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永
(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173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思考
王建永*
(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173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后定位为职业教育类型、本科教育层次,主要承担本科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本身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转变传统观念、统一思想,主动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新建本科院校(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其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等文件的颁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国家战略对新建本科院校带来巨大冲击,也提出了向应用技术转型高校转型的发展方向。当前,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仍有不同理解,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十分必要。
总体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是按照从数量需求到质量提高、结构调整的进程逐步推进的,而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具有必然性。
199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0 余所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增加到700余所,高等学校达到2 442所[1],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鉴于人才数量的需求,国家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式提出始于2010年的“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3]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经从增加人才数量转变为调整人才结构。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国家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4]。2014年6月,“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5]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4]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提出:要引导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可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明确指向了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
(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提出
21世纪前10年,围绕应用型本科发展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是举办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潘懋元等[6]认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型,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服务, 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实施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并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同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4年,“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概念明确提出。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7]。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19号文”)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8]。6月发布的“规划”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5]
可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这一概念十分明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后就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定位
1.属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类型
“规划”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5]。这里提出近期我国高等学校的3种类型只是基于现实存在,而非教育类型。
关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这种“新型大学”的教育类型,可借鉴的观点有:国际教育专家认同现有的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国内许多专家对英德日美等国高等技术院校也认定为本科高职教育[9]。潘懋元[10]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也可以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不应把高等职业教育仅仅限定于专科层次。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2011在第2~5级教育的课程定向中采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在6~8级教育的课程定向中采用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类。学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和深化;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在职业教育范围之内[11]。 可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纳入职业教育并没有理论上的冲突。
姜大源[12]认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定界与跨界的区别: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完完全全是一种跨界”。“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3个跨界,构成了2个区域:一个是由教育、学校和学习构成的教育区域,一个是由企业、职业和工作构成的职业区域。普通教育研究教育区域,职业教育要研究教育领域和职业区域。按各文件的要求,新建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后,其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
笔者认为,短期来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会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而独立存在,完善本科职业教育空白;从长远来看,随着其发展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将被明确为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与高职专科是同一类型(职业教育)、不同层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2.属于本科教育层次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上限,本科层次空缺。依据“19号文”,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下接高职专科、中职教育,上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ISCED1997,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归入5A2(按行业分设专业,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ISCED2011将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细分为5、6、7三个等级,5是短线高等,6是学士或等同。据此,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属于ISCED6,在层次上高于5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高职专科层次不同体现在,前者是专科,开展职业教育;后者是本科,开展专业教育(广义上也是职业教育)。
需要指出,“高职本科”这一提法并未见于文件,系列文件提出的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本科”全称应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是相对于“高职专科”的通俗提法,是先归类、后层次的提法。将高职本科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2个概念完全等同,在目前来讲不太严谨。
3.主要功能是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规划”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5]可见,地方性、应用性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显著特点,其重点是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同时,在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它都将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功能的提出,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迫切要求,也是为了办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一)转变传统观念、统一思想
1.新建本科院校本身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升本”对高职高专而言,实现了层次提升和类型改变,提高了社会声誉。由于现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泾渭分明,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回归目前社会认可度更低的职业教育,导致不少人持怀疑甚至抵制态度。
早在2003年,潘懋元[13]就提出了“中间类型高等学校”的概念,主要指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大量的非重点的普通高等学校, 尤其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他认为:这一类型的高校相当于ISCED5A2 类型(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应当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可见,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功能的明确与强化。
普通本科院校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模式。有专家提出,前者以学术标准为主,后者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前者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专业结构,后者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前者强调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后者则偏重知识教学[14]。可见,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面向、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等方面本身就具有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相似的职业教育特色。
“规划”中“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明确将“应用技术本科”归入职业教育范畴,承担本科职业教育。短时期内,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用技术本科)、高等职业学院(专科)将会并存成为高等教育的三支主要力量。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后,新建本科院校就进入了职业教育范畴,必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届时,认为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的观念将显著改变,高校教师更应该率先转变观念。
2.转型后不是降格发展而是全方位升级
不少人认为,好不容易从专科升格为本科,进入普通教育序列,应当向重点本科院校看齐,搞理论研究、抓学科建设,现在提出“弱化学科,强化专业”,又回头去办“低人一等”的职业教育,心理上不能接受。当然,也有一些院校感到基础条件差,对转型有畏难心理。一些媒体也将文件精神解读为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办“职业技术院校”,客观上误导了大众,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转型产生抵触情绪。
转型后仍然是本科层次的高校。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将条件好的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但为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19号文”明确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仅能通过课程体系衔接进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8]。因此,现有的1 200多所高职院校至少在2020年以前无需考虑“升本”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一种全方位的升级。在新的国家教育体系下,它作为“新型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转型甚至会比升本更为艰难,升本有老牌本科院校作为模板,而转型没有现成的模板。转型后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科研水平、师资水平都需要突破、升级[14]。对于一部分有技能技术教育基础的院校来讲,科研水平等必须实现升级;而对于另一部分院校而言,实践条件和师资条件等必须实现升级。
需要提出的是,转型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的方式。如四川省就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个本科高校二级院系、15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改革试点。”[15]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专业、二级院系和院校三种转型方式中阶段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16]。
(二)有条件的新建本科院校应早日主动转型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来源主要有: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独立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等。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一批高校开始作改革转型的先行者、排头兵,旨在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国家要求在2020年以前基本实现转型,因此,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转型。
1.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定位不清,没有鲜明特色、优势不明显、就业无优势,“千校一面”的情况十分严重。往学术性高校发展,觉得科研基础太差,学科毫无优势;坚持之前的办学模式,又觉得不伦不类、缺乏活力与竞争力。受到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重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招生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正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
2.有利于利用国家政策
“19号文”提出要在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方面倾斜,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种扶持至少在未来5年内(2020年前)必然要以国家或地方计划、项目的形式展开。如教育部提出了建设100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100所国内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这跟“985”“211”工程以及“国家示范高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100所”项目一样,都可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如四川省也明确提出在招生政策、人事制度、投入机制等方面,对转型发展高校实行分类倾斜支持[15]。对于仍然盲目追求“高大上”、定位仍然不清晰的地方性院校不会有大的支持。因此,只有早谋划、早启动,才可能在已经揭开序幕的改革大潮中占得先机,融入到国家战略中,促进学校更快地科学发展。
3.有利于履行社会责任
一般认为,大学的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也有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17]认为大学的使命和功能在于传承、创造和服务,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新的文化的创造以及对国家与社会的服务。新建本科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是:紧密围绕地方性和应用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创新先进文化,进行知识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既是积极响应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焕发生命力、办出自身特色、实现社会责任的一条捷径。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但客观上讲,转型并不容易。转型后,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将是对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进行评价的标准。在教育部指导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大力推进实践,如2012年江苏省就开始逐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开始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不必纠结于类型与层次,而是应当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强化地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和国内先行先试高校的经验,抓住机遇、获得支持,跻身前列、率先发展。
[1] 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EB/OL]. (2013-09-04)[2014-10-25].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9.html.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EB/OL].(2005-11-09) [2014-10-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730.html.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4-10-25].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 经济参考网.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发表演讲[EB/OL].(2014-03-22) [2014-10-25].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3/22/content_496813.htm.
[5]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EB/OL].(2010-06-17)[2014-10-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6]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7] 人民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4-02-26) [2014-10-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74324.html.
[8]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17) [2014-10-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9] 刘显波,刘家枢.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问题与对策,兼与任君庆、王琪老师商榷[J].职教论坛,2013(13):52-57.
[10] 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独立体系的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0.
[11] 郭扬.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1999(6):12-15.
[12]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10.
[13]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5-9.
[14] 阙明坤,张韦韦.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教育与职业,2014(23):22-27.
[15] 四川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9-18) [2014-10-28].http://www.scedu.net/news/web/1411030937.shtml.
[16] 张世凭,张雪峰.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探析[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3):98-101.
[17] 杨玉良.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EB/OL].(2010-03-15)[2014-10-29].http://www1.njty.edu.cn/fgb/fgzs/20100315165147.html.
Thought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ly Built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ANGJianyong*
(Journal Edition Department,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a newly built college to transfer to a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or China. After the transition, it focuses on 4-year lev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newly built 4-year college, it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ditions and experience, and positively transfer to technical university by means of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unifying thoughts, so as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newly built college; technical university;transformation
2014-11-15
王建永(1974— ),男(汉族),四川仁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通信作者邮箱:30975981@qq.com。
G648.4
A
2095-5383(2015)01-0089-04
10.13542/j.cnki.51-1747/tn.2015.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