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发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迸发出对化学学习的欲望,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发兴趣。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方法和良好的思维逻辑。学生从初中或社会入学时,应向学生强调学习化学在此专业的地位,讲清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化学科技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如在教学中列举一些简单实验,如“美丽的喷泉”、“水中着火”、氯气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等。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产生许许多多个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转变为认知行为,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知器官。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寻求新知识,急于解决问题,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易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氯气为什么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可以先启发学生从“干燥”和“潮湿”中发现水是存在的关键。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一是氯气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二是氯气一定和水反应生成一种能使布条褪色的物质。三是这种物质能否使所有的有色物褪色。然后再根据不同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氯气的漂白作用是次氯酸在起作用,无论是氯气还是漂白粉,起作用的都是次氯酸。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加强实验,增添兴趣。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课的开设。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强调实验的标准化、模式化,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把教材实验在课堂上作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重要的部分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当堂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另一方面把一些与实际生活和学生今后就业有用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能力。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由问题引起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书本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遇到问题想解决它,得到答案的渴望。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且还要善于启发,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很独特的魅力,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验证结论,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性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这就是本学科的优势。为此,应注重实验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设计问题情景,展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思、引导”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探索能力中的特殊功效。加深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创新能力,使其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长久地学习化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韩林.实验改革方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