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巍
经过十多年的规模化扩张阶段之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阶段,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历史使命。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90 后”甚至“95 后”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这部分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诸如“追求自我”、“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等词是他们身上的显著标签;二是高等教育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与计算机信息行为的高度融合对教师教育手段的有效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两大方面的挑战迫使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也应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以便适应当前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因此探讨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体系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新的理念作为指导,作为一种新近形成及发展的教育理念,跟进式教育理念的根本是“以学生为本”,旨在通过不断跟进学生的思想、需求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变化特点,不断调整更新陈旧的教育方式方法。跟进式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应用至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这表明该理念完全可以拓展应用至整个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
跟进式教育理念最早源于组织管理学科中的“跟进”行为特征,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跟进式教育主要是指紧密围绕科学育人这一重要目标,坚持以服务学生的成长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在遵循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改革教育方式方法,进而培育出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创新型人才。跟进式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时效性,要求及时跟进,只有及时跟进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外需求,才能为科学育人奠定前提基础;二是强调主动性,要求主动跟进,只有摒弃传统的被动式跟进,积极主动地跟进学生需求以及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为科学育人提供充分保障;三是强调主体性,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要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育人夯实重要根基。
在跟进式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可以重点从教育、管理、建设以及服务等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四位一体”的跟进式学生工作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跟进强化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二是要不断深化探索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三是要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工作建设水平;四是要不断深入完善对大学生的服务保障。
(一)教育跟进:“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作为直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线工作人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要不断跟进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跟进日常教育工作是保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及基础。在跟进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过程中,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诚信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三个基本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可以确保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善于跟进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强化跟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评判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是正直诚信,因此在当前某些社会不良风气浸染大学校园的时代背景下,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保证培养正直、诚信的创新型人才。当前的信息网络化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一些不利效应,诸如大学生在网上受骗现象层出不穷;另外,由于当前的“90 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独立能力还不够,导致大学生校园外安全,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校园外的不安全事件接连发生。网络财产安全以及大学生人身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对大学生教育的跟进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因此要将安全教育作为教育跟进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成长成才除了需要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受不了挫折,在成长的道路上很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因此要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跟进的一项关键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跟进教育的中心,以诚信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跟进服务的三项重要手段,才能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管理跟进:“28 定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通常每天都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以及层出不穷的繁琐事件,因此提升管理效率便成为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借鉴管理学中的“28 定律”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提升工作效率,进而富有成效地跟进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日常工作体系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保障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二是要实施例外管理,对于数量众多的学生,要善于“抓两头,放中间”,即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及特殊学生群体(比如家境贫困学生群体、心理困惑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等)格外关注,对于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发挥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的作用来有效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但对特殊学生群体,可以建立其个人成长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建设跟进:“两个抓手促内涵提升”。除了跟进教育与管理外,跟进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党组织建设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跟进学风建设为主体,加强跟进学生党组织建设,通过良好的学生党组织建设来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又可以促进学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以学业规划活动为手段,来跟进学风建设,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要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一月一主题党建活动”来跟进学生党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建设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并督促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榜样模范作用。通过持续跟进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党组织建设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内涵提升。
(四)服务跟进:“建平台,强保障”。跟进对大学生的日常服务工作,可以与教育跟进、管理跟进以及建设跟进形成有效合力,共促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总体来说,要以“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强化学生成长保障”为理念,通过理念创新来不断跟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协同,加强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成长搭建多样的学习及校内实践平台,使学生成长有宽广的舞台可以施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外协同,加强高校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成长建设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成长有更牢固的保障。
在跟进式教育理念下,创新高校学生工作体系除了要构建“教育、管理、建设、服务”四位一体的跟进体系外,还要不断创新工作路径,确保“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内容跟进可以实现。实施“五个一工程”可以有效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跟进教育、管理、建设以及服务提供有利保障。
(一)“一天一记录”。学生工作队伍要实施工作日志制度,做到“一天一记录”,为有效跟进学生成长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在工作日的早晨要列出当天的工作任务清单;工作时间要记录工作内容与过程,尤其要记录例外事件;工作结束时要进行工作任务的销项。通过工作日志制度,可以督促学生工作队伍每日都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一周一走访”。要有效地跟进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可以通过“一周一走访”去深入到学生群体,充分了解学生成长过程面临的困惑,作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走访对象,可以将特殊学生群体作为重点走访对象;二是要明确走访工作内容,以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三)“一月一谈话”。在“抓两头、放中间”的理念下,有效实施“一月一谈话”制度。一方面,坚持每月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骨干谈话,通过谈话来强化督促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骨干要在广大同学群体中发挥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坚持每月与学业困难、心理困惑、家庭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谈话,跟进这些学生群体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困难,从而为跟进对他们的管理及服务提供有利支撑。
(四)“一学期一沟通”。在跟进教育、管理、建设及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实施“一学期一沟通”制度来形成家校合力育人新格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善于与家长合作,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沟通平台及渠道,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来培养人才。具体而言,每个学期一定要确保与每位学生的家长沟通一次,可以书面沟通也可以电话沟通,抑或采用微信、QQ 等新媒体手段沟通,沟通学生每学期的成长表现以及有待提升的不足。通过沟通,家校可以共同拟定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培养方案。
(五)“一学年一调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在埋怨为什么用人单位不录用自己学校的毕业生,然而用人单位也在抱怨为什么高校培养不出自己单位所需的人才,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一个悖论式现象。此外,在高校课堂上,教师在抱怨为什么学生们都不认真听课,学生们却在抱怨为什么大学教师都在讲些无趣又无用的知识,这形象地说明了当前大学课堂的一个悖论现象。针对这两个悖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实施“一学年一调查”制度,为有效跟进教育、管理、建设及服务提供保障,进而构建科学规划育人新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在每学年对学生群体展开一次深入调查活动,基于翔实的调查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群体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现状及特点,通过明确学生的需求来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前提及基础;另一方面,要在每学年对外部就业市场展开一次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来了解外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基于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来合理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利支撑与保障。
[1]韩晓庆,浦玉忠,“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内涵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 ~115
[2]韩晓庆.实践“跟进式教育”,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基于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20 ~26
[3]李萍.“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哲学理据[J].社会科学家,2009,12:128 ~130
[4]薛健飞,浦玉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以对“跟进式教育”理念的剖析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4,2:101 ~104
[5]浦玉忠,王建明,朱明珠.跟进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