井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这与科学发展观和宗教环境观是不相容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平衡两者的环境思想,从各方面做较为扎实的工作,促成黑井环境的极大改善。

[1]胡幸福.中国旅游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6.

[2]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87—89.

[3]沈中印,曹诗图.试论三峡宗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4(05):15—17.

[4]翁毅.浅谈福建民间宗教中特色饮食的开发[J].亚太经济,2003(04):88—90.

[5]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禄丰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陈鸣.宗教园林与旅游文化[J].东南文化,1991(06).

(责任编辑 刘祖鑫)

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The Impact of Religions on Tourism Culture in the Ancient Town of Heijing

LI Xiuzhai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TourismManagement,ChuxioNormalUniversity,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investigated and field surveyed, the impacts of religions on tourism culture in the Heijing ancient tow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religions and abundant remains of religion had made great influence on material level, institutional level and spiritual level. These influences were embedded by the way of objectification stimulated, institution and behavior strengthened, consciousness inherited. The development of Heijing culture touris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ulti-culture including salt culture and religion culture, which can play outstanding role of tourism industry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by the way of characteristics promotion, brand building, connotation explanation, line experience, conception amalgamation and so on.

Tourism culture; Religion; Impacts; Heijing Ancient town

2015 - 01 - 09

李秀寨(1975—),男,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及文化旅游。

F592.774.2

A

1671 - 7406(2015)06 - 0051 - 05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一起“云旅游”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