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知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由于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低,加之课程概念多、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微观知识点多,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局面。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作出尝试,实施兴趣教学具有显著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最大的兴趣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路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如讲绪论课时,教师提出:谁能说出人类最早使用金属材料的时间?古装武打电视剧,在造剑时为什么将烧红并捶打后的剑放入水中?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或与他人探讨等渠道获取答案,下次上一课再让学生回答。知识的获取与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相联系的,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认可,就会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如此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迏到难课易学的效果。
贴近生活的教学,更通俗易懂。学生既能轻松学习又能兴趣满满,慢慢就会主动将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能达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牌号及应用;掌握热处理基本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前准备好卡尺、小弹簧、钢锯条、锤子、自行车主轴和滚动轴承等常见物品,上课时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用途,简单介绍它们之间的性能差异,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时,准备一个齿轮和链盒两种物品,通过介绍它们的使用状态,加工方法,让学生了解两种材料的性能差异,通过手感的触摸了解材料的软硬,逐步将学生带入所要讲的课题,在讲授“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时,用一段学生熟悉的圆珠笔里的弹簧来演示,直观地将抽象的概念展现给大家。这样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使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所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迫在眉睫,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会更适用于职业院校。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程微观知识点多,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困难,与生活贴近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例如讲解晶粒和晶界概念时,提前准备一个石榴,将其剖开,让学生对比观察晶粒示意图和剖开的石榴,找出相对应的部分,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会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回答:石榴粒是晶粒,黄色隔膜是晶界。此时教师作总结评价,这样很抽象的概念迎刃而解;又如讲解点缺陷时,教师将教室中的每个学生比喻为“原子”,让其中一位学生暂时离开座位,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位同学称为“间隙原子”,他离开的位置称为“空位”;讲固溶体时准备一碗黄豆,一碗小米,抓一把小米放到黄豆里,来帮助学生理解间隙固溶体的概念。这样,把生活中相关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实例引进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最终目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可以把静止的教学画面动态地、连续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如在讲授力学性能时,为学生演示“低碳钢的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等;在讲晶体时,为学生演示原子排列图;在讲钢的热处理方法时,插入热处理车间操作过程录象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让教室的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或生产实践之中。这种手段,一方面使教学过程更紧凑,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故事,可轻松大脑、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乐意用这种方式接受知识,笔者也体会到了故事在课堂中的魅力。
在讲“韧性”这一性能指标时,先为学生放映一段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电影片段,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高涨。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讲: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设计最先进,做工讲究。但是在与冰山的一次冲撞后,这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海上都城,产生了90 多米长的大裂纹,并沉没在海底。这次悲剧的产生,是近一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后来经过科学家对邮轮的残骸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悲剧产生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学生听到这里,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悬念。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气氛下,教师讲解:泰坦尼克号邮轮的钢板,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经不起冲击和震动而断裂。变脆的原因是钢的成分中含硫量偏高,韧性很差,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韧性”的基本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又如在讲“强度”这一性能指标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房屋坍塌,桥梁断裂的实例,从而引出“强度”的概念,真实的故事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讲疲劳断裂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际生产中由于疲劳破坏而引起的工伤事故片段,然后就此讲解疲劳破坏的相关知识。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教师借此讲解课堂内容。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故事的点缀,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印象深刻,使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探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兴趣的激发上,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兴趣点,串联好课程中的教学主线,用生活中的实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例证,这样,学生不仅学习这门课程有实施兴趣,教师讲解起来也不费很大的力气。实施兴趣教学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刘振武,姜建华,徐观明.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二)——对中职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2]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张燕玲.浅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兴趣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
[4]卢剑林,孟岩.《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生动教学案例[J].科教创新导报,2012
[5]张军森.做好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