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仝晓明
2014年,“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国家、民族和所有国人的梦想。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正是“中国梦”纪录片所承担的时代使命,也是对国人精神引领的体现。可以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则和本质的纪录片,通过荧幕所实现的视觉传达,不单单是形象符号的传达,更是精神符号的传承。对此,本文以《中国梦·中国路》《百年潮·中国梦》和《中国梦365个故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探讨中国纪录片如何助推实现“中国梦”,以期为“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中国梦·中国路》历时一年的制作时间,拍摄足迹跨越了四大洲,深入全国20多个地区,采访中外各界人士200多人,在宏大叙事结构中充分彰显了“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
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一部“中国梦”纪录片,严肃的主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中国梦·中国路》的叙述力求朴实无华,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主张基调鲜活,多元呈现。这种质朴的叙事方式,不仅没有让人产生形式单调感,而且进一步凸显了主题。例如,在《精神风帆》一集中,节目以《马兰谣》动听的歌声开始,从青藏高原深处的金银滩展开,秀丽的风光,蜿蜒的铁路,安静的小火车站。此时,节目旁白开始介绍这个小火车站,讲它并非是用来载客的,而是运载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这集节目集中阐述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心思想。之后,画面集中在这个代号为“221”的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这里是中国“两弹”的研制基地,这里曾留下许多“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的足迹。“221”这个极为秘密的代号,很少有人知道,但节目组却在大量的素材中发现并选择了它,并以全新的角度对其灵活运用,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避免了说教。
以典型案例重构叙事空间。按照以往纪录片的拍摄原则,像“中国梦”这种主旋律纪录片,是要严格根据既定文稿来拍摄的,也就是说要根据文字有选择地插入画面,创作空间非常有限。但《中国梦·中国路》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束缚,其原稿只是作为提纲存在,在实际采访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不断捕捉发现典型案例,并紧紧围绕其进行解说词和内容的重构。在该纪录片的原稿中,并没有涉及国外拍摄,但导演吴建宁却指出,出国拍摄能够丰富内容,彰显主题。就这样,从上甘岭的冰山,到坦桑尼亚的火海,再到美国的安达伯格庄园,节目摄制组采集到的大量真实的一手资料和形象的一手画面,都极大地增加了该纪录片的分量,赋予了其更多的深度。
《百年潮·中国梦》气势恢弘、结构严谨,不仅有政治和思想的深度,而且有文学和艺术的力度,成为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在世纪蓝图的架构中,充分彰显胸怀天下的终极人文关怀。
家国情怀的图文呈现。《百年潮·中国梦》以多媒体表达的方式,形象地呈现了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具体来讲就是政治情怀和民族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富才能国强,国泰才能民安”等道理,都说明了国与民唇齿相依的命运维系,而这种家国情怀在《百年潮·中国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片中传达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期待,充分印证了家国情怀的血脉相融。
《百年潮·中国梦》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空间架构,回望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将家国情怀熔铸在“中国梦”的画卷中,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简要回溯,表达坚持不懈的梦想追求,展示了“中国梦”的传承与延续。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进步的深入观察和全面呈现,展示了“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和美好前景。通过从上到下自觉实践“中国梦”的真实记录,展示了“中国梦”对社会和时代的响应,让观众看到了世纪蓝图下的家国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类关怀的中国彰显。《百年潮·中国梦》除了进行时间上的纵向连接外,还对中国与世界在空间上进行了横向交融。简单来讲,该纪录片始终立足于中国,胸怀世界,彰显了“中国梦”造福世界的终极关怀。纪录片一开始就将“中国梦”置于全球化语境下,赋予了其世界性内涵。许多西方元首政要和专家学者对“中国梦”的肯定和阐释,增强了“中国梦”的国际认同。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主张以和为贵的大国,对人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赋予了“中国梦”更深的内涵和更多的意义。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中,“中国梦”的地位、品格、影响都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其中一集《筑梦天下》中,从古代丝绸之路、鉴真东渡和郑和七下西洋,到当代的援非计划、北京奥运、亚太峰会、世界维和等,都证明了“中国梦”始终践行着和平崛起的理念,“中国梦”属于“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共同进退、命运相连。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各地的和平友好访问,无一不传递了“中国梦”的人类关怀,充分彰显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国梦”是一个开放、共享、博大的世界梦,而并非只限于一国一地的小梦。通过《筑梦天下》对“中国梦”的解读,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为人类所共有的思想财富,是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是与时俱进、造福世界、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伟大梦想。
《中国梦365个故事》所塑造的青年形象,有着朝气蓬勃的生命、锐意进取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执着,“中国梦”的精神正是通过纪录片中这些血肉饱满的青年形象而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真实但不乏艺术性的《中国梦365个故事》所塑造的青年形象,为“中国梦”传播与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真实再现中的情感深化。纪录片就是采取非艺术性创作手法,通过真实性的影像,客观呈现事物原貌和主观认识的纪实性电视片。当事实无法用真实素材加以呈现时,创作主体通常会进行人物虚拟而并非场景虚拟,这就是所谓的真实再现,属于纪录片创作中十分常用的创作手法,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艺术呈现形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纪录片拍摄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借助人物形象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是创作主体通过视觉传达与受众所进行的互动,有利于加深受众对节目的印象。
在其中一集《语路计划之曹非》中,讲述了“80后”曹非的创业历程。三分钟的微型纪录片,如何充分呈现创业者的艰辛之处呢?该纪录片的创作主体采用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非常巧妙地呈现了曹非的创业故事,顺利完成了真实记录。整个纪录片是通过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并配合创业过程中站在街上发传单、亲力亲为地送货等情景再现,梳理了曹非的创业脉络,缕清了人物关系,推动了情节发展。从最初的“郑州买菜网”到最后的“菜生活”,这种转变不仅浓缩了曹非的个人成长历程,而且也为观众分享了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充分诠释和传达了坚守梦想、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等价值观。
故事情节中的主题深化。叙事结构是支撑整个纪录片的基石,是整个纪录片的骨骼。纪录片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将真实的影像素材进行巧妙组合,通过叙事结构,可以打破纪录片的时空局限,实现纪录片表达的艺术性、整体性和故事性,形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线索,赋予作品饱满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而且有助于深化纪录片的特定主题,提高主旋律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然少不了故事元素,只有将真实的故事进行艺术化处理,才能形成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中国梦365个故事》用人物谱写梦想篇章,讲述了不少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国梦”的故事。例如,在《男护士》一集中,就讲述了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护士李旭的故事,纪录片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配合真实再现的画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的男护士形象,传达了有关青春、梦想的正能量。从李旭下班路上抢救不相识的老大爷,到用诚挚关怀打消老太太的顾虑,这些故事虽然很小,但却让李旭充满正能量的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在其中一集《生死恋》中,讲述了相识于病床之上的一对恋人,两人不离不弃抗争白血病的感人故事。当看到“馒头”为老婆记录下长长的体温表时,当那首《小夫妻大战白血病》响起时,当妻子讲述老公睡梦中叫自己不要离去时,当唱到“我们在努力,让离别的那一天远去”时,人物命运和情感在这种巧妙的叙事结构中日趋明朗,也引领观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动于他们的爱情,传播了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