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啃老族”的具体策略研究

2015-03-19 09:24王中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子女对象

王中华,刘 鑫

“啃”本义是指用牙齿剥食坚硬的东西,另外“啃”同“坑”,指坑害的意思,“啃老族”就字面意思解释为坑害老年人的群体。对于“啃老族”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在英国,啃老族是16岁-18岁的族群,日本将其定义在15岁-34岁。在我国主要把“啃老族”定义为已经成年,而且结束全日制学习,本身具备社会生存和劳动能力却较长时间不主动求职也不接受培训,完全依靠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以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人群。[1]

据调查显示,当前“啃老族”队伍不断壮大,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本“啃老族”群体由来已久,日本政府在2013年调查了15-34岁青年2012年就业状况,结果显示既没有就业也没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啃老族”数量已达到63万人。[2]韩国“啃老族”的数量让人触目惊心,2012年一份调查显示在首尔,30岁至40岁的“啃老族”人数已经超过48万,比10年前翻了一倍。[3]在中国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4]这些庞大的数据让人不寒而栗,是什么使“啃老族”的数量发展如此迅速,根据相关数据了解,2005年就已经有相关学者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调查,2012年对“啃老族”现象的研究达到顶峰。十年过去了,“啃老族”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加深,随着社会转型,“啃老族”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极具危害性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事物的发展主要由内因决定。“啃老族”常年呆在父母家中不愿工作,是个人价值观和心理出现问题造成的。调查显示,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寻找工作,而是指望父母提供资金养活他们。一方面,很多“啃老族”对自己职业期望过高,一直追求高薪工作,在期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后,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踏出社会,从怀疑自己到不愿尝试,害怕产生更大的挫败感,循环往复,“啃老族”就会习惯自己目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众人的指责之下自我麻痹。另一方面,很多“啃老族”天生懒惰,希望自己生活不需要有压力,更不想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工作持续时间不长,只有通过父母的“再养育”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再有,“啃老族”除了与家人交往之外,接触的是一些整天游手好闲的不良社会青年,这些不良社会青年会给他们灌输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荣,“啃老族”羡慕他们不用工作便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金钱,因此更加不愿意寻找工作。

(二)家庭层面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儿童天生是善良且单纯的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强的可塑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溺爱型教育方式加重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会不自觉听从父母的安排,很少主动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在应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时,害怕吃苦一步一步退缩;在感到迷茫时,父母没有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而是纵容他们逃避现实生活,自私的心理希望子女依赖自己,不希望子女离自己太远以免自己感到孤单。一旦子女成为“啃老族”后,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尝试通过各种伤害子女自尊的方式迫使子女离开家,这样不仅不利于“啃老族”正常融入社会,甚至会进一步扭曲“啃老族”的心理。在中国式家庭下,一旦子女成年,父母就时常给子女灌输“家庭的重担就交在你身上了”“在你工作之前你要任何东西我都满足你,你工作之后就要好好报答我们”“以后老了就靠你们了”等等,这些话语无形中给子女造成更大的压力,他们希望用某种方式逃避父母所赋予的期望,他们害怕自己的工资水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于是他们就宁愿选择待业在家,来减少父母的期望。

(三)社会层面

一方面,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全国就业形势不乐观,成年人想谋求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主要是培养素质型人才,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可谓是少之又少,加上人们传统观念认为技术性人才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过关才学习技术,因此很多进行技术教育后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受到种种歧视与不公正待遇,导致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进入迷茫状态。高校体制中,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即使很多高校都需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实践时间少,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社会生存技能,没有太多职业经验,初入职场会显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比较愚钝,甚至一些在学校时是同学的学习榜样、是老师的得意助手、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一旦走入社会,环境变得太快以至于他们也很难适应,进入职场频频受挫,认为职场在某种程度上就如监狱一样束缚他们。

二、“啃老族”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啃老族”的存在,会加深“啃老族”自我否定

“啃老族”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无法完成任何事情,觉得自己一辈子只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在这种消极思想观念影响下,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啃老族”的存在会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关系

“啃老族”不仅对自身产生致命的影响,而且啃老行为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也会增加社会对老年养老的负担。媒体报道,由于成年子女常年在家,年迈的父母需要打零工以承担子女的日常花销,他们在晚年得不到照顾,还需要为子女的未来担忧,有很多老年人因为子女啃老的行为而自杀,这样的悲剧频频发生。

(三)“啃老族”的存在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由于“啃老族”这一群体数量过于庞大,他们本应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青年人,但却在家虚度光阴,耗费青春,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很多重要的就业岗位缺乏健壮的劳动力,他们目前的状态无法满足政府这一大缺口,给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四)“啃老族”的存在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啃老族”待业在家,整天无所事事,在受到不良社会青年的威逼利诱下,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愈发加大。如果不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可能会使“啃老族”因为仇视社会进行报复行为,并且会加大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增多他们犯罪的机会,从而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三、社会工作者介入“啃老族”

(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啃老族”不愿走出社会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认知出现错误,那么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介入到“啃老族”中改变他们错误的认知,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存在偏差,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让他们认清自身的长处,并且鼓励他们从自身优势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虽然前期的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分析“啃老族”出现问题的原因前提下,不断发现不同的“啃老族”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免以偏概全使得给予的帮助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邀请相关专家对“啃老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学以致用的技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要根据“啃老族”的兴趣来设定,不能以“为他们好”而安排他们丝毫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学习。

具体方法:前期对“啃老族”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问题进行预估,了解到“啃老族”出现依赖父母不愿走出社会寻找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出现偏差,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帮助“啃老族”改正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在与服务对象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个别化原则,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呈现出的不同的认知偏差予以修正。面对服务对象拒绝沟通或者不配合社会工作者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耐心对待服务对象,并寻找可以突破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使之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转变他们目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父母在子女最需要得到良好教育的儿童时期没有给予有效帮助,那么在“啃老族”问题出现后,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教育子女,因为子女已经成年,很多道理他们心里都十分明白,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他们关爱,这种关爱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在精神上给他们支持,不断鼓励他们,转变他们目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啃老族”的父母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告诉他们在子女出现某种情况下何种办法才是对子女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对“啃老族”的父母进行讲解,他们的子女不存在任何问题,子女出现短暂的困难时期都是一时的,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融入社会;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与“啃老族”的父母进行探讨,了解他们子女自身存在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帮助“啃老族”父母减少心理压力,让他们不再对子女完全丧失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父母提供的有效信息对他们的子女未来就业和生活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指导“啃老族”父母在平时与子女沟通时的语气、语调以及表情,子女是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倘若他们的父母对自己都是恶语相向,最后可能导致他们不仅仇视社会,甚至都无法接纳自己的父母。父母需要减少与其他同龄人的对比,“啃老族”在此时是自卑心理最严重的时期,他们最不能忍受父母用成功人士的例子与自己做比较,并且言语中带着讽刺与挖苦的味道,此时父母需要是给他们缓冲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严重的后果,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负责任,并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逐渐帮他们融入社会,拾回信心,让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三)担当政策影响人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需要担当政策影响人的角色,通过向有关部门反映“啃老族”现象的危害性,促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就业岗位的合理设置以及在高校教育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并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学生实践在学生课程学分的比重,让高校重视学生实践,真正理解学生实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政府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能仅仅在大城市提供就业机会,还需要在中小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为大多数“啃老族”是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失去就业机会,并且面对大城市更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会加剧他们逃避社会的行为,在离他们家乡较近的城市提供就业机会,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归属感,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生活的幸福感。

社会工作者需要在社区宣传就业知识,并与政府合作开展就业支持活动,联系相关愿意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啃老族”感受到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并希望他们能在自己有兴趣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才能,在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啃老族”了解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以及帮助服务对象主动咨询就业信息,并跟进服务对象在签完就业协议之后的工作,与服务对象及家长保持联系,时刻关注服务对象的工作进展情况,一旦“啃老族”出现怠业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及时到社区及用人单位了解情况,并进行协调与疏导,确保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1] 朱立波:“80后啃老族”的社会工作介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佚名:日本“啃老族”[EB/OL].网易财经网,2013-06-19:http://money.163.com/13/0619/15/91O87ND600252G50.html.

[3] 佚名:韩国中年啃老族十年翻一番[EB/OL].今晚网,2014-09-26:http://j.news.163.com/docs/10/2014092610/A72HUSV200014AED.html.

[4] 佚名:“啃老族”数量增加[EB/OL].中广网,2009-09-17:http://www.cnr.cn/fortune/special/200606/t20060614 _504221745.html.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子女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