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文化人

2015-03-19 06:01唐添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体育

□唐添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浅谈体育文化人

□唐添龙(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高,为了满足人们在体育上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人应运而生,本论文主要是通过文献法,对最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从而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该是对体育文化人的概念及内涵给予释义,同时列出了体育文化人的主要表现,并针对体育文化人的一些问题,探析校园范围内体育文化人的培养路径。

体育体育文化人培养路径

1、体育文化人的概念

在培养体育人才实践中,人们便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形成“体育文化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关于体育文人的理念,最早是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白晋湘教授提出来的,白晋湘教授认为,体育文化人涵盖了两层意义,具有了双重身份的体育+文化的复合体。他既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文化选择的主体,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在文化选择中培养和选就适当现代化的新人,体育的理论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层次。华南师范大学邓树勋教授从教书和育人的角度来理解体育文化人应该是21世纪新型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很好的文化素养。从体育科学及其发展的角度上来讲,它离不开众多学科的交叉。因此体育文化人不应该只从从技术的层面来理解,以免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产生一个误区,因此就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样才能符合新世纪体育发展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炳章的“能文能武,既专且博”是对体育文化人很好的诠释。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认为体育文化人的含义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一个体育文化人必须是从事体育的工作人员;其次他必须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再者,他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者。依据体育文化人的概念,又可以界定体育文化人所具有的的一些特征:第一体育文化人的知识构成的丰富性;第二体育文化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第三体育文化人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性;最后体育文化人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统一。

2、体育文化人的内涵

体育文化人是体育和文化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他是具有多重特征与内涵的一种人群,又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人才,尤其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信仰的发展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文化人的培养,通过提高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运动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来实现体育文化人的全面发展。

2.1、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

关于人文素质的概念,一些学者已给出解释,孙汉超先生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如何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杨德广先生“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养”。一般文化人有着一些共同的人文素质,即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角色能有机融人礼会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表现在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个人意志品质、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自己特有的人本精神,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从事体育活动的人进行全方面教育,达到强身乐心、视野开阔的目的,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体育文化人重在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比一般普通人的人文素质要健全、广泛、深厚,他所体现的人文素质是身心和谐、精神与形体共同完善的一种状态,融合了普通人文素质和体育人文品质。

2.2、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

所谓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遵循着一定的学习规律与逻辑思维,并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他们能够掌握体育行业最新的时事、研究方向发展动态,以便及时把最新的知识运用到体育事业中去。另外,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也会体现在其他学科领域里,对其他知识信息的掌握也是运筹帷幄,从而可以使他们全方位的发展。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总展示着向前追求、向真理迈进的一种态度与精神,推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文化人的和谐发展。

2.3、体育文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纵观体育界,我们会发现体育文化人除了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体育发展与人类健康事业问题外。体育人身上还总是会闪耀着体育文化人特有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体育文化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坚持、一种解决难题的智慧和一种彰显生命力的希望。不管是在室内钻研自己的业务学习,还是在户外运动场上,体育工作者总是以自己的认真、细心、执着、笃定的态度完成着这些目标。而在处事上,他们身上又是以一种“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自信;在为人上,谦虚谨慎、诚信待人、友好礼让对手与周围的人群,就像比赛口号一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2.4、体育文化人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体育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是他们与其他普通人的最大不同点。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以前“我国体育院系的办学模式是50年代苏联的产物”,这种模式被打下深深的政治烙印,培养体育人才的第一任务就是以竞技和夺取锦标为主,相对而言体育人才的发展就被局限于作为一个运动机器,片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人们开始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反思,对体育本质和功能也有了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到目前为止,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观念至少引发了原有知识体系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以竞技拿金牌为主题的活动,而是通过让人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其次体育人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健全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运动技能的体育文化人,不会只是作为一个运动机器;再次,体育的主旨是以育人为主要任务,不再是一种政治手段。

3、体育文化人的表现

3.1、知识积累

作为一个体育文化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既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以为体育研究心得发展方向出谋划策、不断超越、不断创新,同时也要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工作,并在对这一学科的探索和梳理中把握体育科学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培养人才。

3.2、学术视野

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得体育文化人的学术视野也变得开阔,促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拓展,学科的发展亦呈现出新的活力。如果还局限于狭隘的视野中,那必定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作为体育文化人就必须具有建立在开放视野上的学术整合和多学科构建能力。

3.3、运动技术

他们不是专业的竞技运动员,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传授与展示运动中的技战术,也知道如何去管理一个体育生组成的班级、一个体育工作的群体、也能够很好地普及和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在各个城乡之间带领着人民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活动。这就是体育文化人特有的才能——以身体为基础的教育,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们的身体充满活力,精神世界也多姿多彩。

3.4、工作能力

体育文化人有着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在专业上吃过苦、流过泪、洒过血。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体育文化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坚持、一种解决难题的智慧和一种彰显生命力的希望。这些经历与品质使他们拥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力充沛这些词语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体育文化人的才能就像颗黄金,闪闪的发着耀眼的光芒。

4、校园范畴内的体育文化人培养探析

4.1、营造体育院校的文化氛围

体育学院举办的活动大多是动态的体育竞赛活动。为了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体育院校可以把体育竞赛的“动态”活动和意识思辨的“静态”活动相结合。首先,应认真制定各个活动的目标与任务。该目标在应是身体上可以使人体健业精;精神上可以德高智远。

4.2、平衡运动员的知识结构

邓亚萍不仅在体育事业上获得无数荣誉,在学业上也是如此,她是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这说明运动员也可以成为一名知识丰富的博士;同时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反省:为什么不能在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学习呢?是的,我们需要平衡运动员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不能进行封闭式的训练,而要让他们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可以学英语、学计算机知识等等。其次,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给他们传授有关的政治思想、道德标准与生活常识,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的爱国思想、德行兼备的高材生。

4.3、转变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传统教育观

一个人的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由教师传授给与的。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要以身作则,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首先得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除了要会传授运动技能之外,还可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与时俱进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定期发表学士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在他们头脑里潜移默化。再者,体育教师或教练应该是“身兼数职”的综合性人才。

5、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强盛以及大众体育的普及,社会上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多、要求增高,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普遍不高、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又不多,因此体育文化人的培养就成为了必然之势。同时,也只有拓展体育文化人的培养路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文化人,才能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1]卜爱华.体育文化人的界定[J].体育文化导刊,2010,(09).

[2]白晋湘.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J].中国体育报,2003, (11).

[3]彭成根,林智.各学科综合交叉支撑完善“体育文化人”理念[J].吉首大学报,2005,5(06).

[4]刘常林.无产阶级体育文化人毛泽东研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

[5]卜爱华.“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规范和培养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

[6]李儒新,陈永辉,何志杰.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06).

[7]李宗浩,肖林鹏,张剑利,张艳辉,金宗强.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更新思想方法和观念先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01).

[8]陈碧华.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塑造新型体育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05).

[9]何盛.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之研究——从“体育文化人”教育理念谈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1).

[10]刘少英.理清思路科学定位明确体院发展方向——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办学思路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26(03).

[11]谭小丰,宋名芳.试论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文化人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8(0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