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艺术类院校“跨界”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

2015-03-19 05:05:39祁雅婕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跨界人才培养

王 方 祁雅婕

数字时代艺术类院校“跨界”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

王 方 祁雅婕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多学科综合化趋势日渐明显。培养“跨界”人才以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作为多门类的课程范畴已然成为研究“跨界”人才培养道路上的焦点,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研究其“跨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以期为高等院校创新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关键词]“跨界”人才;人才培养;高等院校;教学模式

[作者]王 方,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祁雅婕,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数字时代的到来,“三网融合”“边界模糊”“跨界营销”这些热门词汇频繁出现,跨界思维正逐渐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艺术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以适应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技能的迫切要求,在“跨界”人才培养研究上做了很多努力。这里所说的“跨界”不仅是跨领域、跨学科、跨老师,更是跨团队、跨组织,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而培养的行业对口、业界需求的实践型人才。这种“跨界”人才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打造跨学科的团队模式,是艺术类高等院校进行教学体系变革的新体现。

一、艺术类院校培养“跨界”人才的原因

(一)多元化艺术的融合

艺术的门类本来就包罗万象,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一部舞台剧,除了戏剧、舞蹈、音乐等舞台艺术之外,还涉及舞台美术、新媒体技术等,甚至还需要做收众调查,了解市场推广的手段。这些多重因素的融合对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他们具备除本门之外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能力。

舞剧《潘玉良》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百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大礼”,讲述了上海美专著名女画家潘玉良传奇的一生,是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原创舞剧。为了配合舞台效果,舞剧中运用了活动滑板、卷帘、面具等美术道具,邀请了南京艺术学院作曲家庄曜教授为舞剧量身定做了个性鲜明的舞剧音乐,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运用交响叙事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潘玉良的典型性格,成为舞剧画龙点睛之笔。这出校园原创舞剧,要求对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各方面的舞台艺术有一定了解,同时又要结合文学艺术,把握舞剧的情节走向,配合精湛的舞蹈功底才能向观众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多元化融合也只有在艺术这一特殊的门类里体现得恰到好处。

过去常说“习学六艺方得要领”,何尝不是一种“跨界”。我们不能一味注重专门化的科学训练却忽略了“通才”的培养,艺术范畴中多元化的融合趋势更需要主张 “跨界”人才的培养。

(二)媒介融合下多学科的交叉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各种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①喻国明:《传媒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喻国明教授在这里强调的是传播平台的整合,这种改变打破了传统的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

21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多媒介环境中的改变尤为明显。人们一边享受坐在影院观看电影带来的视听享受,一边在碎片化、移动化的生活节奏驱使下逐渐转向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及其他视频终端设备的使用,影视文化诞生的衍生品,如杂志、画报、服饰、摆件、游戏主题公园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视的传播已不仅限于某个特定媒介,而变成一种符号化的特质存在于视觉文化中。

艺术类院校必须认清媒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争形态,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模

式,培养适应当下行业发展需求的“跨界”人才,真正做到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高等院校创新教学体系的体现

艺术类院校长期以来被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办学模式已培养了1000多万各种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科学艺术,教育事业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艺术类院校需要在保持传统教育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重视“跨界”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全方面、多角度和多学科的技能,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完善专业结构的同时整合跨专业教学模式。

二、艺术类院校培养“跨界”人才的现状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然而这并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国外的高等教育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到方法,从技术到目标,都是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基础的,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种培养模式把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三元化,即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自助式学习相结合。我国在经历了模仿阶段、严重倒退阶段、建立发展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发展到现在逐渐改变了单一式的教学模式,与复合式教学模式并存于教学体制中。

在媒介大融合、交叉学科日益增多的社会变革中,艺术类院校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有效提出了“跨界”人才培养策略部署,整合交叉学科,大力发展综合性、跨学科、联合作业的实践性课程。截止到2014年,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共96所,其中本科45所、专科51所(不包括归类为其他院校类型的本科艺术性质院校、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院校以及港澳台艺术院校)。其中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很多,但实行“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屈指可数。这是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转变培养理念,实现艺术与科技、知识与现实的融合。

三、“跨界”人才培养模式——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以“跨界”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学特点,实现了教学课程跨界、实践创作跨界、校际资源融合。

(一)跨越多学科的课程教学

传媒学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综合艺术教学资源开设整合性的跨学科课程。根据人才特点的弹性、灵活性功能特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院系资源共享的建设目标。比如录音专业除了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录音声学、电子电路、歌曲写作、录音艺术基础、音序软件等专业基础课外,还有视听语言、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等广播电视基础课。

(二)跨领域的教学指导

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交流学习、合作实验达到优势互补,科学、系统地整合现有各专业的优质资源和学术团队,实现优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共享;开展重大项目和课题的攻关,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推动教学,打造专业品牌和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整合师资和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形成影视理论、影视产业、动画、编剧、表演、录音、动漫游戏、数字媒体艺术、文化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管理等全方位适应文化产业链的课程群;同时,联合编著课程群的教材,为学科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材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实践创作的跨界

开展以创意设计和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性联合作业的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针对统一课题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创作出多元作品,实现艺术创作观念的共振,突破不同专业间相互闭塞的瓶颈,辐射其他传媒类课题设计,改变各专业课题局限老化现象,拓展新的课题设计空间。传媒学院曾经实现过由动画、剧作、编导、多媒体、音乐音效等专业老师跨专业合作,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创作能力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创作愿望被空前激发。《百年霓裳——旗袍》由编导专业学生集体完成,同时邀请了录音专业、表演专业等其他科系同学的参与,从构图、灯光、服饰、情景再现等方面完美呈现了象征中国古典女性服饰文化的经典之作。作品获得了第三届上海之作大学生影像大赛纪录片单元银奖、第三届中韩大学生电影节优秀作品奖、201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1传媒学院WACOM数字艺术奖学金二等奖等多个大奖,还登上央视纪录片频道,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是跨界实践创作的优秀成果。

(四)校际资源融合

与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打破院校的局限性,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创作。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在南京圆满落幕,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主办这次大学生电视节的过程中,参与了以《聚焦

南京,拥抱青春》为主题的纪录短片创作,涉及了广播电视编导、录音等多学科学生的加入,将团队创作的作品与其他高校分享,是一种新的实践体验。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扩大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引进校外实践资源,与江苏省广电、南京电视台、无锡电视台、常熟文化局、江苏省话剧团、南京市话剧团、网路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闪图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都有合作关系。江苏网路神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在传媒学院设立了“网路神优秀毕业设计奖学金”,每年根据毕业作品的完成度评选出相应奖项,还成立了“南京艺术学院校外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五)师资队伍建设融合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学院先后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十多名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目前,青年教师中,有6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年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的比例为100%。此外,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所有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之下,能够独立主讲一至两门课程。

“跨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它是顺应了我国国情与教育环境发展的产物。艺术类院校在“跨界”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需要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去检验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其教学模式,为高等院校创新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跨界”型人才提供参考经验。[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时代‘跨界’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11SJB76001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红.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影视艺术的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10).

[2]许永.魏葳.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9).

[3]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跨界人才培养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2期)2023-03-11 09:19:48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1期)2023-02-11 13:08:28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2:05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