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忠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真理的使命。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2011年,教育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分析可知,新时期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师德概念,而是实在而又普通的职业道德范畴。如果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职业道德的爱岗要求、教师道德的育人要求、高校教师道德的治学要求三个方面内容。
(一)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我国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要担当起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责任。发挥高校教师拥有丰富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优势,积极参与科普实践活动,普及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提供专业服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人民教师应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
(二)爱岗敬业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它看似简单,实则艰巨。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是要对待自己的工作怀有敬畏之心,保持恭敬严肃的态度。爱岗是敬业的表现形式,敬业是爱岗的实现途径和着力点。敬畏自己的岗位工作,畏惧工作中的任何失误,时刻保持警醒和认真的工作状态,才能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另外,短时间内做到爱岗敬业比较容易,长时间坚持爱岗敬业困难,将爱岗敬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规范更难。因此,敬业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要做到爱岗敬业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
(三)爱岗敬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就是敬业爱生。爱生与敬业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做到敬业,做到敬业必然是热爱学生的。高校教师要做到敬业,必须严于律己,敬畏教师职业,不得有悖于教师道德的言行。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敬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对教育的热爱,集中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热爱上。[1]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付出爱和学生接受爱的过程,只有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是应尽的义务,也是责任。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不可分开,都要寓于教育教学之中。书之所教,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益许多为人、为学、接物、处事的道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情操感染学生,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丰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教书育人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境界、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兴趣爱好个体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传道”与“授业”,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教育实践过程,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教师荣誉感和幸福感,才能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与追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师德境界的升华。[2]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最根本途径。教师的工作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工作,“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最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言传”也要“身教”,但“身教”尤其重要。古人有“以身立教”的说法,《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强,摹仿性强,教师的学识素养、治学精神、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无声的感化力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自己要求越高,其榜样力量对青年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力就越大。
(一)高校教师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外,还肩负着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责任。今日的大学多为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教研结合,教研相长。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和理论。从这一点上讲,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工作。
(二)高校教师要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科学研究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坚持真理,求真务实。高校教师要自觉弘扬优良学风。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高校教师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
(三)高校教师应恪守学术诚信,以身作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也是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根本前提。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科学研究事业的基础。科研工作者应在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实事求是,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高校教师要向青年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传播科学方法。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应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承担学术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决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雷建卢.浅谈高校师德的内涵[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
[2]张芷婧.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