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龙溪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蒲秀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当前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个性被抹杀,良好的思想素质得不到培养。略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学生思想素质的策略。
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重要思想为指导。教师只有掌握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及精神实质,才能不偏离方向,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对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起着指引作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因为社会中的消极现象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在教学中教师在选取事例的时候,要选取正面的、健康的、先进的事例,引发学生积极的行为,向学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而对社会中的消极因素产生一种抵制作用。
第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让学生在不断的教育中明确奋斗目标,立志成才。
第一,优化品德素质的动力方向。社会上一部分人价值取向私有化,共产主义理想淡化,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抛得精光,这种思想难免会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第二,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就必须着力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关心他人,利于他人,关心集体,利于集体的品质。
一是培养孩子从关心家里人做起。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一些关心亲人的事,做孝心美德少年,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为家庭这个小集体做点事,从小养成为集体做贡献的好品质。
二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多过集体生活。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可以有意创造些带有合作完成的活动,使小伙伴们在活动中共同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感受合作完成任务的喜悦,从而自得其乐,乐中动情明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质。
三是教师和家长要身先垂范,言传身教,多关心他人和集体,多为他人和集体做好事。在孩子面前要多谈论同志间的友情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少学生,使他们经常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中得到陶冶。
第三,优化品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孩子年纪小,好学上进,喜欢人家赞扬,好胜心强,向往英雄,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孩子崇敬的偶像,学习的榜样。同时,对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风尚,要及时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先进同学学习,使校内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
第四,摒弃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做法。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确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进一步促进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两不离,相得益彰。
品德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素质。
教材插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想象图,在学生观察图中获取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让孩子联系生活场景,点化明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道理,激发情感,明理道德观,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观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如教学尊敬父母,在“应该怎样体贴孝敬父母”的讨论中,教师明确指出:体贴孝敬父母应做到心理有父母,了解父母的疾苦;自觉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听父母的正确教诲;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父母生病,应该关心照顾父母。以此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体贴孝敬父母的行为,并使行为升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更加认识。
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儿童应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教学活动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欣然得到教育是最理想的办法。表演则是在学生明白道德并激发情感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激发、陶冶、强化学生道德行为。
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学生行为的评价,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灵活的评价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并努力向高标准靠拢。
我们应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优化学生思想素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