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淮阳陈姓觅踪

2015-03-19 10:53:58陈海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陈国陈姓淮阳

□陈海丽

我国姓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期,史载伏羲建都于陈,即河南周口淮阳县。在这里,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不始渎;以龙纪官以龙纪官;正姓氏,制嫁娶”。[1]开启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伏羲被尊作“人文始祖”。正因此,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羲皇故都的淮阳,也就成为中华姓氏的肇源地。

上古时,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按《白虎通》云:“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也。……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2]《说文解字》曰,“姓从女生”,女子所生即为“姓”。所以上古之姓多“从女”,诸如“姬、姜、姞、妊、姒、嬴”等等。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族人随母姓。氏与男性有关,本于男性血统,这与姓源于母系氏族不同。随着母系氏族人口的不断繁衍,氏族的“分家”形成了。而当母系氏族分家时,常常是由强有力的男性率领一部分氏族成员,搬迁到新的地方安顿下来,依然保留着原氏族的姓,但为将这一新氏族与与原来氏族区别开来,这就需要给这一新氏族重新命名,氏就产生了。如郑樵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3]由于氏族的不断分化,新诞生的氏逐渐增多。《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4]随时间推移,“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情形不断发生变化,如在夏商周时代,氏同姓不同者,可以婚姻;但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由此梁启超认定,古姓氏出处为四类:第一为天子下令,诸侯以国为氏;第二作为国之分支,氏用父王之字;第三是以官为氏;第四是以邑为氏受。自夏商周三代之后,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周朝的“裂土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了,而周天子所分封的氏也就丧失了作为地位与权力象征的作用,氏就变成单纯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如此氏就转变成为姓,从而出现了以氏为姓、姓氏合一的制度。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而与陈姓同源异流或由其衍生出来的姓氏多达40 多个,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陈姓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源头。历史上陈姓族系庞大显赫,追溯源起是由古老的陈国(今淮阳)之封号而得。依据《陈氏族谱朱熹序》记载:“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满谧胡公,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明大成宗谱王守仁序》载“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满,受武王之封于陈,以主虞帝祀,因以国为氏。”就此得知,陈氏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自帝舜称有虞氏,因虞幕裔陶正阏父(一称遏父)之子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国,其后便以陈作为自己的姓氏。在《陈州府志》中记载:古宛丘所在地,即古陈州太昊所在地。神农都之,从此为陈。陈都宛丘,陈国古称宛,经由胡公满的建设,宛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到周成王九年,陈姓始祖胡公满在宛去世,葬在陈国。后人在柳湖东为胡公满修建了陈胡公墓,并在都城南端修建了胡公祠,以此纪念胡公满之功德。从胡公满起,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八十多年,这其间存亡了二十六代君主。历史上,陈氏在古陈国的族系,具体如下:

陈姓始祖胡公满有皋羊和犀侯俩儿子,长子皋羊被立申公,次子犀侯被立相公。陈申公有突和靖伯庚俩儿子,长子突被立孝公。陈孝公之子圉戎,后成为了陈慎公。申公次子靖伯庚之后人改姓为袁。陈慎公之子宁,立为幽公。陈幽公之子孝,立为麓公。陈麓公孝有子灵和针子俩儿子,针子之后就以针为姓,麓公长子灵立为武公。陈武公有说和燮二子,长子说被立为陈夷公。过了三年,武公次子燮被立为平公。陈平公之子圉,被立文公。陈文公之子鲍与佗,长子鲍后就是陈桓公。文公次子鲍之后代,免、跃、林和杵臼。公元前707年,文公次子佗杀了鲍弟太子免,佗立为陈勉公。不出一年,强大的蔡国,杀陈勉公而扶跃,这就是陈厉公。后来陈厉公又被弟弟跃和林追杀,跃立为陈庄公。庄公之子完,即陈完(后改为田完,即田敬仲完),为了避乱,完逃到了齐国。六年之后,陈宣公在位。宣公之子御寇、款、子夏、庆氏,长子御寇御寇立太子,后来遭杀,次子款成为陈穆公。子夏生子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子夏氏。宣公次子款之子朔,朔被立为共公。陈共公之子平国,后立为灵公。就在灵公十五年,陈灵公被所杀。灵公之子午立为成公。陈成公之子弱、招、黄、过,长子弱被立为哀公。公元三十五年,灵公次子招作乱,逼死了哀公。陈哀公有子师、偃、留、胜,长子师被立为太子,后来师之叔叔招杀了师。师有子吴,吴就是陈惠公。哀公之幼子胜有子公孙贞。公孙贞之后代司城氏,就成为陈哀公的另一支。再后,陈姓变化较大,有的隐为胡姓。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诸侯兼并。战争中强大的楚国几次灭陈国,陈国被楚国管辖时长有二百多年之久。到了秦汉,大批中原人口迁徙,再往后放入东汉到三国时期,频繁的动乱时期,导致中原民众不断四处迁移。到了西晋永嘉之乱时,西北大批少数民族涌进中原地区,中原之地的汉民,奔逃四散,不少人迁至南方。变动的陈氏支脉主要有:

一是陈完支脉:春秋中期,为争夺王位,在陈文公在位时,陈国发生兄弟相残之事,致使陈姓分化。陈文公有二子:鲍和他,兄弟俩异母同父。文公离世,长子鲍即位,为陈恒公。当恒公生病在卧,陈他乘机杀兄长及太子陈免,夺位自立为厉公。陈厉公昏恶淫乱,就连厉公常去的邻国蔡国人,也厌恶厉公的恶行。陈国的恒公之子林,本就为厉公杀亲夺王位,林怀恨在心,于是林联合蔡人杀死厉公,自立为庄公,厉公之子成为大夫。到庄公去世,其弟陈柞臼被立为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春,太子御寇被陈人所杀。陈公子与撷孙一起逃至齐国,而胡公之十世孙陈完曾避难于齐国,受到了齐人的厚待。公元453年陈完五代孙桓改为田氏姓。陈完后裔,琏和药也到了齐国,并在齐国为政。陈完当然就为田姓之始祖了,陈完死后溢为敬仲。实如《索隐》说的:到了齐国的敬仲,因为陈田两字声近似,于是就有了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记:“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故《说文解字》:“田,陈也,树谷日田。”陈完的子孙即田氏,其家族在齐国迅速壮大,后来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到了至第九代田和时,最终夺取了齐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田齐,田和自立为。到了战国,齐国在田姓统治之下,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雄霸一方,直至公元前221年,陈完第十五代孙齐王田建被秦国所灭,至此田齐先后延续一百八十多年,八代为君王。

二是回转陈氏:田齐亡后,田建之子田抄,到了楚国,并成为楚相国,再这支迁到颖川成为预川侯。田抄转回陈姓。由此成为预川陈氏之始祖,在此萦衍生息,相续代代。至战国末年,转复陈的颖川这支,因卓越史绩,其扩充繁衍很快,这也成为陈姓之主干。

三是升易王姓:人口繁多的王姓,是中华民族中的第二大姓,王姓之源流复杂。王姓中有出于妫陈的,就为北海王、陈留王。陈姓之九世孙,田和在齐国夺了姜姓王位后,建立田齐,至此到第八代君王田建,被秦而灭,田建的后代,有的改姓王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3]虽然历史上陈氏,变动巨大,变化不断,然而一源数支,宗派同源,同族同根是历史事实。

在华夏悠长的历史长河里,淮阳陈氏族系确为名门望族,一本万株,源远流长。“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其中始终有一个“根”联系着彼此,“根”源自于血缘关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在淮阳,至今还保留着陈氏先祖们的足迹。

当今淮阳县的陈姓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老陈户”,一部分被称为“归宗户”。“老陈户”的先祖在陈国灭亡后没有外迁,仍然留居故土,一代接一代繁衍至今,此支主要是孔子的高徒陈亢的后裔,以安岭北陈楼为代表。“归宗户”的先祖在陈国灭亡后迁居外地,几经辗转,后又迁回淮阳,明朝初年因为战争,此支陈氏族人陈良辅辞官从合肥返回淮阳,后迁居淮阳柳林集,其后裔繁衍至今有六百余年历史,分散在三十多个村庄中。回迁的陈氏还有从江西德安、江苏南京等地迁入的,大都散居在淮阳城内,还有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以郑集等为代表,散居在陈庄、陈牌坊、金陈庄等地。另外还有从山东回迁的陈氏,主要散居在郑集陈庄等地。追本溯源,陈姓展示了生息繁衍的绚烂篇章。我们的民族正像陈姓氏族这样,血缘相续,代代相传,永无断章,以此牢牢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1](明)李贽评纂;张友臣注译.史纲评要·太昊伏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17

[2](清)陈立纂;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8:174

[3](宋)郑樵纂;王树民点校.通志·氏族略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5,11:61

[4]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76

猜你喜欢
陈国陈姓淮阳
十四国诸侯云集戚城意欲何为?
大东方(2020年3期)2020-10-21 00:03:38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2
淮阳:在“进”的态势中谱写开局新篇章
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2
楚庄王伐陈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探究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三十六计之 瞒天过海
凤翔与淮阳泥塑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