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佩 陈慧莹
国内危机新闻报道中媒体失范分析
刘佩佩 陈慧莹
随着我国新体制的不断完善,媒介素养的相对改观,近年来国内的危机新闻报道不报、瞒报、缓报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善,但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危机灾难事件的发生,媒体在危机新闻报道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通过对多起危机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梳理国内媒体在危机新闻报道中失范的常见表现及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应对措施。
危机报道;新闻伦理;谣言;新闻娱乐化
[作者]刘佩佩、陈慧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从自然角度讲,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损失严重。从公共安全方面看,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近年来也呈高发趋势。如何发挥新闻媒体在危机灾害报道中的作用引人深思。①王宇:《论公共突发事件中广播应急媒体的特殊作用》,《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媒体的报道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罗伯特·希斯在他的《危机管理》一书中也提到了媒体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危机的不同阶段,媒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危机潜伏期,媒体应对受众加强风险教育,增加风险预警相关报道。及时准确的危机预警和正确科学的引导,可以让受众做好防灾准备,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如果误报则可能引发民众恐慌,乃至不必要的伤亡。在危机突发期,媒体要承担起告知和解读沟通的任务,将危机和灾难发生的情况及时传达给受众以及相关部门,将灾区的需要也及时向社会公布反馈。在危机延续期,媒体的作用则是协调和抚慰疏导,以及告知灾区民众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发生,这个时候,全国性的权威媒体和灾害发生地的媒体将是灾区群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这两类媒体尤其应该发挥好相应的作用。在危机痊愈期,媒体则应该承担起反思、质疑、总结经验教训的职责。媒介报道在灾难发生时所起到的作用可见一斑。但由于媒体从业者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轻则导致读者的不适,重则发布错误信息,延误灾情。失范的表现多种多样,具体总结为五点。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国内一些门户网站登出了大量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浑身沾满血迹的伤者和埋在瓦砾下的遇难者尸体令人触目惊心。这样的惨状不仅让人回忆起两年前的波士顿爆炸惨案中,一些媒体在谴责凶手的同时刊发的大量倒在血泊里的伤者的图片。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令人难以招架。事实上,世界其他新闻同行们对于刊登死难者遗体的照片有着严格的约束。BBC自律守则指出:如果在与死者亲属接触之前不得不把死伤者的清晰照片刊登出来,那么需要对由此引发的痛苦要格外谨慎。②陈力丹:《“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记者》,2010年第10期。
表现灾难的严重性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这需要我们的记者,特别是摄影记者发挥专业特长,深入思考从更有创造性的角度进行拍摄。今年4月土耳其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的一幅作品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上一名4岁的叙利亚小女孩面对记者的镜头误以为是枪口而做出了举手投降的反应,稚嫩惊恐的眼神令世界动容。社交网络上网友对此的评论有“我其实在哭泣”,“难以置信的悲伤”“人道主义缺失”等。没有血腥的场景和满目疮痍的建筑物,这张照片却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关于新闻伦理、记者职业道德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今年1月,青年歌手姚贝娜因病去世。题为《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的文章痛斥记者“秃鹫式”的掠夺性报道。暂且不论该篇文章客观与否,它终究是激起了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伦理和记者职业道德的反思。而在此之前媒体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不幸身亡的复旦大学女生杜宜骏的报道所引发的复旦学子与媒体之间的口水战才刚刚平息。去年3月,在采访马航MH370失事飞机遇难者家属时,一些记者不顾工作人员阻拦,对沉浸在悲痛中的遇难者家属强行拍摄和采访,很多家属失声痛哭的失态画面被不加处理地公布于众,实在有违职业道德。
在采访灾难亲历者时应避免心理创伤,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保护幸存者。在采访中,记者应对被访者表达精神上的支持,提问的语气要尽量柔和。尽量不提被访者可能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被访者痛苦的细节,例如追问空难死者家属获知消息时的感受。要注意对采访者一些隐私的保护,不要把镜头对准哭泣的儿童的脸,不要在受难者痛苦的过程中打扰他们。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确保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的起码底线。然而,现实中个别媒体由于忽视对信息来源的核实,为了抢发头条,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都没有觉察就匆匆发稿,导致媒体沦为谣言的传播工具。这样的错误,在危机新闻报道中所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事小,延误灾情事大。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却引发了大洋彼岸中国个别沿海城市的抢盐风潮。这让距离核辐射区域最近的日本民众都觉得不可思议。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关于碘盐能有效防止核辐射的谣言大肆扩散。在这当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媒体官方微博不但没有及时站出来普及正确的防辐射知识,反而加入了转发谣言的行列。另外,一些媒体对于各地抢盐事件初期的积极报道,仅仅强调了碘盐的供不应求,舆论引导的倾向不够明显,反而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导致抢盐风潮扩大化。类似的事件还有在马航MH370航班失事后,一些媒体微博账号在信息没有得到交叉印证的情况下,就发布失事航班被找到以及存在幸存者的不实消息,对遇难者家属造成由失望变希望再变绝望的心理伤害,这更是难以被原谅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闻自由得到空前释放,加上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新闻理念的影响,也为迎合受众的兴趣,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出现了娱乐化现象。新闻娱乐化(infotainment)是指新闻中资讯与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①刘璟:《新闻娱乐化研究的轨迹与问题——SSCI核心期刊新闻娱乐化研究述评》,《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0期。灾难报道作为一类特殊的新闻,在面对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语言文字理应保持严肃。
2004年9月6日,央视四套《今日关注》栏目在播出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劫持事件新闻时,设置短信有奖竞猜死亡人数。事件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此举引起了外交部、中宣部、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责令相关部门进行严查,最终两名制片人被免职。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媒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央视此次典型的灾难新闻娱乐化报道,不仅缺乏对受害者最起码的尊重和同情,也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更有引发外交摩擦的风险,其他媒体应引以为戒,加强行业自律。
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到达灾难现场发回实时报道,有的甚至为了不消耗灾区资源,都自带食品和生活用品,这样的觉悟和勇气值得肯定。但是也有一些记者由于考虑不周或一味地为了报道效果,不顾救援人员的劝阻,反而会妨碍救援,延误时间。
记者妨碍救援的例子,在汶川地震期间时有发生。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刚刚发生不久,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卸载物资时,一名女记者不顾救援人员阻拦,执意要靠近直升机做现场报道。四川省卧龙森林公安分局负责警戒任务的副局长王刚看到记者有被螺旋桨击中的危险,于是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不幸被直升机尾部击中,在他生日这天壮烈牺牲。类似的情况还有,为了吸引眼球,让救援人员暂停救援,拍摄被压在水泥板下奄奄一息的伤者。②《媒体人注意!地震采访中这些低级错误不要再犯!》,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31544.html。此外,在人质劫持事件中,媒体对警方救援部署的直播,提前暴露救援方案,无疑是在给歹徒通风报信,对其造成刺激,最终铤而走险伤害人质,酿成本可以避免的惨剧。史上著名的例子有1972年德国奥运会慕尼黑以色列运动员被劫持事件和2010年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观光大巴事件。
总之,灾难报道不仅考验着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对新闻人的道德素养也是一次挑战,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恪守人文关怀。记者们应该明白“人”才是灾难救援的中心环节,而不是新闻报道本身。在采访伤员以及遇难者家属时,记者应换位思考。《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第31条规定:报道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家属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