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

2015-03-19 09:12闫亚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夸张主观性

闫亚平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夸张: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

闫亚平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夸张作为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是主观化的结果。读者在面对夸张时不仅不会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信以为真,而且还会通过字面意义去推导夸张建构者要表现的“自我”。夸张表达主观性的机制就是通过建构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或者建构时间顺序的颠倒表达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或有效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决定夸张“度”的关键因素是其必须出自表达说话人“自我”之需要。

关键词:夸张;主观性;标记形式;夸张的“度”

收稿日期:2014-11-03

作者简介:闫亚平(1980-),女,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修辞学、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026-05

一、引言

作为一种有着独特表达效果的辞格,夸张很早便在口头或书面的言语交际中得到普遍应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所指出的:“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意即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只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声音、形貌的,夸张的手法便不可少。即使像《诗经》《尚书》这样的典雅之作,也不乏夸张手法的运用。可见,夸张辞格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的夸张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导,反而是“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呢?[1]404比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3)“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王实甫《西厢记》)

例(1)是一个典型的扩大夸张的例子。一个人的头发再长,也很少有超过其身体的长度的,更何况长达“三千丈”。但任何一个正常的读者在阅读时都不会相信诗人的头发真的有“三千丈”那么长,从而导致无法理解。相反,读者能在字面夸张的引导下体会到诗人那满腔的愁绪和忧愤,与诗人达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夸张非但不会引起解读上的偏差和误解,反而能促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例(2)是典型的缩小夸张。读者在阅读时也不会真的相信黄河河面窄到借助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连一只小木船都放不下;宋国近到踮起脚就可以看见,不到一个早晨就可以走到。相反地,读者会在字面夸张的引导下深深体会到一位母亲因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而思念、焦急和愁苦的心情。例(3)是超前夸张的典型代表,但这丝毫也不会妨碍人们的正常解读。类似例(3)这样的例子,读者通常都不会真的相信“请”字儿还没说出口,对方就已经答应“去”字儿了,更不会相信“去”字儿还没说完,人就已经到莺莺跟前。因为这种情形明显与客观实际不符。读者同样会在字面夸张的引导下体认到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张生动作的迅速、麻利及其心中的兴奋和激动之情。

从对以上3个例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读者并不会因为字面上的夸大或缩小,或逻辑关系上的故意颠倒而引发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相反,却能在字面夸张的引导下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说,看到夸张,读者不但不会信以为真,反而还能通过夸张与建构者达成思想或情感的共鸣。正如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所阐述的:“文有饰词,可以传难言之意;文有饰词,可以省不急之文;文有饰词,可以摹难传之状;文有饰词,可以得言外之情。”一言以蔽之,“壮辞可得喻其真”。[2]229这里的“饰词”“壮辞”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但为什么“壮辞”还能“喻其真”?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二、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受实证主义的影响,曾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语言学都追求所谓的“科学主义”,而将语言视为客观表达命题的工具,不承认语言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这种偏见忽视了语言只有通过有思想的人才能反映客观世界、语言使用无法与人的思想和情感分离的客观事实。”[3]近年来,随着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命题的工具,而且是表达“自我”的手段。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命题全面走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并备受关注。其中代表性的有Lyons[4][5];Langacker[6][7];Traugott[8][9];Finnegan[10];Stein &Wright[11];齐沪扬[12];沈家煊[13][14],王灿龙[15]等。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6]Lyons认为这种“自我”包括说话人的感知、认识、情感、态度和意图等。“主观化”则指的是“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6]目前语言的“主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

我们认为,“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不仅通过词汇、句法层面来表现,修辞手法作为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结果、人类诗性思维的结晶,也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有效形式,是主观化的结果。

三、夸张: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

为什么“壮辞可得喻其真”?为什么“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原因就在于夸张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有效形式。读者在面对夸张时不会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信以为真,而是通过字面意义去推导夸张建构者要表现的“自我”,体会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或意图。

关于夸张的建构,陈望道曾经指出:“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17]115吴礼权强调:“它(夸张)是人们处于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强势状态下的产物。违背逻辑与事理的夸张往往是说写者‘忘我’精神状态下的一种‘本我’的返真。”[18]28宋朝的范温曾在《潜溪诗眼》中说:“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也。”“激昂之语”指的就是夸张。他认为,夸张的建构就是由于“诗人之兴”,即说话者强烈的主观心理情状。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亦强调:“夫为言不益,则美不足称;为文不渥,则事不足褒。”意思是说,不用夸张手法则不足以表达说话人对尧、舜、文、武的推崇、礼赞之情。可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夸张的建构带有明显表达说话人“自我”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说,夸张就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而主观化的结果。

而相对于其他形式来说,夸张可算得上是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因为夸张在语义上大多明显违背客观事实,不符合正常逻辑,人们一看到夸张就知道它是说话人激情状态下表现“自我”的手段,是一种表达说话人情感或传递说话人意图的标记形式。也正因为夸张是一种表达说话人主观性的标记形式,在解读夸张时,我们不仅不能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且还要从字面意义去推导说话人想要传递的情感、态度、意图等,才会了解说话人的真意所在。孟子曾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19]199陈望道也强调,在解读夸张时“就当原情逆意,还它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为言过其实的字句所拘泥,这才可算真能领略夸张辞的真意”。[17]116这里的“以意逆志”“原情逆意,还它本来面目”“领略夸张辞的真意”就是指要根据辞义去推导作者的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去推导作者要表现的“自我”。

可见,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夸张为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不从字面去推导说话人要表现的“自我”,而仅仅拘泥于字面意义,不仅不能求得准确理解,而且还会误解、曲解作者的本意。比如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杜甫《古柏行》的批评:“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又比如明代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的指责。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都是犯了“科学主义”的错误,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主观性”,没有意识到夸张是一种有效表达说话人“自我”的标记形式,从而犯了机械理解的错误。

四、夸张表达主观性之机制

(一)通过夸张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刘大为指出,“认知不仅依靠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信息,同时也依靠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不仅我们已有的知识和预期左右着我们将在对象上看到什么,我们对被认知对象的态度、需要、兴趣、愿望、情感以至于非常的意识状态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使刺激模式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全面的,不会导致对对象的错误识别,而是——在特别强烈的情绪或欲望的支配下,或是体验着特别强烈的感觉刺激时,对象的某些特征往往会被放大,甚至产生一些感觉的变异”,“特征的放大势必超出了本体原有的量限范围。所以夸张以接受程度上的不可能特征为标志”。[20]121-123而正如李宇明所指出的:“在人们的认知世界中,事物(包括人、动物)、事件、性状等无不含有‘量’的因素。”[21]30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一切质都可以通过量来表现,并受量的制约。因此,夸张的标志——“程度上的不可能特征”其实就是主体在特定状态下对某一事物的质在度的范围内所作的量上的延伸。这种延伸形成的“主观量”以客观实际量为参照标准,从放大和缩小两个方向展开,进而形成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以表达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

1.通过数量词语构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一部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就是通过夸张焦点落在数量词语上来形成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从而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感。比如:

(4)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6)儒书称:“尧、舜之德,至优至大,天下太平,一人不刑。”(王充《论衡》)

(7)岳爷左顾右盼,吩咐将人马扎住,对吉青道:“这座山,比八盘山更好。为兄的在此扎营,意欲等候番兵到来,杀他一个片甲不留。”(钱彩《说岳全传》)

例(4)、例(5)中通过数量词语“四十围”“二千尺”“千山”“万径”等形成夸张性主观大量来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感。其中例(4)为诗人经过大半生的漂泊,辗转来到夔州,游孔明庙有感而作。一般情况下,一棵树不会粗到“四十围”,也不会高到“二千尺”,这里,诗人通过数量夸张形成主观大量,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表达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予诗人宏图不展、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例(5)也为诗人被贬时所作。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千山”都没有一只鸟,“万径”都没有一个人的踪影。这里,诗人意欲通过夸张手法形成的主观大量来抒发其政治改革失败、壮志未酬而又被贬偏远荒凉之地的旷世孤独情怀。相反,例(6)、例(7)中夸张建构者通过数量词语“一”“半”等形成的主观小量来抒发其强烈的情感。例(6)中为了表达说话人对尧、舜的推崇和礼赞之情,通过夸张手法极度缩小刑罚的人数,认为其以德治国,连一个人都没受过刑罚。例(7)中也是通过“片”形成主观小量,以表达说话人极富自信的战斗豪情和必胜的雄心壮志。

2.通过非数量词语构建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记述事物的量可以用数值的方式,如数量词语,也可以用非数值的方式,如下文例(8)中的“峻极于天”。一部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就是通过这种非数值记量的方式形成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从而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感。比如:

(8)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诗经·嵩高》

(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1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例(8)、例(9)都是用非数值记量的方式来建构主观大量以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感。其中例(8)原是西周宣王时的贤臣尹吉甫为赞美甫侯和申伯对周王朝的忠贞而作。在这首诗的开头,作者即用非数值记量的方式——“峻极于天”来形成主观大量,暗示其歌颂的对象——甫侯和申伯出生不凡,进而表示对他们的赫赫战功和崇高美德的敬仰及深切爱戴之情。例(9)中也是通过“力拔山兮气盖世”这种非数值记量的方式来构建主观大量,以表达说话人自认其作为一个盖世英雄,却惨遭困厄的悲苦和不平之情。例(10)、例(11)却是通过非数值计量的方式来构建主观小量,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其中例(10)中诗人通过“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非数值计量的方式来极言时间之快,形成主观小量,从而抒发其人生苦短的强烈主观感受。例(11)中诗人也是通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来形成主观小量,以表现红军战士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时间顺序颠倒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一部分超前夸张通过时间顺序的颠倒,即“将实际上后起的现象说成在先呈的现象之前出现(至少说成同先呈的现象同时并现)”,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17]1116比如:

(1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13)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礼记·乐记》)

例(12)中诗人通过时间顺序的颠倒,说酒还未喝,已成泪流,构建超前夸张,以此来表达其寂寞、空虚、冷清之感和无人与共的孤愁。例(13)中事件的时间顺序也是颠倒的,说武王“未及下车”,就已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而正如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所说:“大封必于庙,因祭策命,不可于车上行之。”夸张建构者之所以如此说,是为了表达其对武王以此为先务的推崇、礼赞之情。

(二)通过夸张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夸张除了用来表达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情感,也可用来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塑造人物形象或强调大、高、多、快等或小、低、少、慢等,以加深印象,引起接受者的共鸣。比如:

(1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15)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1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17)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诗经·大雅·云汉》)

(18)憨老汉真是饿急了,那位大嫂刚把一碗黑面饸饹端进来,他接住,嘴还没沾上碗边,半碗饸饹早就咽下肚了。(周汶《小店》)

例(14)、例(15)中夸张建构者意欲通过夸张手法来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其中例(14)中夸张建构者通过数量词语“一剑”可以抵挡“百万师”来形成主观大量,以此塑造出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而例(15)中却通过超前夸张——“丹唇未启”而先听到笑声,来帮助塑造王熙凤八面玲珑、笑里藏刀的性格特点。与例(14)、例(15)不同的是,例(16)、例(17)、例(18)中建构者通过夸张达到加深印象、引起接受者共鸣的目的。其中例(16)中通过扩大夸张建构主观大量,以形容路程之艰难,使接受者加深印象,产生共鸣。例(17)通过缩小夸张极言其少,建构主观小量,以加深人们的印象。例(18)中通过超前夸张——“嘴还没沾上碗边”“半碗饸饹早就咽下肚”来表示憨老汉吃饭速度之快,以加深接受者的印象。

五、夸张的“主观性”与夸张的“度”

很多学者在讲到夸张运用的原则时都强调夸张要适度、有节。刘勰曾指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否则便会“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1]405宋振华、吴士文等也提出:“使用夸张要有节制。”[22]94于广元强调“夸张经历的曲折告诉我们,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手法,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23]

但语言中的很多实例向我们展示:夸张似乎没有“度”的限制,是没有节制的。比如:说到快,就可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话未出口,声音先到了”(宋振华、吴士文等);说到大,就可以“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说到美,就可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说到多,就可以“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诗经·大雅·假乐》)、“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说到高,就可以“嵩高维岳,峻极于天”(《诗经·大雅·嵩高》)、“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说到长,就可以“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说到粗,就可以“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曹雪芹《红楼梦》);说到久,就可以“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瞿佑《剪灯新话·绿衣人传》)。相反的,说到慢,就可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葛屦》);说到小,就可以“遥望齐州一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灭》);说到少,就可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诗经·大雅·云汉》);说到弱,就可以“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说到近,就可以说大山“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说到静,就可以“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等等。真正可以达到刘勰所说的“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程度。[1]405

再者,正如吴礼权所言,“之所以会有言过其实、张皇夸大的夸张手法出现,主要是由于说写者当时情绪激动的缘故所致,是说写者当时某种特定情感蓄积而不抒不快的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人们运用夸张时往往是在深切感动之时,也就是说,人们在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感情时是处于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强势状态,亦即激情状态”。[18]既然夸张的建构者是处于激情状态,那么在建构时自然也不会想到——更确切地说是丝毫不会意识到夸张还有“度”的限制。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夸张没有“度”的限制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认为夸张没有“度”的限制,那么夸张跟写实、浮夸、吹牛就没有区别了。但这个“度”到底在哪里呢?很多学者都只是笼统地概括为“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但究竟“高于现实多少”才为合适?结合本文所论述的夸张的主观性,我们认为,夸张的“度”必须建立在表达说话人“自我”的基础上,必须出于表达说话人情感或传递说话人意图的需要。傅庚生曾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强调:“故夸饰亦必有节,若不恤情性之原,增之靡足诞而不经,逾其限度,往往令人失笑。过犹不及,允执厥中。”陈望道认为:“主观方面须出于情意之自然的流露。”[17]119这里强调夸张必须恤“情性之原”、为“情意之自然的流露”,其实质指的就是夸张必须出于表达说话人“自我”的需要。可见,夸张的“度”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限制,关键是要出于表达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或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夸张“辞虽已甚”,但对“其义”却“无害也”,因为夸张是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且已形成共识。因此,人们在解读夸张时不会拘泥于字面的意义,更不会信以为真,而是通过字面意义去推导夸张建构者所要表现的“自我”,体会说话人在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或领会说话人要传递的意图。因此,决定夸张“度”的关键因素就是出于表达说话人“自我”之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26-33.

[4]Lyons,J. Deixis and Subjectivity: Longor,Ergo Sum?[G] //Speech,Place,and Action: Studies in Deixis and Related Topics. New York: John Wiley,1982.

[5]Lyons,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6]Langacker,R W.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G]//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5.

[7]Langacker,R. W. Concept,Image and Symbol[M]. Berlin/New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0.

[8]Traugott,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lg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Language,1989(65).

[9]Traugott,E. C. Subjectiviz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G]//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0]Finnegan,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G]//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Cambridge:CUP,1995.

[11]Stein,D. & S. Wright (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2]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4):54-63.

[13][1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14]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2009(1):3-12.

[15]王灿龙.一个濒于消亡的主观性标记词——想是[J].当代语言学,2009(1):35-46.

[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18]吴礼权.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8-31.

[19]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1]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宋振华,吴士文,张国庆,等.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3]于广元.夸张发展中的一次大曲折[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6):88-91.

[责任编辑于湘]

Hyperbole: a marked form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by YAN Ya-ping p.26

As a marked form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hyperbole is a subjective result. While readers interpret it, they will not stick to the literal meaning, but try to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self” strong feeling or intention. The hyperbole expression mechanism for subjectivity is to construct subjective large or small quantity, or reversed time sequence,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emotion or intention, producing a strong impression in the recipient. Furthermore, the exaggerating “degree” of hyperbole must be based on the nee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self” emotion or intention.

Key words: hyperbole; subjectivity; marked form; the “degree” of hyperbole

猜你喜欢
夸张主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圆形在动物简笔画中的妙用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